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及处理

2012-04-29 00:44王国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处理

王国钧

〔摘要〕阻抗是心理辅导课的伴生现象。阻抗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师生关系、移情与反移情、价值观念冲突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是产生阻抗的重要原因。阻抗对心理辅导课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地分析和处理阻抗,是成功推进心理辅导课的关键。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阻抗;处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4-03

在心理学领域,阻抗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自来访者或咨访关系中妨碍心理咨询进行的力量或因素。从本质上讲,阻抗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触与抗拒。它常表现为人们对某种焦虑情绪的压抑,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回避,对触动某些特定事件的抵触,或是对某种行为及认知改变的拒绝等。阻抗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特定现象,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校心理辅导课属于团体辅导,心理辅导课上出现阻抗并不奇怪。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中的阻抗在性质上与心理咨询或治疗中的阻抗是一样的,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心理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妥善处理,才能实现心理辅导课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任由阻抗发展或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心理辅导课的效果,甚至会导致一堂心理辅导课泡汤。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是一个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的问题,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公开的文献中尚没见到。本文试图从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对阻抗的处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

(一)对心理辅导教师的阻抗

这类阻抗可以出现在心理辅导课的任何环节,具体表现如下:

1. 拒绝教师的安排。在分组、活动中均不积极,勉强应付。

2. 负移情。学生把心理教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心理辅导课堂情境中,将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心理教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

3. 过多地探究和询问心理学专业知识,借询问心理专业知识回避对自己心理问题的深入探索,“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对心理辅导活动的阻抗

1. 拒绝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是心理辅导课的必然环节,否则只是流于浅表层面的活动,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会使辅导的效能受影响。

2. 推诿。把造成问题的原因推给他人或外界因素,回避个人的原因。

3. 沉默。当课堂中涉及某些问题或环节时,以沉默应对。

4. 过度地关心其他同学的问题。对其他同学的问题颇感兴趣,不断追问和探究,转移他人对自己问题的注意力。

(三)情绪反应的过度激活

情绪过度强烈,甚至失控,在小组活动中过多地占用时间资源,影响其他同学,不顾活动规则和时间限制,赘述、啰嗦,用大量诉说代替对问题的深入探讨。

以上我们分析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表现,实际上阻抗的表现形式还不只上面这些,而且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兼有几种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对阻抗的正确认识就是心理辅导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开始。

二、 对阻抗的理解

阻抗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势必会对心理辅导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负性的变量,但是,如果我们科学地认识并正确处理,则可化弊为利。

(一)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

1.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目标。在心理辅导课堂上,阻抗不论以哪种形式出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辅导效果即教学目标的实现。组织教学时对分组的抗拒、拖沓、活动时偏离主题,耗费心理辅导课的时间资源和心理能量,如果不加以调控任其发展就会使辅导效果打折扣。

2. 影响心理辅导进程。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环节一般是热身、分组、活动、总结,每个环节都有其既定的任务及资源的配备。心理辅导课的时间是既定的,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也是设计好了的。阻抗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心理辅导课的节奏和进度。

3.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氛围。心理辅导课的进行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成功的心理辅导课离不开适宜的氛围,这些对心理辅导活动起着催化、暗示、支持、唤起、维持的作用,良好的氛围大大地增强了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而阻抗则是对这种氛围的破坏。

(二)面对阻抗的积极视角

心理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处理阻抗,推进心理辅导课。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积极的视角认识和理解阻抗,化弊为利。

1. 阻抗以特殊方式反映有价值的信息,如防御方式、活动方式、个性特点、对生活的追求,如果心理辅导教师洞察到这一点,就可以将这些转化为辅导的积极元素加以利用;阻抗也是学生满足其需要的一种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如果此时给予共情,因势利导,阻抗就具有了积极价值。

2. 阻抗是审视师生关系的窗口。师生关系会在心理辅导课堂中有所体现。不良的师生关系是隐伏在教学活动表象之下的暗礁,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就有可能凸显为阻抗。对阻抗的恰当处理,将有助于调整师生关系。心理辅导教师应创造一种能使学生自由感受情感、探索自我、体验活动的氛围,让他们和辅导教师共同完成任务,结成有效的工作同盟。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心理辅导的基础,也是化解阻抗的有利因素。

3. 阻抗提供了心理辅导教师自我审视的机会。通过阻抗,心理教师可以发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心理教师不妨这样问自己:我有刻板印象吗?因为价值观的冲突而轻视学生了吗?有没有过分迁就?有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辅导过程中是否因为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些东西而产生与辅导不相适应的状态?学生的阻抗是不是因自己的反移情引发?等等。这些问题有助于心理教师对心理辅导课的把握,预防自身不适当的反应,及时察觉问题并作恰当的处理。

4. 阻抗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心理辅导课的失败。阻抗往往能使我们接触到问题的核心,某些阻抗的背后有时会隐藏着学生巨大的心理创伤或重大问题事件。因此,阻抗为我们提供了深化心理辅导的线索,消除阻抗是将问题引向深入的突破口。

5. 阻抗提供了评估心理辅导课进程的信息。阻抗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上,有时候与心理辅导课的节奏有关。心理辅导教师应该考虑,这堂课的进度是否过快了?自己是不是太急于求成了?热身活动做得够不够?组织方式合适吗?在前面的准备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洞?阻抗的出现,提示心理教师对心理辅导课的进度应加以适当的调控,选择更加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心理辅导活动进度。

四、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处理

(一)识别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

阻抗本质上是学生对于心理辅导课中涉及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路径就是心理操作,包括自我暴露与变化。阻抗是心理辅导的伴生现象,心理辅导课其实是阻抗出现与处理阻抗的过程。在心理辅导课堂上,阻抗的识别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阻抗的类型,二是评估阻抗的强度,三是评估阻抗的规模。

对阻抗的识别主要是借助专业化检测和经验观察。目前国内已经有专门的阻抗量表可供选用。在心理辅导课堂中,一般情况下没必要使用专门阻抗量表进行检测,此时对阻抗的识别主要依靠心理教师的观察。只要在心理辅导课中发现了前面所列的任何征象,就可以认定出现了阻抗。同时,心理辅导课中回答问题的声音特质也可以作为识别阻抗出现的依据,这类声音往往反映了抱怨、祈求、反抗及不合作的信息,心理教师可根据这些表征来推测学生的阻抗情况并对其后续行为进行预测。

心理教师还应注意将阻抗和其他的非阻抗现象鉴别开来。当学生不愿接受某些建议或方法时,不能一概视为阻抗。有时,学生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攻击、暴躁或防御心理过强、退缩性等特点,在平时就有所表现,也会出现在心理辅导课中。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阻抗。

最后要评估的是阻抗的普遍性。心理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心理辅导课堂中如果出现阻抗的人数没有超过20%,就可以视为个别问题而留待课后以个别辅导的方式解决,因为心理辅导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只要大多数学生实现了辅导目标就可以视为成功的心理辅导课。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影响全体学生,这也是心理辅导课与一般心理咨询的不同之处。

(二)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处理

处理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常用方法有以下这些。

1. 明确规则。心理教师在辅导课开始前就要把本次课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对学生讲清楚,请大家共同遵守,这是一个惯例程序。

2. 预先布置,因势利导。心理教师要善于发掘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预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的做法就是:给出现阻抗可能性较大的学生安排角色,因为这样的学生也正是心理辅导的难点。心理辅导课中这样的机会很多,如小组活动的记录、计时、声音控制、道具的准备等,都可以安排这样的学生负责,通过角色化的安排赋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和尊严感,激活他们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量,化阻力为动力。

3. 面向全体学生,灵活安排。对于那些对心理辅导课无大碍的阻抗,可以暂时将其搁置一旁继续进行心理辅导。因为心理辅导课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以此为基准,对此无大影响即可越过。教师可以即时探察此类反应是否具有普遍性,就此向大家发问:“还有谁有这样的想法,请举手。”还可以这样对个别问题学生说:“你的问题课后老师帮你解决好吗?”

4. 规避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处理应考虑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不适合对个别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成员的过度暴露可能会使自身受到伤害。所以,对于某些情况下的沉默应该允许,因为此时学生也许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此时表达出来很可能会使其受到伤害,因为在场的不仅仅有心理辅导教师,还有更多的学生。心理教师可以顺势说:“嗯,你先思考一下。现在让我们来……”或者“你先想想,以后我们找时间再谈好吗?”不要因为学生的沉默等表现而停顿下来,暂时搁置是一种很聪明的处理方法。当对某些问题深入探索时遇到学生不合作,也应该允许,也是为了保护学生。如果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在课上进行深化处理,而该问题在群体中并没有普遍性,最好暂且打住,留待课后个别解决更好。

5. 共情接纳,化解阻抗。建立尊重、温暖、信任和真诚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使之对威胁的感受降至最小。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阻抗的形成和表现,并帮助他们逐步认清阻抗行为背后隐藏的被压抑的动机,从而消除学生对心理辅导的防卫反应。对有意识的阻抗,应直接指出,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6. 专业化操作。有效地处理阻抗,最根本的还是要严格按照心理辅导的专业化规定操作。心理辅导的影响技术对于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处理仍然奏效。

7. 心理教师自身的调整。心理教师要保持平和心态,认识到心理辅导不是万能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巨大的心理干预能量,也存在局限性。心理教师只有积极审视自己,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才能出色地胜任学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大连,116021)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课处理
团队分享成长
巧借角色,进行心理投射
浅谈小学学习心理辅导课的设置与设计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几点思考
视频后期剪辑制作中镜头时长的处理
声乐演唱中艺术与情感的深入处理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
生命年轮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演进与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