论再生资源产业化机制

2012-04-29 00:44杨雪锋覃思
江汉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

杨雪锋 覃思

摘要:再生资源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现有发展水平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与工业化高级阶段资源环境需求不相适应,这种差距源于该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障碍,vJ,,z2_先天不足的市场缺陷和后天发展的规模制约。市场化和规模化是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提高资源循环再生活动市场化程度需要克服市场运行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障碍,培育市场生成的微观机制。资源再生企业内部规模和资源再生产业布局的地域规模是资源循环再生产业规模经济的两大来源,企业规模决策不仅要考虑资源循环再生成本与资源环境价格的比价关系,还要考虑企业利用再生资源与其他企业利用原生资源的竞争性:地域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区位和聚集因素对资源再生活动在空间上布局的影响。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市场生成;规模经济;微观机制

中图分类号:F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1-0048-06

再生资源被誉为“第二矿藏”,资源再生产业被喻为“静脉产业”,具有节材、环保、低碳等重要意义。对于资源日益短缺而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现阶段而言,再生资源产业不仅是一个新兴产业,更是一个战略性产业。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强调了发展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将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提高再生资源产业整体水平作为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领域。这一政策指明了我国再生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其理论命题就是建立完善再生资源产业化机制。再生资源产业化机制在一般性问题上与其他资源产业化机制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由于再生资源在物质属性上具有原生资源不同的理化特征,在产业运行上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环境,只有从产业化的基础性方面做深入研究,才能使其与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市场网络全面耦合,以充分实现其价值。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存在社会化产业发展体系尚未建立、交易市场无序发展、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布局分散等缺陷,反映出再生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都非常薄弱①。因此,研究再生资源产业的市场生成机制和产业规模化机理显得十分必要。

一、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市场生成机理

1.资源再生循环市场化的意义

再生资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但是循环再生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大体上可分为内生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两大类。具体而言,内生性因素有价格障碍、成本障碍和信息障碍;外生性因素主要有制度障碍、技术障碍以及消费者认知障碍。这些因素阻碍了资源循环再生活动的价值实现,直接影响到相对价格发现的成本,抑制市场的发育,提高了循环经济运行的成本。要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必须克服价格形成障碍、成本核算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信息障碍,通过以制订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在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使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需要探讨资源再生循环的市场形成问题。

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即使是有较发达的市场经济,由于涉及到资源、生态、环境等天然地具有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性质,市场机制的功能发挥受到很大制约。可以说,在生态领域,如果以传统经济理论为主导,经济也必然处于低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制度供给,完善市场体制,让市场机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的优势体现在资源配置效率、交易信息披露、激励约束内生性等方面,如果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不仅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节约成本,还可以大大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造成的寻租、腐败和价格扭曲等现象,从另一个层面体现节约理念。

从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状况看,其发展水平与市场化水平密切相关。美国再生产业规模已达2400亿美元,成为全美最大产业(产值和就业规模);据布鲁塞尔的国际钢铁学会估计,西方国家生产的钢铁中,有45.5%是从回收的废铁中炼成的。全球生产纸张与纸板中所用的纤维中,回收的废纸就占了1,3.英国更占到一半以上。目前,我国再生产业有4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亟待开发,但产业化程度位居全国600多个行业末位,而且再生产品市场低迷,对整个产业链驱动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资源再生利用已成支柱产业,永康“小五金”、慈溪“小家电”、柳市“小电器”、瑞安的“再生塑料”等富含再生材料的产品颇有市场。

2.资源再生循环市场化的微观机理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基础,包括:

(1)自主决策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消费者);

(2)产权明晰;(3)完善的市场交易基础设施;

(4)健全的市场交易秩序;

(5)买方市场的形成;

(6)社会分工深化。然而,在资源环境领域,由于存在大量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现象,产权缺失,且执行成本畸高,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资源配置效率就很低下,从而影响再生产业发展的绩效。

市场具有自发演进惯性与权力依赖特性双重属性。奥尔森在分析实现繁荣所需要的市场类型时.将自发产生的市场称之为自我实施型市场:而将在某些制度性安排得以稳固时形成的市场称为社会规划型市场。自我实施型市场包括自发型市场、不可抑制型市场与非正规部门(市场)。浙江以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为特征的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其起源与发展都依赖于资源的再生利用,资源的再生利用为区域特色经济的起步与发展节约资金,降低成本,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萌芽”.从而打造了浙江“不锈钢”、“铜加工”、“五金”、“汽摩及配件”等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市场自发演进和资源再生利用既回避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也绕开了矿产资源垄断性市场障碍,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和资源两大支撑。

市场自发演进惯性并不能完整地揭示市场的本质属性,它不能说明市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时段所具有的特定形态,无法显示市场发育、发展所必须的外在条件。市场自身结构的成形与完善需要外在诸种条件的保障,其中市场对权力的依赖是实现其发育、发展的首要基本条件。市场权力依赖特性是指市场结构要件与功效发挥需要外在权力的保护和参与。缺少这一外在的权力,市场就无法充分发育和发展。贵屿拆解业发展初期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但该产业具有“散乱差”的内在缺陷,即产业基本单元家庭作坊多而小,布局散而乱,政府难以有效控制税源和规范管理产业;中小企业和作坊环境意识普遍缺失,有关的拆解技术落后,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货源主要来自国外走私进口的电子废弃物,产生严重的国际贸易法律和道德纠纷问题。由于缺乏产业管制和市场规范,最终出现“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状况。从而严重制约了贵屿资源再生产业的

进一步发展。只有通过政府的必要管制和适当扶持,才能使其走上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资源循环再生的市场化运作需要具备生态经济的特点。要让市场遵循生态规律,必然要求创造资源再生市场的生成条件,至少具备以下几点:首先,要培育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市场主体,即循环型企业和生态型消费者。有了这样的微观主体。循环经济的运行才具备应有的微观基础。其次,资源循环再生的制度基础是成本收益高度内在化的产权及其实施机制,主要指在资源产权的公共品性质、环境产权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方面需要分解,进行层次划分,在产品回收责任、生活垃圾和旧产品的丢弃权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并建立权利和责任的实施机制。第三,有了产权,还要完善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资源交易价格实质上是资源产权的价格.但是有了产权并非自动地真实反映资源价值.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短视、未来预期、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会导致即使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资源价格也会大大偏离价值的结果。第四,建立循环再生产业链稳定的交易机制,包括交易平台、交易秩序、信息披露、产品(包括“副产品”)品质检验、损害责任追偿等。第五,资源循环再生活动在整体上具有强的正外部性,需要在产业聚集、企业规模经济、企业间长期稳定合作方面创造更多的条件,包括信任关系的管理、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信息共享、物质流的集成化等。

二、资源再生企业规模化机制

根据斯密定律,社会分工受制于市场规模,资源再生产业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在高度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深化的基础之上的。而分工细化取决于市场规模,规模包括需求规模和供给规模,需求规模在客观上因工业化加速对资源需求增加而存在,主要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和需求不稳定,这一问题在前面关于市场化机制部分已经讨论。供给规模主要是从企业生产和地域集中两方面体现出来。企业规模经济是组织内规模效应,具有较强的内部性.地域规模经济因聚集效应而产生,具有高度的外部性。资源再生产业发展中,不管是产业组织形式的链条化和网络化,还是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的经营规模,都要求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具备一定的循环通量。即存在大量的持续的废物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废物运输、存储、加工、转化等集成处理能力。正如高速公路的建设一样,只有足够的车流量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资源循环再生具有规模要求。对于规模大的生产企业要进行合理布局,对于规模小的企业要进行产业聚集,建立资源互通有无的合作网络和资源再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共享设施。

1.资源循环再生与规模经济

一是资源再生企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这是规模经济的基础;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这在废旧机器设备处理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采用精密仪器和处理工艺、安全环保防护条件对废旧电子电器集中、封闭处置也要求一定的规模性;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这为废弃物批量处置、再生产品批量生产提供技术基础;大批量采购和销售、运输、管理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前四点是技术因素,最后一点是交易因素,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由于资源循环再生在微观层次涉及到多个生产流程、多个生产环节,也需要跨部门协调,因此,规模经济对资源循环再生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回收环节,要求密度经济。城市垃圾具有点散、面广、种类繁多等特点,回收活动涉及收集、分类、运输等方面,回收网络的建立要符合密度经济,否则成本过高会从源头上抑制资源循环的运转。其次,加工利用环节,采购成本和原料采购量是决定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市场需求规模和产品需求门槛是资源再生企业生产再生产品并具有经济效益的关键。最后,资源循环再生要求实现地域化规模经济网络。中小企业在生产中都会产生各种废弃物,由于废弃物的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它们在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没有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要求有专业化的、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再利用的专门企业。

二是资源再生企业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指通过多产品生产,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达到平均成本降低的作用。范围经济的来源是:

(1)生产技术具有多种功能,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从而提高生产技术设备的利用率;

(2)许多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

(3)企业研发的某一种技术可以用来生产多种产品;

(4)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资源循环再生过程中,生产工艺方面与多个产品有关,或者是生产同一产品会产生多种废弃物,这些废旧资源的处理可以通过范围经济降低成本。

企业产品多样性或业务多元化对资源循环再生具有促进作用,产品多样性产生的多种副产品可进行集约处理或集中转让给下游需求者:产品多样性为副产品在企业内循环利用提供了可能性:副产品多样化为企业开展多元化业务提供了前提。企业的范围经济在资源循环再生上构成了企业的循环规模经济,对于资源循环再生联合体和区域循环经济网络的发展都具有规模性的贡献。

2.资源循环再生的最优规模和临界规模

资源循环再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才会持久地运行,因此,它遵循规模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企业实施资源循环再生需要对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进行革新,初始投入会增加,但是随着产量的增大,资源循环再生的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即资源循环再生具有规模经济特征。

从图l可以看出,资源循环再生需要有适度规模,当循环经济的规模小于Qr时,由于生产中的副产品太少,循环利用规模小,物质循环的平均成本ACr比较高,并且大于资源环境的价格Pa.循环经济活动利润为负,在无外部补贴的情况下,循环经济活动萎缩,多数企业会选择放弃发展循环经济。当循环经济的规模大于Qr时,物质循环的平均成本小于资源环境的价格Pa,资源循环再生活动利润为正,再加上企业获得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资源循环再生活动扩大,因此,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最优规模Q*。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存在一个合理规模区间,如图所示的Qr Q*。这种规模既可能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一个资源循环再生产业链或一个资源循环再生联合体,甚至一个区域的资源循环再生。

图1资源循环利用的合理规模区间

注:在横轴为资源再生利用规模、纵轴为价格或成本的坐标平面上,资源再生利用的平均成本呈先增后减的u型曲线。图1中的符号表示如下:P8为原生资源价格:cr为资源再生利用成本;ACr为资源再生利用的平均成本;Qr为资源再生利用的最小规模;Q*为资源再生利用的最优规模。

资料来源:根据沈满洪2007年的研究结论改编。

企业是如何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决策的呢?我们知道,企业规模不同,其污染治理成本不同,发展

资源循环再生的成本也不同。短期内企业规模是无法改变的,企业是在当前的规模下,比较污染治理成本和资源循环再生成本的大小进行选择。由图2可知,当企业规模小于s时,污染治理成本大于资源循环再生成本,企业选择前者;当企业规模大于Q*时,污染治理成本小于资源循环再生成本,企业选择后者,因此,企业也存在发展经济的一个临界规模Q*。这种规模既可以通过企业长期发展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多个企业联合而产生。如果一个区域环境压力过大,企业规模又小,市场机制不能发挥调节企业资源循环再生活动的作用,就要求政府制定一定的产业政策和环境管制政策,对于污染大、耗能高的企业进行强制性技术改造或关闭。

图2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生产规模决策

注:在横轴为企业生产规模、纵轴为价格或成本的坐标平面上,资源再生利用成本曲线与废弃物处置成本曲线相交。图2中的符号表示如下:ca为废弃物处置成本:cr为资源再生利用成本;AC为资源再生利用的平均成本;Q*为资源再生利用的最优规模。

前面讨论了相对于资源环境价格的资源循环利用成本变化与企业规模变动的关系。如果考虑到竞争性再生产品市场,还需要比较再生产品和原生产品的生产成本。由于再生产品进入市场较晚,其固定成本要高于原生产品(见图3)。显然。在生产的初期阶段,ACa大于ACr。设再生产品价格为P.当Cr

图3竞争条件下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成本

函数与规模变动

注:ACa、ACr分别为原生产品和再生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MCa、MCr分别为原生产品和再生产品的边际成本曲线,Ca、Cr分别为原生产品和再生产品生产最优产量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Qa、Qr分别为原生产品和再生产品生产最优产量。

三、资源再生产业地域规模化机制

古典的工业区位和生态学的产业共生是推动资源循环再生活动空间集中的两大主要因素,循环型产业活动的集中产生聚集效应,产业组织的演化与空间结构的密集导致多种形式的资源再生产业形态.诸如生态工业园、产业生态网络、生态产业集群、循环型产业链、乃至区域性副产品交换网络和虚拟生态工业园等,在这些多样化的产业空间形态的背后,规模经济的作用机理需要做深入分析。

1.资源再生产业聚集的经济效应

一是聚集经济与资源循环再生的关系。聚集经济是指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集聚或向该地区集中的趋势,它既是一种状态和结果,也是一种经济趋势和原因,因此,也被称为聚集效应。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通常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外部经济、网络经济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企业发展资源循环再生需要一定的规模,在更大范围内,资源循环再生要求企业在一定空间内集聚,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区域性规模化,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在地域上的规模经济。

聚集经济是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空间集中,它可以通过产业扩散效应、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实现。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技术经济范式.资源循环再生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更需要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区域内的经济联合。因此,资源循环再生的发展不仅对企业规模提出要求,更需要区域聚集经济。资源循环再生的技术经济特征要求经济聚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这些技术经济特征都需要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区域内多个企业的联合才能实现。

二是聚集经济对资源循环再生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经济性。资源循环再生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和资源化、无害化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及信息网络建设,当一个区域有足够的52

江汉论坛企业集中时,形成对此类公共产品的需要,政府就会通过多种方式来提供这种产品,这些投资就呈现出边际成本递减趋势,并具有累积增值性。进入区域的企业会因此而受益,节约自身的环境治理成本,并集约地与区内企业进行副产品交换,周边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也出现良性互动的状态。

(2)互补性。由于资源循环再生活动中经济行为主体可能会面临技术外部性、不完全市场竞争、市场密集度和信息不完美等条件,经济主体不愿采取单边的率先行动,单个企业甚至单个产业链的循环经济都会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区域内企业众多,当一个连接存在断点,就会有邻近的其他企业加入,产生互补性,并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

(3)外部经济性。当区域内企业资源循环再生进入持续发展的状态时.将在生态经济效益的示范效应、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性知识外溢效应以及资源循环再生产业关联效应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外部经济性,这些效应在信息技术和虚拟网络的支持下产生涓滴效应,从而在更大区域、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4)扩散效应。这种效应通过带动效应、吸纳效应和衍生效应表现出来,区域内存在几个核心企业,它们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知识丰富,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能够带领网络成员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吸纳效应表现为对网络外和区域外企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核心企业能够提供大量的、适合网外企业需要的副产品,并且在交易环节和利用技术方面都不存在障碍,另一方面是网络自身良好的合作环境和物质循环利用的高效率对有参与需求的网外企业产生吸引力;衍生效应是产业关联中的旁侧效应在循环型产业网络中的具体化,即网络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新的中间需求,从而形成一系列的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

2.资源再生产业的地域规模

一是资源再生产业地域规模的形成过程。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组织数量、企业间的联系程度、中间性组织数量构成产业地域规模。工业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包括对公共设施的利用、对劳动力的利用)。由于工业联系增加,工业集聚出现,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结果是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工业集聚又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

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这一切都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统工业布局的指向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市场指向、原料与市场双重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枢纽指向、高科技指向、集聚经济指向和无明显的指向@。在产业共生和闭路循环的产业布局视角下,空间指向性发生变化:工业生产的原料指向削弱,因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布局对原料地的依赖相对减小.原料指向转变为副产品指向;集聚经济指向的转型为生态集聚性,原来企业间单一的价值循环转变为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循环、价值循环和信息循环,为了减少废物的产生、节约废物运输成本和减少运输中的环境污染,具有生态联系的产业在空间上互相接近,实现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空间结构比传统的产业空间结构具有更强的集聚要求,为了节约废物的运输成本和减少运输中的环境污染,具有生态联系的企业在空间上互相接近,对其地理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二是资源再生产业的地域合理规模。所谓地域合理规模是指能带来大规模节约效应的企业在某个地域的聚集规模,它表现为产品连续加工阶段的联合化、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的联合化以及综合利用原料的联合化联合企业的经济优越性。这三点中,其中后两点都与资源循环再生活动密切相关,因为企业的循环型生产活动既贯穿在清洁生产过程之中,也集中体现在对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因此.它体现出预期性产品生产和辅助性生产的联合。同时,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既可能在企业内部也可能在企业之间,生产废料重新进入企业内生产过程实现的是企业规模经济,相邻的多企业合作利用副产品实现的是地域规模经济。

值得强调的是,资源循环再生地域合理规模具有以下优势:

(1)环境管理优势。集中的环境管制不仅降低管制成本,而且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减少环境污染危害性。由于前者有严格的空间范围和活动边界,总体环境影响相对易于监督、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对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废液的监控清晰,实际上是把众多分散的点源污染相对集中为一个大的点源污染,对于污染治理成本而言也比较小。(2)资源利用优势。由于位置相邻,距离短,资源循环利用产生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也节约了信息成本,企业之间沟通方便.信息传递快。由于沟通成本低,接触频繁,彼此了解,双方都有主动沟通的愿望,增加彼此信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并减少因资源循环利用而追加的专用性资产投资。(3)规模经济优势。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自身扩大预期性产品的生产规模,还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进行多产品开发,发挥范围经济效应,乃至多元化发展,进入资源再生和污染治理领域,都可以产生企业规模经济,这为园区内整体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

(4)集中的基础设施利用。由于园区内工业集中,特别是相同或相近产业活动集中,这为大型、现代化的环境防治设备、废弃资源利用设备以及其他生态保护性设备的协作性利用提供了地域合理规模的条件,这些设备的运用将会大大降低运营成本;而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分三个部分: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为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生产活动服务的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物资供应及金融机构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包括服务于相关生产活动的社区生活需要的商业、服务业、公用事业、住宅及公共设施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为产业发展服务的科研、信息、法律、环保等。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
我国零售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零售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零售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浅议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性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高校规模经济探析
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动因分析
基于规模经济的在线旅游业市场集中度问题研究
集装箱船大型化发展存在的极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