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军
【摘 要】 文章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河南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现实,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参与意识,提出河南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园区信用联合体主体包括集群外贷款银行、园区管委会、园区承贷平台公司、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行业信用协会以及园区内众多中小企业,并由政府主导的园区管委会负责信用体的组织架构,制定园区集群融资管理办法,依托骨干大企业组建承贷平台公司。
【关键词】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园区信用联合体
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尽管2011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达9.6%,但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亏损面高达15.2%,同比扩大了0.3%,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22.3%,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河南省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达60%以上的河南省中小企业同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学术界给出了诸多建议和方法,而针对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难,本文从集群融资的角度提出解决办法,这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有现实的可行性。
一、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概况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中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中小企业都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发展较好的区域有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美国的加州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制度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国产业集群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江浙一带是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最早成长的地区之一,由于历史上民间的商业传统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缘、地缘、亲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以及政府的不干预政策,我国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呈现“原生型”特征。与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不同,我国广东中小企业集群呈现“嵌入型”特征,即依靠广东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和外来企业的直接投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并逐渐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北京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靠政府规划推动形成,它可以看作是高技术产业群的“孵化器”,因此企业衍生是北京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呈现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特征。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现状及成因
由于地域因素和内陆省份经济欠发达的现实,河南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总体上处于起步和研究阶段。与江浙一带的乡镇经济不同,也区别于珠江三角洲在“三来一补”模式上发展起来的出口加工群,我国中西部很多地区通过建设产业工业园进行产业集聚。河南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工业园区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集聚大量企业,吸纳生产要素集中投入,从而形成区内经济增长乘数效应的一类经济组织。工业园区是经济园区的一种,是政府布局工业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集聚,发挥集聚效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河南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无论从集群融资的成熟度还是融资规模来讲,河南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都仍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河南省工业园区内企业集群机制有待加强
由于中西部地区相较江浙、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受中原传统文化制度的影响,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缺乏集群融资意识,仍然过多地依赖正规银行融资的途径。政府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但在后续的融资服务、融资机制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加之内陆省份大学和科研院所研发能力弱,园区内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互动机制不健全,导致园区内现有企业技术提升较慢。受资本逐利的本质特性所限,一旦原有的优惠条件和环境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便会导致园区内企业迁移,形成所谓“松脚型”企业。
(二)工业园区内没有形成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关系网络
人文关系网络是影响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以血缘、亲缘、同学、朋友关系为纽带结成的非正式交流网络,该种网络隐含的核心精神是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缺乏良好的人文关系网络导致企业间交易成本的提高和信用风险的加大,不利于园区内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氛围的构建。
(三)中小企业成长软环境不理想
由于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环境,河南省工业园区内多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度不高,影响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存在偏差,重视大企业集团而轻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构建,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营造,在经济总量上盲目攀比,却不重视企业融资生态环境的建设,园区内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过重,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河南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新模式探讨
笔者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河南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现实,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参与意识,提出河南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图1)。
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主要包括集群外贷款银行、园区管委会、园区承贷平台公司、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行业信用协会以及园区内众多中小企业。
园区信用联合体中每个机构个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作用都十分有限,这也是现实中政府、担保公司、行业协会、行业信用协会机构运行效果的真实写照。“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在发挥园区集群约束作用的同时,将政府也纳入到该信用体内,由政府主导的园区管委会负责信用体的整体组织架构。园区管委会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本园区集群融资管理办法,依托骨干大企业组建承贷平台公司。
行业信用协会根据自愿原则组建,实行严格的入会制度和信用评估体系。行业信用协会较为严格的管理可以将不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排除。较为紧密的地域分布使信用协会可以最快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掌握协会中成员的经营状况。在园区集群中园区管委会负责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进行守信教育宣传。园区信用协会负责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设立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与工商、税务、银行、产权登记部门保持动态信息沟通,持续获得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资料、资产状况,并对信用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对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级。园区管委会联合有关各方制定信用激励和惩戒办法,加大对不守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对不守信行为的舆论压力和集群压力。加强集群相关制度设计研究,充分发挥园区内中小企业的参与和监督作用,鼓励集群内企业主适当参与园区内不同机构,减少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风险。在园区信用联合体内部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保持联合体高效运行,实现最终贷款者的信用增级。
园区内担保公司根据行业协会反馈信息以及中小企业财力状况对协会中的中小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将资信评估结果报园区承贷平台公司,承贷平台公司负责征求中小企业的单个融资需求,结合园区行业信用协会对各个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结果,建立园区信用档案。承贷平台公司对中小企业进行二次贷款评审后,将评审通过的中小企业打包向银行进行贷款申报,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贷款。
为了杜绝传统担保公司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和后续资金缺乏的弊端,园区内担保公司可以实行政府出资为主,适当引入外来资金参与入股的办法,组建联营或股份制担保机构。也可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互助性担保机构,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自己成立商业性担保机构。针对集群内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市场开发有优势的企业,可以尝试建立天使投资、创业抚育、政策性贷款、企业上市的投融资协同机制。政府出台政策,吸引民间借贷组织根植于集群内中小企业,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允许场外交易和柜台交易市场的存在,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以政府为主导的园区管委会负责对园区信用联合体中诸多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监管资金的流动和使用状况。当然,在团体贷款申请中,园区管委会共同对申贷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和监督,园区管委会、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三位一体共同形成对园区中小企业贷前的监管体系,最后由承贷平台公司进行贷前的最后评审。
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帮助信用联合体顺利有序运行。对于园区内担保、再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政府规定较低的收费标准,同时以财政补足剩余的运行成本开支,赋予其公共产品的性质;对于园区内承贷平台公司、行业信用协会所产生的管理费用和运营费用,政府予以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不向中小企业收取费用,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政府制定金融机构和民间银行的奖励政策,调动其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四、河南省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相比传统融资模式的优势
(一)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
相较传统的融资模式,在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下,企业集群内从事相同或相近业务的中小企业在行业协会、集群融资平台公司的协助下,将信贷打包,“批量”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针对同一集群的企业贷款需求,可以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对众多中小企业进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督,从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的角度克服给单一企业贷款的不经济行为。对于相同类型的企业贷款需求,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大大降低了单笔贷款的管理成本。
(二)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
在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下,园区管委会、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三位一体共同形成对园区中小企业贷前监管体系,由承贷平台公司进行贷前最后评审。对于园区型中小企业集群,银行可以保持同园区管委会、集群融资平台公司的联系,及时掌握园区内各个中小企业的经营动向和财务实力,采取措施预防坏账风险的发生。
(三)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增大了资金放贷的规模和乘数效应
银行对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批量贷款,促进了园区内部及周边的经济发展,银行获得了规模效益,园区内企业则可支配资金增加,扩大投资,通过银行货币资金的乘数效应,将更多货币输入到当地经济体系中。由于良好的“赚钱效应”,中小企业集群可吸纳更多渠道的资金参与组建不同组织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反哺工业园区,促进工业园区的经济规模和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杨怀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陈晓红,吴小瑾,彭佳.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与“鸟巢模式”[J].财经,2007(10).
[3] 张炳申,马建会.改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3(5).
[4] 谷秀娟,奚宾,张自广,张保利.河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 刘新华.中小企业融资:一个产业集群的视角[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1).
[6] 段小萍.湖南新型工业化中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探析[J].财务与金融,2011(1).
[7] 王晓梅.河南工业园区建设的作用、问题和治理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5).
[8] 张秋.基于制度角度的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0(3).
[9] 中小企业成了温水中煎熬的“青蛙”[N].经济参考报,201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