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在构建生物和谐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2012-04-29 12:55曾红艳
中学生物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和谐课堂新课程

曾红艳

摘要:教师在构建和谐课堂中的主导行为在于精心的课前预设,适当的弹性教学以及创设情境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巧用生成资源,利于动态课堂的生成。从而增进师生情感,构建和谐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和谐课堂 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而新课程改革开发的主体是学生,强调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学生发展服务。为了使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教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即达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构建适应学生发展整体观念,尊重学生个体思想差异,赋予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权利的和谐课堂。

1 和谐课堂构建的前提条件

1.1 教师良好的素养是构建和谐生物课堂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个生物教师,首先要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坚持平等的原则,态度上和蔼,行动上关怀,能容忍学生的过失,能充分肯定学生任何细微的长处,并把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个学生,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环境的宽松、民主、和谐。其次,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教材,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专业的角度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最后,要学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并探索创新,特别是对自己的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潜能,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特长上多下功夫。总之,只有生物教师个人素养特别是专业素养提高了,构建和谐的生物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1.2 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是构建和谐生物课堂的必要条件

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在民主的学习环境里,学生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抵触和恐惧。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教师和学生可以互辩,学生可以反驳教师,纠正教师的错误。这样的生物课堂,学生能够时时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通过师生间民主平等、合作交流,共同打造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2 和谐课堂构建中教师的主导行为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演员”。要使课堂教学和谐、自由、有序的进行,教师这个“导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精心的课前预设

课前预设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生物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好的课堂教学常常能带来意外的惊喜,能让学生学一点而知许多。这样的效果绝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偶然所得,恰恰是课前潜心钻研、精心预设的必然所致。新课程呼唤课堂有效生成,这对教师预设教学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是将教材、教案等文本按预设好的程序机械的执行,而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的总和的新案,是一个在课堂中结合学生表现选择预案,随机产生方案的动态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于互动的课堂,主动促进生物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因此,课堂教学能够和谐需要精心而又周密的预设。

在进行课前预设时,教师要精心的准备,应对各种可能的生成条件,要备教材、备程序、备教法、备应对、备学生等。预设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上,预设在课堂的几十分钟时间内对学生说什么,做什么,哪些肢体语言,哪些情绪、情感语言,哪些实验可以引人入胜,哪里应该过渡,如何过渡……另外,教师在预设时不妨更开放一些,在备课时多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能用哪些解决方法,各种方法展现后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等等。有了这些课前预设,课堂的和谐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2.2 适当的弹性教学

课堂教学的过程程序不能绝对化、单一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的引导,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洞察能力,及时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及心理上的变化,及时抓住学生闪现的灵感并对之进行挖掘。与此同时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更接近于学生的实际状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弹性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教学秩序的重建,根据需要对教材的教学标准进行适当的重新组合,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唯教材是从。例如有些课堂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编制学案,运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最后由教师组织进行评价。必修一“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一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就是根据书本分别讲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些教师还会借助多媒体展示细胞器的结构图片。其实,这节课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通过编制预学案,让学生根据书本自学细胞器的结构,再组织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自主或合作完成制作结构模型,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所制作的细胞器结构模型,并得出各细胞器的功能,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或相互评价所制作的模型,教师完成最后的点评和查漏补缺。通过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将教学活动改造为开放、宽松、愉悦、和谐的师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创设情境,促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老师的主导性不在于传授,而在于调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参与、思考、探究。实践证明,多种情景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生物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以下情景促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2.3.1 “趣”景生成

兴趣是求知之母,通过有趣的场景寓于情,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趣的场景,激活潜在的“趣”景,使学生的情感处于较高的状态。在生物课堂中常可以运用比喻、谚语诗词、逸闻趣事、口诀、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例如,在讲解主动运输的特征时,可引导学生尝试用比喻的方法理解这种方式的特点,这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如:比喻为“逆水行舟”,不仅需要船这个“载体”还需要划船的人提供“能量”;还有的比喻为:运输货物上坡等。在讲解植物的向光性时,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诗词来形容,学生会想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记忆有丝分裂分裂期各时期特点时,可为学生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粒裂数增均两极,膜仁重现消两体”。通过建立有趣的场景,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讲解清楚,使学生能听得懂,理解得透彻,而且把趣事、新奇事物等引入课堂,可以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记忆,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课。

2.3.2 “问”景生成

“问”与“答”,是引领、反馈手段,是发现、挖掘新知识的阶梯。合理的“问”能生情,师生问的问与答,增加双方感情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成预设的课堂目标。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实际、实验教学、生物科学史、当代生物科技前沿或成果等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实例情境进行导入,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萎蔫和硬挺的青菜带入课堂,学生的兴趣立马点燃,教师再设置问题: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怎样使萎蔫的青菜变得鲜嫩?在一问一答的教学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再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又可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为什么一次性施肥过多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这样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探究的知识。

“问”景是否得当与合理,是课堂和谐与否的维度之一。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启发性,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生动直观的情境入手,作为启发的切入点和引发点,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延伸和深入。另外,在提问的过程中,忌烦燥,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盲目地提问,或者说,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要有理智地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将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下来。

2.3.3 “忆”景生成

“忆”是经验的唤起,是对大脑贮存知识的提取,相关的“忆”,可促进新知的同化,因为每一个新知,最终结果都要贮存,成为“忆”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忆”,如何使这个“忆”的过程更有效?

“忆”景生成可以在课前,亦可能是在课中。在课前,回忆上节课知识点时,由于生物学科课时较少,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复习回顾,因此,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作业本,在生物课前,完成一道或两道与上节课内容有关的习题,或是默写相关概念,时间为4-5min,时间到后全部收上来,课后批阅,把结果反馈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每节生物新课前都会自觉回忆上节课的知识,以求通过老师课前作业题,形成在生物新课前复习旧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传授生物新知过程中,会涉及到以往的旧知,教师应该在合适的时候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然后结合新知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如:在介绍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会涉及到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师在讲授翻译阶段肽链延伸过程中氨基酸的连接时,应指导学生回顾必修一所学的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回顾计算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公式。这样就可以根据基因中碱基数目计算该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2.4 巧用生成资源,利于动态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情境不可能完全预设,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独到见解”或“错误认知”,即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和谐的生物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和变化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作为鲜活的教育资源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协调、组织教学系统内外的诸多元素,充分利用创生资源,开发潜在资源,师生在互动的环境中,交流双方的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动态课堂。

例如:在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时,提及曾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一学生举手示意: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用了“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为什么再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没有用模拟实验来体验相应假说呢?是不符合吗?针对这一意外一问,教师听了以后心里一震,因为学生说的这个问题可能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或许教师自己也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决定利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师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修改所用的材料、调整实验步骤,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完成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开始到“表达与交流”、“作出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是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因势利导,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来自他们内心所需的探究,进一步了解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论基础,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生物模型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样的主动探索中学生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开发的动态资源要及时运用,这个运用能力体现出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运用得当可使课堂丰富多彩,气氛活跃轻松、和谐。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动态资源,并不是要形成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或套路,也不是说要掌握一些控制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而是教师应打开一种思路,认识课堂中的生命主体——学生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也可以在课上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课后进行实验,或者是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然后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总之不管何种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新课改像一处待建的工程,课堂教学就是施工现场,在教师的主导指挥下,师生将会共同构建起一座坚稳的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新课改它又像一篇宏大的乐章,新课改理念就是指挥棒,在教师的“导演”下。师生将一起奏出一曲真情的和谐共振的天籁之音。

猜你喜欢
和谐课堂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走进皇甫感悟精彩
关注主体,提高效率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如何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