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自哪一年起实施?目前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新出台了哪些政策进行整治?
答: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地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
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一些地方因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而出现了如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一些非寄宿学生在村里学校撤并后要起早上学,个别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二是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隐患增多。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保障。三是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由于撤并学校过快,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一些地方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生活管理人员缺乏,床铺紧张,食堂简陋,厕位不足,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条件均得不到保障。四是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在并入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学校,致使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五是部分群众经济负担加大。村小或教学点撤并后,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和放学,增加了交通费用。寄宿生还要承担部分或全部伙食费。有的家长在学校附近陪读,另需支付房租等生活费用。
针对以上问题,今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
问:哪些学校不可以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还有恢复的可能吗?撤并应遵循哪些程序和原则?
答:《意见》指出,对多数学生家长反对或听证会多数代表反对,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并入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将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均不得强行撤并现有学校或教学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在撤并程序上,《意见》指出,县级人民政府首先要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其次要合理计算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保障学校布局与村镇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保障措施。专项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汇总后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在撤并原则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要以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为前提。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各地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
问:学生家长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学校撤并中如何体现?
答:为了保障学生家长在学校撤并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意见》要求,各地对于确需撤并的学校要严格履行撤并程序,包括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使学校撤并完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意见》指出,要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的意见。在贯彻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各地要制定出更为公正合理的程序。对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人数、学生家长所占的比例等,《意见》也做出了相应要求,确保学生家长的意见在学校撤并中得到充分体现。
问: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质量?
答:《意见》指出,对保留和恢复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要提高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要研究完善符合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实际的职称评定标准,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向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鼓励各地采取在绩效工资中设立岗位津贴等有效政策措施支持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工作。要加快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中心学校要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统筹安排课程,组织巡回教学,开展连片教研,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