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维琥
冠心病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由于其病程长、无急性发作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而且硝酸酯类药物通常可有效控制发作时的胸闷、心痛等症状,致使很多患者容易掉以轻心。药物治疗不规则、依从性差,导致很多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导致冠心病患者的高住院率、高死亡率。
因此,提高公众的健康和防病意识,提倡冠心病早防早治迫在眉睫。
冠心病早防早治体现在冠心病的各个阶段中。如果目前未患冠心病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医学上称为“一级预防”;已经患冠心病更要防止冠心病的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这是“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对冠心病患者更为重要。
现代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合正在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產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主要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通过药物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达到保护血管内皮、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改善心肌血供的目的,从而稳定疾病进展,减少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自2000年国外学者提出“治疗性血管新生”概念以来,此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治疗性血管新生,即通过某些干预,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长细胞因子或受体,促进新的小血管生长,建立能够有效供血的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也可以形象地称它为“药物搭桥”。
当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时,患者缺血心肌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会增加,相关受体会上调,能自发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但这种内生性的促血管生成物质增多通常不足以建立足够丰富的侧支循环来代偿原有的血液供应,心肌缺血现象不能得到纠正。如果给予药物,促进血管生长因子的分泌或相关受体的上调,可能会提高新生血管的生长速度和数量,建立起有效的侧支循环,满足心脏血供需要。所以,治疗性血管新生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相当重要,心脏有病不能等到发作时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坚持服药。
老人贫血莫大意
庄万传
张大爷今年62岁,从半年前开始总是出现头晕、腰痛等症状,而且面色苍白,在卫生院被诊断为贫血,然而经过3个月的治疗,先后换了3家医院,贫血症状却越发严重。
不愿放弃的家人带着张大爷来到市医院血液科,医师通过全面检查,很快就锁定了导致张大爷贫血的“元凶”——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不但会导致贫血,还会引起骨骼破坏、免疫力下降、肾功能损害,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尿毒症,甚至短期内危及生命。
幸运的是,经过3个疗程的化疗与靶向治疗,张大爷的脸色红润了,身板也硬朗起来。
老人发现贫血,一定要尽快查找引起贫血的病因,因为老人的贫血更多由恶性疾病引起,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各种急慢性白血病、消化道肿瘤等,而疗效较好的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在老年人中并不多见。
值得注意的是,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通过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能够引起贫血的疾病不下百种,导致贫血的原因不同,贫血的治疗也大相径庭。若不查明病因,单纯给予补血药或各种营养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更可能丧失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事实证明,早期检查、早期治疗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