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和实践性

2012-04-29 19:16:50王军红周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实践性职业教育

王军红 周志刚

摘 要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理想和实践的分野,职业教育的“教育”本质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要求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公平、拓展知识价值、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实然状态,指明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来源、检验标准和发展路径。在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不断解构和建构过程中,需要以追寻理想来加强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以立足实践去区分价值取向的层次和发展阶段,不断实现理想价值取向与实践价值取向的统一。

关键词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10-04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从教育学上讲,价值取向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1]。从哲学上讲,价值取向作为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2]。由此可知,价值取向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倾向,又是一种人格倾向,即价值取向可以有不同的主体,主体既可以是社会、群体,也可以是个体;价值取向是选择的结果,其需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需要和存在之间的各种价值关系中不断选择;价值取向有应然和实然之分,应然价值取向指应该满足价值主体哪些需要,实然价值取向指实际满足了价值主体哪些需要。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价值主体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这种价值设定、价值预期的实质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即在教育价值主体自身与教育客体之间所具备的若干价值关系中,选择某一种或几种方案,从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教育需要的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主体和作为主体的教育在其实际活动中,特别是在他们和他们的活动结果中所实际遵循、指向、建构和实现的价值关系[3]。

当前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职业性价值取向和教育性价值取向[4];社会取向、个人取向、企业取向、学校取向[5];市场性取向、公益性取向[6];实利主义取向、实用主义取向、生利主义取向[7]。总体来看,目前学者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探析在研究视角上多是从价值主体、价值类型等静态角度进行,而没有从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角度来探讨,尤其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过程关注不足,缺乏从实施可行性角度对价值取向实现途径的探讨,使得价值取向缺乏现实根基和可行性,导致价值取向脱离实际,失去了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此,需要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或个体基于现实社会历史条件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在面对和处理职业教育内部矛盾及外部关系时,对教育价值的内容及其实现手段不断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意向或倾向。由此可知,分析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需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角度把握职业教育价值的主体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主体的需要及其对职业教育的理想来把握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容及内容的选择;三是针对不同时空条件下职业教育内部的特殊矛盾来分析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然和应然状态;四是从不同时空条件下特殊矛盾的变化来反思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来探寻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的内涵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是指职业教育价值主体基于职业教育现实实践,着眼对未来的追寻,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希冀来建构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通过对职业教育现实实践的背反和超越来追寻价值理想。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理想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目的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的理想性。教育的目的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教育者对教育活动充满希冀和向往,这种希冀和向往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实践活动的动力,为人们的努力指引方向、决定行为取舍,因此,教育价值取向总是指向未来的,指向理想的;同时,教育活动的长周期性、教育结果的多因性和迟效性等特点也要求其必须面向未来,不能跟在实践后面亦步亦趋;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加快,职业产生和消亡速度加快,更应着眼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新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具有理想性。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的表现形式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在教育对象上,要求职业教育把全体社会成员纳入教育视野,追求人人公平地接受其所需要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教育内容上,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追求显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更把知识由显性知识扩展到隐性知识,由知识生产延展到知识应用,提高了知识的价值,扩大了知识的功能;在教育目的上,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最终回归教育的本质,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1.在教育对象上,体现在为不同智能类型的人创造接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共有七种智能类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类型[8]。普通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较单一,仅仅关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没有针对不同智能类型而设计不同标准,这对具有其他智能类型优势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职业教育面向所有智能优势类型的人,尤其是普通学校教育不重视的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智能类型的人,为不同智能类型优势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2.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在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应用

在知识类型上,根据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知识存在的形式不仅包括可以表达、记录的显性知识,还包括需要理解和默会的隐性知识[9]。隐性知识需要大量的练习和体悟来掌握,不同于显性知识可以存在于公众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之中,隐性知识只能存在于个体之中。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于积累与传播知识,在知识积累与传播过程中是着眼于知识创新还是着眼于知识应用,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野。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在价值取向上是学术性的,而职业教育以隐性知识为其知识学基础,侧重于知识的传播与应用,扩展了知识的功能,使得知识的价值得以全面实现,在价值取向上是职业性的。

3.在教育目的上,体现为其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虽然面向不同的人才智能类型、在知识发展过程中对知识创新与应用关系上意见相左,但他们同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只不过是起点和途径不同,其终极目的是统一的。

总之,职业教育为不同优势智能类型的人创造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职业教育着眼于知识应用,拓展了对知识的类型、知识的功能、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方式、知识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等不同于追求高深学问的普通教育的全新理解;职业教育在不同的起点上,以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追求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的最终理想,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作为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了目标依据,指明了努力方向,即教育公平的实现、知识价值的拓展、人的素质的提高。

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实践性的内涵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必须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离开实践根基、脱离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对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引领就无从谈起。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是由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的。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是指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以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教育内容上围绕职业活动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情境性和操作性。职业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应当指向职业、面向实践,扎根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扎根于职业教育主体发展实践;职业教育的内容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经受实践的考验,由实践来检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职业教育的方法要求将不断变化的实践作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发展变化的依据,以实践主体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实践性的表现形式

1.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实践中产生并指向实践和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实践决定了人才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代际传承,使个体能够适应技术发展对岗位职责的要求,促进人的职业能力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产生于实践,职业教育价值产生于实践。职业教育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脱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实践,不能脱离职业教育活动实践,这是由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决定的,否则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需要。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在社会生产实践和职业教育实践中各价值主体在斗争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其实践性是面向社会生产实践和职业教育实践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应当面向实践,面向实践的发展。

2.反映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由社会生产实践来检验

质量标准是对存在满足需要的描述、背反和评价,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对职业教育的一种认识,是对职业教育现状和职业教育满足人们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程度的认知结果,其是否符合客观存在,能否真正实现人的需要的满足,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即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其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质量标准是对存在需要满足的反映,而实践决定了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人的需要来源于实践,人的生存状态及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人的思维,人可以想象各种美好的生活,产生任何奇异的愿望要求,但想象和愿望能否成为人的现实需要,取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人类实践活动,这些条件和活动决定了哪些想象和愿望能够实现,哪些可以部分实现,哪些根本无法实现,只有那些经过人的实践活动能够实现的愿望,才转化为人类的有效需要。其次,实践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对职业教育现状是否满足生产发展及人们职业能力提高程度的认知结果,应当由实践来检验。第三,人的需要满足过程就是经由实践将人的需要具体化的过程,是人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努力的过程,人的需要的满足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反映人需要满足程度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

3.职业教育实践主体的发展决定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实践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其价值取向首先是职业教育实践主体发展的取向,反映实践主体发展状况,把实践主体发展作为价值诉求。同时,职业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所关注的范围,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孕育了价值取向发展变化的可能,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实践主体包括职业教育者和学习者,实践主体的发展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实践主体发展方向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的领域范围,实践主体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的起点和水平,实践主体发展诉求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实践主体发展速度决定了职业教育价值标准的变化更新。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要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立足于职业教育实践、立足于职业教育实践主体的现实发展。同时,反映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必须面向实践和实践发展,必须经由实践检验和完善。因为脱离了社会生产实践和职业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只能是画饼充饥,成为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离开实践主体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不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反而会失去主体的参与热情,更枉谈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提升。概言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指明了职业教育价值的来源渠道、检验标准和路径选择,为职业教育价值实现提供了现实视野,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可行性提供了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立足于实践,又超越实践,对实践的背反和超越来源于对职业教育理想的追寻。在职业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在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不断解构和建构过程中,需要以追寻理想来加强导向,以立足实践去区分不同维度和发展阶段,不断实现理想价值取向与实践价值取向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992:1593.

[2]张红.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33.

[4]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J].职教通讯,2010(4):12-15,30.

[5]洪国慧.谈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4):8-10.

[6]杨光.坚特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统一[J].教育研究,2004(12):44-47,51.

[7]候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D].河北师范大学,2008(3).

[8]Gardner, H.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 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9][英]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1-113.

The Idea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Jun-hong, ZHOU Zhi-gang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distinction between ideality and practicality. The “educational” ess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termines the ideal state of its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requir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ursue educational equity, expand knowledge value and realize peoples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while the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practical state and show clearly the practical source, inspection standard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ant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pursue the ideal to guide the value orientation, to distinguish the level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value orientation based on practice, and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ideality and practicality.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ideality; practicality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实践性职业教育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29:02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6:31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6:34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现代司法中利益衡量的新内涵研究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07: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