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丽 张万强
2011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普遍低于预期,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在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日本大地震、汇率波动、政治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下,2012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速创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新低。从2011年开始出口增速在逐渐下滑,由年初的37.6%下滑到年底13.4%,2012年3月出口增速下滑至8.82%,尽管2012年第2季度,出口略有好转,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达到9.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但与之前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相比仍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增速的放缓和外贸环境的恶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稳定出口增长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声音,为此,应尽快研究提出应对措施,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一、对外贸易走势:增速低位徘徊或将成为常态
据国家商务部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8398.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0%。其中,出口9543.8亿美元,同比增长9.2%,由此前的两位数迅速下滑至个位数;进口8854.6亿美元,同比增长6.7%;贸易顺差为689.2亿美元(去年同期为顺差449.3亿美元)。从一季度日进出口频次来看,中小企业日均进出口频率为1.1次,同比2011年第一季度1.2次下跌0.1个点,下降近一成。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590.89亿美元,同比下降2.96%。自2011年11月开始,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连续6个月下降,到今年5月出现0.05%的微幅增长,但6月又出现同比下降6.87%的状况。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截至2012年5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显示,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平稳发展,而2012年2月开始转向偏冷。这也许是我国外贸转入低速发展期的一个信号,预计外贸低速增长或将成为常态。这种常态主要源于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从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放缓,外需受到影响。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当前,这些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经济缺乏自主增长动力,面临高失业率和通胀上升的压力,同时欧美深受主权债务危机的困扰,欧债危机逐步从边缘国向意大利、法国等欧元区核心经济体蔓延;日本在金融危机恢复期内又受到大地震影响,经济表现同样乏力。即使将出口市场向新兴经济体国家拓展,当前新兴经济体也因受制于通货膨胀高企的压力,普遍采取紧缩的调控政策,进口和经济增速也出现明显回落。全球经济放缓已成共识,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还需要一段时期。
第二,从国内环境和企业自身来看,一方面,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导致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和消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2012年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疲软态势也仍将持续,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虽可能双向变动,但总体仍将保持小幅上涨态势,即使一段时期内汇率停滞在某个区间内,由于债务危机使得欧元兑美元有20%左右的贬值,这将使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会比标准情况下有更大幅度上升。从而挤压出口企业利润,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这种成本上升和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对企业的影响也会持续一段时期。
第三,近期美国提出的重塑制造业会导致制造业回流,未来将会逐步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外包贸易,同时出于对中国威胁的战略考虑,欧盟等国家也正在将部分制造业进口向其他国家转移,国际竞争加剧,从而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增多,中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和目标国。美国近年来对中国产品的贸易调查已从单纯指向价格的反倾销调查演变为同时指向政府政策的“双反”调查。以光伏产业为例,2011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产品发起 “双反”调查,随后2012年,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也准备在欧盟27个成员国向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美国等发达国家除了在“双反”调查加大贸易保护力度外,还会加大涉及知识产权调查、新能源调查等新型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运用。这将使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第四,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东海、南海及同周边国家政治局势的紧张,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一定的影响。2012年我国将GDP预期增速调整为7.5%,外贸势必会伴随适当减速。同时基于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外贸缓慢增长的表现,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考虑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预计2012年下半年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外贸低速增长或将成为常态。
二、外贸低速增长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被高估,出口增速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名义上那么严重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国和进口第二大国,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根据外贸依存度来判断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的贡献和影响程度。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对进出口的依赖和对外开放的程度。一般计算的外贸依存度是由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得来的,称为名义外贸依存度。据此计算,中国外贸依存度在1986年的时候为25%,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首次超过50%达到51.9%,2006年达到67%,较2001年提升28.5个百分点。自2006年以来,外贸依存度总体呈现回落态势,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1年我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为50.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6.1%,进口依存度为24%。似乎从名义外贸依存度来看,进出口贸易已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对中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认识外贸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简单的看名义外贸依存度,应综合考虑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比如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不断增长、GDP结构不同于发达国家、汇率变化等因素。进出口贸易总额是由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组成,对外贸易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是不同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交换,在贸易额上存在重叠性。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据1/3以上,加工贸易通常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制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其特点是进口额和出口额都很大而增加值却很低。海关在统计时,未剔除进出口器件和零部件的价格,等于高估了出口贸易额,这样就是使进出口总额被高估,据此计算的外贸依存度也必然被高估。同时,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同,出口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贸易结构,也会对总体外贸依存度的计算产生被高估的影响。有人测算,剔除加工贸易等因素影响后,中国的实际外贸依存度会有明显下降,大致会降到30%左右。这与美国、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大致相当。据此,外需萎缩,出口增速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名义上那么严重,应该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的。
(二)出口增速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有利于促进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尽管外贸增速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的,也不能忽视其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深刻影响。从地区来看,我国东部地区长期采用外向型发展模式,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东部地区对外贸易量占到全国总量的90%以上,因此东部地区是受外贸环境恶化影响最大的地方。但是随着东部外贸依存度逐步回落,也表明了东部地区正在逐步由外需驱动的增长向内外需共同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
从行业来看,出口依存度高的纺织服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遭受的影响比较严重。2012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增幅虽略高于总体进出口贸易水平,但机电贸易占全部出口商品比重有所下降。上半年,出口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1864.7亿美元,增长7.7%,低于总体贸易增长水平,占出口总值比重为19.5%,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2012年3月,中国纺织品工业联合会对外公布,201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下滑严重,同比仅增长0.5%,预计今年出口需求仍将不足,行业压力更加突出,行业出口数量或出现负增长。中小微型出口企业表现最为明显,以某纺织企业为例,企业是一个有80名员工的改制企业,以出口为主,以前主要生产的衬布销往欧美和西亚地区,重点是欧美市场。欧美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市场份额急剧下降,现在产销的重点不得不转向西亚,但是西亚不是一个很发达的市场,销售价格很低,企业生存困难。外贸企业中的90%左右为中小企业,本身承担风险能力弱,加上外部环境恶化影响,需要政府在宏观经济上给予出口退税等方面支持。
如果影响外贸进出口增速放缓的各种因素短期内无法消除,外贸增速放缓成为一种常态,那么外贸的这种发展态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是长期的,需要一定周期调整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影响也不失为一种机遇。增速放缓改变的不仅仅是速度本身,背后是贸易结构和增长动力的改变。外贸低速增长能够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由粗加工、低附加值向精加工度、高附加值转变。有利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型产品,促进企业由依靠资源消耗、人口红利、偷排污染来获得产品出口利润,转向通过提高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通过培育品牌附加值来获取产品出口利润,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中国经济目前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内在矛盾,提升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带来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外贸增速下滑态势的对策建议
(一)短期应对策略
1. 细化出口企业在财税、金融、商务、贸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应对出口增速下滑,商务部已提出“完善贸易融资业务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提高对小微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的金融政策,以及“加快加工贸易审批”,“改进许可证管理”的贸易政策。但并未明确实施细则。应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构建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多层次融资机构和平台,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银行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减轻企业负担;借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降低投保门槛等方式,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减少出口企业的潜在风险。
2. 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首先,从国家层面高度关注和重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以反倾销反补贴、劳动标准等为由对我国设置贸易障碍,主动防范各类贸易摩擦,必要时,成立专门应对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保护小组,研究制定应对预案和策略。其次,积极发挥中国贸促会、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外贸动态信息传递、业务培训和讲座等服务。另外,中国贸促会和国际商应充分发挥针对国际反倾销、反补贴联合企业集中申诉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作用,解决单个企业因成本问题而无力应对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问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标准认证。
3.推动中小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和联盟体,抑制出口下滑。在应对外贸增速下滑的的特殊时期,国家、地方政府应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扶持,应完善相关“走出去”扶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和开拓国际市场开通“绿色通道”,以带动国内成套设备、建设物资和产品零配件及相关服务的出口。同时,应充分利用第三方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中国商务电子中心等,作为拓展国际业务的信息来源和平台,鼓励国内企业尽量采购国产原材料,对采购国内出口企业产品作为原材料的工业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一般来讲,推进市场多元化,开拓国际新市场,靠单个中小出口企业独自进行有时是非常困难的。因而需要依托政府、商会、行业协会和大企业的力量,整合中小企业的力量,形成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联盟,共同进行国际市场调研,相互交换市场信息,联合采购,联合销售,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在受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组织协调整个联盟共同来应对。联盟或行业商会组织还应组织中小企业积极参加一些招商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或者以官方的名义邀请境外各国的采购商到国内举办专场采购洽谈会。
4. 构建国家宏观指标体系,监测外贸发展动态。建立一套能有效反映国家宏观管理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对外开放程度等的宏观指标体系。及时关注外贸中的外资外贸依存度、技术依存度、金融依存度以及资源依存度等变化。同时对国际形势和外贸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可以通过其平台,定期公布外贸市场供求信息,发布监测分析报告,以使企业充分了解投资环境和风险。
(二)长期战略
1. 培养内需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进出口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过度依赖。未来的经济发展的重点仍然是以内需驱动为主,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使我国经济有效地化解外部经贸环境恶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中国的内需将在有效的政策调整下逐步从投资向消费倾斜,尤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和农民收入,改善居民预期,增强百姓消费偿付能力,实现经济增长向以居民消费需求为主导过渡。同时,也要进一步积极开拓除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外的其他市场,尝试建立外贸发展基金,引导和监督相关部门和企业利用好已有的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帮助企业“走出去”,并可将一些较成熟的产业转移到市场潜力更大的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建立加工贸易和生产制造装配企业。 逐步形成以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补充的遍布全球的多元化外贸市场格局。
2. 调整贸易结构,稳定出口,加强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外贸依存度的问题不是在总量的依赖过大,而是在结构性的依赖,如能源、技术,以及部分沿海地区,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大,因此应采取有效的结构性政策。在工业化初期,大多数国家习惯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已发展到进口与出口并重的贸易平衡阶段。出口鼓励政策应逐渐中性化,有利于中国外贸和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2012年4月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也表明了国家在有意识地调整贸易结构平衡。从长期战略上来看,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口重点应放在战略性物资和能源,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所亟需的先进设备上,有效限制奢侈消费品进口,并扩大国内采购,降低进口依赖度。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转移。
3. 重视对外投资,促进双向投资健康发展。按照国际投资理论,以人均GNP为标志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一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外资流入)及一国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出)有着密切的关系。邓宁等人按照人均GNP达到的不同水平,将国际投资划分为四个阶段。对照国际投资阶段划分,“十一五”初期,我国人均GNP超过2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跨国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即对外投资流出增长,人均净投资流入开始下降。因此,未来我们在通过多种手段加大吸引外资的同时,应从重视宏观指导、培养跨国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加强对外投资,在税收、融资、外汇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4. 建立产业协作体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出口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与服务贸易的融合发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并结合出口退税、出口关税政策调整,推动相关产品出口。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增强出口竞争力的有力支撑,从世界发展经验看,从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业转型到知识型、高增值服务业,从国内贸易、金融、商业中心转型到国际贸易、金融、商业中心,是一个大趋势,政府应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和指导,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特别是要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构建大中小的出口企业的产业协作体系。重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今后在加工贸易发展中,注重提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主导权,提升加工贸易的本地增值、本地配套、主体本地化的比重。通过产业协作的方式,使大企业带动中小出口企业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燕生:《“十二五”时期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对策建议》,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0期.
[2]高立:《2012外贸发展环境展望》,载于《中国中小企业》2012年第2期.
[3]杨帆等:《中国外贸依存度分析》,http://wenku.baidu.com/view/ 9f8c571fa76e58fafab00370.html.
[4]张神勇、肖敏:《中国出口依存度分析》,载于《商业时代》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