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梅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品位,本文提出了三种路径: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模式,以及加强有针对性课程文本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2-02
心理健康课堂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是简单的班级主题活动。为了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切实提高学生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本文尝试提出三种路径: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模式,以及加强有针对性的课程文本的研究。
一、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活动课范畴,是一种新兴的、开放性、不断发展的门类,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来界定它。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施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助合作。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课堂品味。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活动教学,注重体验和践行,心理健康课堂应该通过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安全、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
其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一旦失控,就会出现混乱局面,甚至出现各种不恰当的行为。教师可通过讨论形成心理课堂规范,如要求学生用心参与,要尊重他人,懂得倾听;发言要找准适合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心理教师自己也要坚持无错原则,对学生的回答、发言不责怪、不呵斥,让每一位发言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坐下,对因各种原因而表述不清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有受尊重的感受,也有尊重别人的意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促使课堂组织“活而不乱”是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的法宝之一。
最后,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过分活跃,出现学生“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话题来表述自己的意见等现象,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遇到的并且较难处理的两难问题。教师应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来预防或减少课堂活动中的不良行为干扰。在心理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忽视手段、巧用提示、重视身教、正确处理消极结果、建立奖励体系、给予社会性强化等策略。
二、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模式
生命化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是指从学生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的“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结构流程的教学模式。生命化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在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成长。生命化课堂模式对提升课堂品味有着重要意义。构建生命化课堂模式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容选择。生命化课堂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心理上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大家兴趣的话题。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该从是否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
其次,结构流程。生命化课堂模式有以下几个环节:“感知—分享—感悟—践行”。在整个流程中,生命化课堂模式非常强调活动过程中师生互敞心扉,分享感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产生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师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进行“心”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智慧也在相互交流中得以相互启发,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体验和智慧。
最后,课堂目标。生命化课堂模式试图实现师生心灵共同成长的目标。生命化的课堂模式是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心灵成长的过程,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使自身知识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个体得以提升的过程。
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可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的“和谐”,使得心理健康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才有更高的品味。
三、加强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研究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上,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应当有学生和文本对话。一直以来,教育实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供学生和教师沟通的文本等同于一般学科教材,只是增加了一些活动内容。后现代哲学意义上的“文本”(text)准确地表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的研究和开发,为学生提供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文本,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
首先,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市面上各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泛滥,其中有些版本的内容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总的来说良莠不齐、精芜并存,也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杂烩”和“拼盘”。不可否认,很多教材大都是从心理教师怎么教的角度来编写的,很少关注学生的主动生成和主动感悟,有着忽视学生、内容随意性大、操作性不强、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内容偏少,不能及时更新等问题。难以实现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的提升。
其次,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的性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注重学生的内心需要、心理体验、人际交流和生成感悟。学生心理活页将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注重学生的生成、感悟和分享。因此,要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文本研究,用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操作性特点的“学生心理活页”来代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最后,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的内容。“学生心理活页”引导师生在对话中彼此相遇、达成共识,并不断扩展课程文本的内涵,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课程实施。不仅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和探究,而且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以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真正实现了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目标。
总而言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毫无疑问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决定性因素。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和反思,开拓进取,加强科研,不断获得自我专业成长,和谐高效、具有文化魅力和感动师生心灵的美妙课堂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http://www.zcsyxx.cn/edu/ReadNews.asp?NewsID=1322.
[2]〔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4]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5]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6]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7]王小棉.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真实与自然[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扬州,225009)
编辑 / 于 洪 杨 怡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