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刚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主阵地之一,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
一、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启发创新
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切实改变陈旧的“重知识轻能力”教学模式,真正地创设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师生间、生生间,充分利用合作与竞争角色,以期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语文课堂可大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运用多角度提问,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如果教师能就某个关键问题,设置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必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创新。比如学习《春》一课,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教师可鼓励学生以某一植物为对象,从“形状”“颜色”“质地”“情态”等不同的角度去造句,从而学习朱自清先生生动可感的语言技巧。读了《为学》这篇课文,可以启发学生从思想教育、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等角度谈收获。对每篇课文中的经典句子或文段,可鼓励学生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或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内容。这样多角度多方法训练学生思维,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培养了学生全面思维的能力。
2.运用发散提问,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语文课堂上,运用发散提问,同样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创新因素,选择一些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我布置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让学生充分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给学生留出重新设计小说后半段的机会。我启发学生想象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碰到一个什么样(完全不同)的于勒,父亲和母亲又是怎样的表现,请你为《我的叔叔于勒》改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同学们一听,兴趣盎然,短暂的思考之后,有的说一家人在用午餐的时候正好碰到了正准备回家、思念家乡亲人的百万富翁于勒叔叔,父亲马上在船上给于勒叔叔举办了豪华的欢迎仪式,接下来于勒叔叔请全家认识了他的一家,两家人一起开始了愉快的旅游征程;有的说,在甲板上父亲碰到了一个极像于勒叔叔的绅士,经过一番辨认发现他真的就是于勒叔叔,父亲和母亲马上把他介绍给一家人,并举办了豪华的欢迎仪式,但后来当于勒叔叔吞吞吐吐地说出他的钱全部捐给了一个福利院之后,父亲和母亲撒了一个谎,带着一家人赶紧的离开,父亲一路只说晦气;有的说父亲和母亲在船上恰巧碰到了准备回家,但已经奄奄一息的于勒叔叔,当一家人急忙下船送他到当地医院救治,父亲和母亲日夜陪伴在他的身边,但几天后终因医治无效身故,父母在家乡厚葬了他,在整理遗产时却发现他已经将钱全部捐给了一家社会福利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创新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想象,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于探究、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这告诉我们老师:课堂教学应给与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想象,让课堂活跃起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在启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过些日子会怎么样”“假如……会怎么样”“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写”的问题,促使他们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创新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前人总结的思想认识与实践经验往往受时间、条件与文化背景的局限,即便当时是正确的,具有新意,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会“李杜诗书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因此语文课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应激励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提问,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教师在帮助学生读懂字面意思,并分析理解完时,本以为教学已经成功了,顺带说了一句“同学还有何高见”,话音落下,满教室鸦雀无声,须臾有个别同学举手说出自己的理解,分析得头头是道,即刻打开了不少学生的思路,大家三三两两地讨论开了,最后探讨出了对该诗的三种较为合理的理解,且不同于教参的说法。从教师不经意的教学中不难看出,即使在我们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时,也别忘记同学们的想法。长期如此,潜移默化中便使学生养成了做学问要多问为什么,敢于怀疑现有学说的精神。
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教学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求索,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在课堂教学中多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着手,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增强创新的意识,养成创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