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迷航》牵引波束问世 利用激光移动飞船
在经典科幻作品《星际迷航》中,飞船靠牵引波束驱动在太空中行进,捕获飘浮的太空舱和诱捕逃走的敌人。并非仅是科幻小说作家对牵引光束感兴趣,目前,美国宇航局投入10万美元用于研究使用激光牵引航天器中的微粒,比如在太空轨道运行的火星探测器。但该牵引波束只能移动体积相当于一个活细胞的物体,大一点就无能为力。
研究小组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研究如何通过激光集合并传输微粒至另一个装置:第一种实验性方式是使用光学漩涡或“光学镊子”,利用两个彼此环绕的反向光束,将颗粒“诱捕”到相互叠加的光束中央。实验测试证明,通过提高或者降低其中一个光束的能量——改变目标颗粒周围空气的温度,能够将颗粒移动到这个环的中央。
第二种方式是使用在物体周围螺旋位移的“光学螺线管”光束,环绕物体做螺旋运动。测试显示这种方式能够捕获粒子,并产生驱使颗粒朝着与光束源相反方向移动的作用力。研究人员发现这项技术能够在真空内发挥作用。
第三种方式采用“贝塞耳光束”,这种激光在中心点周围形成光环,在物体移动轨迹上产生磁场,将其向后推,方向与光束相反,逆向牵引目标物体。
英将研发世界上最强大激光 可撕裂真空结构
继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后,最近,英国科学家计划研发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旨在以此解答一些宇宙中最根本的问题。该激光器产生的强光束与太阳照在地球上的光类似,但它的光束仅集中在像针刺点那么大的斑点上。
这种光纤足以“撕裂”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形态——真空状态。与人们所认知的常识不同,真空状态并不代表其内部不存在任何物质,事实上真空内部还是存在着细小的粒子物质,但由于它们存在超高速的流动性,所以我们无法观察到。预计这种超强光线足以将真空状态从外部“撕裂”,这样人们便可以观察到内部的粒子物质。科学家还可以通过这一现象证明是否真的存在多维空间。借助该仪器,科学家希望能够看到原子里的粒子行为,这样或许可以破解为什么宇宙包含的物质比以前发现的更多这个难解之谜,从而揭示所谓的暗物质到底是什么的奥秘。
“濒死体验”是大脑生理反应
科学家在对大脑感知进行研究后认为,所谓意识溢出体外的现象只不过是大脑理解死亡的方式。曾有不少濒临死亡的人表示有过意识脱离躯体浮在上空,或是看到亮光的经历。但是据科学家的说法,这些只是大脑在处理死亡的过程中做出的反应。“灵魂出窍”的感觉是大脑对我们耍的“小花招”。
科学家对死前大脑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后表示,人们在濒死时看到的亮光现象,可能是因为体内用来处理阳光的细胞死亡而产生的影像。同时,“灵魂出窍”的感觉也可以用类似的理论予以解释。
此外,还有事例表明,有些人在濒死时感到平和安详是受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这一激素通常在人们经历重压或受伤时释放。
新型导航系统可在挡风玻璃上呈现3D实时激光线
美国一家公司最近开发的车载卫星导航系统可像战斗机座舱读出器一样,将道路3D信息呈现在挡风玻璃上。驾驶者基于该导航系统可看到对真实世界场景的有色信息标注。一条红色3D激光线位于驾驶者眼前的挡风玻璃上,驾驶者仅需遵循这条动态3D激光线的方向行驶即可。
该系统能够实时模拟道路状况,将道路信息以3D形式投影在挡风玻璃上,标识出道路上重要的地点。研发者表示,这种投影位于真实的道路景象之上,是完全透明的,比现有卫星导航系统更安全,不易分散注意力。
但该激光装置过于复杂,无法装配在一个单独的盒状结构中。因此该公司计划将这种激光系统安装在汽车和卡车的仪表板上。
史前哺乳动物酷似《冰河世纪》剑齿松鼠
考古学家在南美洲发掘出一种古怪的史前哺乳动物化石,其长相奇特,酷似《冰河世纪》里虚构的剑齿松鼠。这种老鼠大小的动物生活在1亿年前,口鼻部酷似猪嘴,长着长长的牙齿和大大的眼睛,像极了卡通形象斯科特。
考古学家发掘出这种动物的化石后,确定它是一种名为“dryolestoid”的动物。这是一群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它们衍生出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其中包括袋鼠、大象,甚至是人类。
这些化石包括两块不完整颅骨和颌骨,显示出以前不为人知的牙齿及头盖骨特征,填补了陆地哺乳动物化石记录中长达约6000万年的空白,为更好地了解我们很少研究的一段历史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