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学业情绪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

2012-04-29 23:24唐立张莎蒋光明朱丽娜张晟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学业情绪中职生学习动机

唐立 张莎 蒋光明 朱丽娜 张晟南

〔摘要〕采用学业情绪问卷和学习动机问卷对352名中职生进行调查,以考察中职生学业情绪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职生常体验到高兴、希望、平静、放松、焦虑、生气和沮丧等学业情绪,追求成功动机和回避失败动机均较低;(2)学业情绪各维度均与追求成功动机(r =-0.261~0.367)、回避失败动机(r =-0.232~0.481)存在相关;积极学业情绪对追求成功动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388),消极学业情绪对回避失败动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541)。

〔关键词〕中职生;学业情绪;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1-0016-03

一、引言

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和完成作业过程中以及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1]。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感支持及学业努力等关系密切[4,5]。近三年,国内以俞国良和董妍为主的研究者对我国青少年学业情绪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1,6,7,8]。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驱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9]。众所周知,情绪在当代动机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除了韦纳(Weiner)的归因理论,其余的动机认知理论似乎忽略了情绪的作用。而现有关于学生成就动机与情绪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结论也不一致[10]。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调查显示,中职生的学习现状主要表现为:动机不明确、习惯差、厌学情绪严重等[11]。因此,本研究探讨了中职生学业情绪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旨在提供两者关系的实证依据,同时为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学习心理辅导提供科学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中职学校分为国家级重点中职、省部级重点中职、一般中职和民办中职四种类型。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昆明市四类中职学校各一所,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回收率为88.0%。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99人;一年级学生182人,二年级学生170人。平均年龄16.99(SD=1.38)岁。因中职三年级学生多外出实习,故本研究未抽取三年级学生。

(二)工具

1. 学业情绪问卷

采用董妍、俞国良编制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该问卷由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问卷、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问卷、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问卷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问卷四个分问卷构成。其中,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问卷包括自豪、高兴和希望三个维度;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问卷包括满足、平静和放松三个维度;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问卷包括焦虑、羞愧和生气三个维度;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问卷包括厌倦、无助、沮丧和心烦疲乏四个维度。问卷共有72个项目,采用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体验到该情绪较多。四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85、0.815、0.833、0.915[1]。在本研究中四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790、0.819、0.846、0.892。

2. 学习动机问卷

学习动机问卷采用周步成编制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该问卷对高中生的重测信度为0.86[12]。由于本研究对动机的考察仅涉及学习方面,故只选取MAAT成功动机分量表中的知识学习场面动机和考试焦虑分量表中的回避失败动机作为测题。问卷采用3点记分,从“经常想/经常认为/经常是”到“不想/不认为/不是”,记为3~1分。知识学习场面动机主要测定有关“学习”课题的成功动机(以下称追求成功动机),得分越高说明追求成功的动机越强;回避失败动机是指预想到学习和考试的结果会失败,而引起的不安强度达到了想逃避学习的程度。这是一种消极动机,得分越高说明回避失败动机越强。本研究中两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2、0.73。

(三)数据统计与处理

采用SPSS10.0进行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生学业情绪与学习动机的基本状况

中职生学业情绪与学习动机得分情况见表1。在学业情绪各维度上,中职生在高兴、希望、平静、放松、焦虑、生气和沮丧上的得分大于3,说明中职生常体验到上述学业情绪;在学习动机各维度上,中职生在追求成功动机和回避失败动机上的得分均小于2,说明中职生的追求成功动机和回避失败动机均较低。

表1中职生学业情绪与学习动机的描述性统计(N=352)

注:1-自豪 2-高兴 3-希望 4-满足 5-平静 6-放松 7-焦虑 8-羞愧 9-生气 10-厌倦 11-无助 12-沮丧 13-心烦疲乏 14-追求成功动机 15-回避失败动机

(二)中职生学业情绪与学习动机的相关分析

学业情绪各维度与追求成功动机(r =-0.261~0.367)、回避失败动机(r =-0.232~0.481)存在相关(表2)。

(三)中职生学业情绪对学习动机的回归分析

将学业情绪问卷中的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问卷总分与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问卷总分合并为积极学业情绪,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问卷总分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问卷总分合并为消极学业情绪。然后以积极学业情绪与消极学业情绪为预测变量,以追求成功动机与回避失败动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在对追求成功动机的预测中,积极学业情绪进入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15%;在对回避失败动机的预测中,消极学业情绪进入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29.2%。

表3中职生学业情绪对学习动机的回归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职生在高兴、希望、平静、放松、焦虑、生气和沮丧上的得分大于3,说明中职生常体验到上述学业情绪;在学习动机各维度上,中职生在追求成功动机和回避失败动机上的得分均小于2,说明追求成功动机和回避失败动机均较低。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9]。这可能是因为大部份学生都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进入中职,从而对学业成功与否持无所谓态度等原因所致。上述结论提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中职生学习特点,加强学习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合理调节情绪,适时激发其学习兴趣。

相关分析发现,自豪、高兴、希望、满足、平静、放松、焦虑、羞愧、生气、沮丧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厌倦、无助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负相关;自豪、高兴、焦虑、羞愧、生气、厌倦、无助、沮丧、心烦疲乏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平静、放松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显著负相关。Covington(1984)提出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人天生具有维护自我价值的倾向[13]。由于社会一向肯定成功的人,人们从小就意识到,成功产生自我价值感,而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所以在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之间就形成了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会带给他们自我价值感;失败则是能力缺乏的表现,会威胁到自我价值感。因此,在学校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维护自我价值感。学生渴望从学习成功的经验中提升自我价值感,而当成功难以取得时,他们则会以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有价值的积极形象。此外,对学生而言,努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努力会得到教师的夸奖;另一方面,高努力则又意味着低能力。因此许多学生不愿付出努力,原因就在于付出极大努力之后仍然失败时,不仅会感到羞愧痛苦,而且可能会因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而丧失自尊和自信。因此,在自我价值理论中,个体对自身能力与努力程度的评估与其动机水平休戚相关,因评估而产生的情绪是理解动机的关键[14]。

根据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在学业中较多体验到自豪、高兴、希望、满足、平静和放松等情绪的个体可能对自己的学业价值较为肯定,因此他们显示出较高的追求成功动机。同时,部分学生是通过回避失败以维护自身价值而体验到自豪、高兴等学业情绪的,因此他们的回避失败动机相对较高。然而,在学业中较多体验到厌倦、无助等学业情绪的个体可能对自己的学业价值较为怀疑,因此他们显示出较低的追求成功动机。此外,他们常以不努力学习等回避失败的方式来维护自身价值,显示出了较高的回避失败动机。对于追求成功动机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成功持有较高的期望。因此,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追求成功动机较高的学生可能会比追求成功动机较低者遇到更多的困难。在遭遇困难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功动机较高的学生常体验到焦虑、羞愧、生气和沮丧等学业情绪。这时,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可能选择继续迎难而上,而另一部分学生为维护自身价值而选择了回避失败。故焦虑、羞愧、生气和沮丧等学业情绪既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又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显著正相关。

此外,Weiner认为情绪是动机的催化剂,个体因归因而产生的无助、希望、自豪和内疚等情绪将影响其随后的行为[15]。因此,Seifert认为归因实际上是通过情绪影响动机[14]。本研究亦发现,积极学业情绪对追求成功动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消极学业情绪对回避失败动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学业情绪可作为学习动机的有效预测指标。

五、结论

中职生常体验到高兴、希望、平静、放松、焦虑、生气和沮丧等学业情绪,追求成功动机和回避失败动机均较低。

学业情绪各维度与追求成功动机(r =-0.261~0.367)、回避失败动机(r =-0.232~0.481)存在相关;积极学业情绪对追求成功动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388),消极学业情绪对回避失败动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541)。

参考文献:

[1]董妍, 俞国良. 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 心理学报, 2007, 39(5): 852-860.

[2]Schutz PA, Lanehart SL. Introduction: Emotions in education[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 37(2): 67-68.

[3]Schutz PA, Pekrun R. Emotion in education[M]. Academic Press, 2007, 10.

[4]Goetz T, Pekrun R, Hall N, et al. Academic emotions from a social-cognitive perspective: Antecedents and domain specificity of students affect in the context of Latin instruc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 76: 289-308.

[5]Sakiz G. Dose teacher affective support matter?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ceived teacher affective support, sense of belonging, academic emotions, academic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academic effort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s[D].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07.

[6]俞国良, 董妍. 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 教育研究, 2005, 10: 39-43.

[7]俞国良, 董妍. 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学业情绪特点的比较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 29(4): 811-814.

[8]唐立, 张莎. 中专生学业情绪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杂志, 2009, 18(5): 456~458.

[9]李伯黍, 燕国材. 教育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15.

[10]Linnenbrink EA, Pintrich PR.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and affect: An asymmetrical bidirectional model[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 37(2): 69-78.

[11]吴占东. 中等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对策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18(8): 89-91.

[12]周步成. 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Z].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1991.

[13]Covington M. The self-worth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84, 85(1): 5-20.

[14]Seifert TL. Understanding student motivation[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4, 46(2): 137-149.

[15]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4): 548-573.

(作者单位:1.云南技师学院,安宁,650300; 2.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安宁,650301)

编 辑/于 洪杨 怡终 校/何 妍

猜你喜欢
学业情绪中职生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教师的启示
开展积极学业情绪人际因素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成绩
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业情绪极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