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2012-04-29 08:15李敏
现代语文 2012年11期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根源

摘 要: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范围涉及语用、语篇、语体、交际策略、文化差异等多个领域,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一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语用视角探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根源 语用分类 语用功能

一、引言

“模糊限制语”(hedge)最早属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范畴,由George Lakoff(1972:195)提出,指“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语用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国外有Fraser(1975:187~210),Brown/Levinson(1978),House/Kasper(1981:157~185),Blum-Kulka/Ohlstein(1984:196~213)和Franken(1997:135~151)等;国内有陈治安等(1997:18~24),戴建东(2002:21~25),高晓芳、张琴(2002:89~91),蔡龙权、戴炜栋(2002:1~6)和林波、王文斌(2003:6~12)等。由此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所做的研究很多。但仅从语用角度,对英汉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并就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从语用视角进行探讨。

二、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认知

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吴世雄、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国内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学者们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源于事物的模糊性;二是认为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三是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属性。但他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不全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语言模糊性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世界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本无模糊与非模糊可言,不管人们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它都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无所谓客观世界是否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源自人类的认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方式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之上的。由此,语言的模糊性也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模糊性。所以,我们认为,模糊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组成部分,当然具有自然语言的共性。因此,英汉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也是人类的认知。

三、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也是英汉语言的共性。因此,模糊限制语在英汉语中都十分常见。模糊限制语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例如,Zadeh(1965:338~353)从语法角度将其分为四类;陈林华、李福印(1994:55~59)按其语义特征将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另外,对模糊限制语还可以从词性、结构和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划分,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我们赞同苏远连(2002:29~32)的观点,认为汉语的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可以按照英语的语用分类标准。根据何自然、冉永平(2009:178~184),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包括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一)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有关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我们按照苏远连(2002:29~32)的划分,把频率变动语也划归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或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作出某种程度的修正,或给原话语确定一个变动的范围,属逻辑-语义范畴。包括如下三类:

1.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daptors)

英语:sort of,kind of,really,entirely,in a way,to certain degree等。

汉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儿,几乎,相当,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等。

2.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rounders)

英语:approximately,essentially,about,around,or so, at most等。

汉语:接近于,相当于,大约,大概,左右,上下等。

3.频率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英语:never,rarely,seldom,sometimes,often,always等。

汉语:偶尔,不时,经常等。

(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话语结构中加上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说明,表示话语是说话人本人或第三者的看法,从而使话语原有的肯定语气趋向缓和,属语用范畴。包括以下两类:

1.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plausible shields)

英语:I think/we think,I believe/we think,I assume/we assume,I suppose/we suppose,I wonder/we wonder,hard to say等。

汉语:我觉得/我们觉得,我认为/我们认为,好像,我想/我们想,我猜测/我们猜测,就我所知/就我所了解等。

2.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attribute shields)

英语: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s, presumably,someone says that,as is well known,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the probability is等。

汉语:人常说,据说,据报道,有记载说,有人说,别人觉得等。

四、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都有密切联系,此外,还与说话者的职业、性别有关。因此,它除了是语义学研究的内容之外,还是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英汉模糊限制语具有语义、文体、结构和句法等功能,下面我们着重探讨它的语用功能。

(一)模糊限制语可以削弱或取消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是可以推导的,但也可以被取消,或得到加强。在Grice看来,会话含义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不确定性(indeterminary)(何自然、冉永平,2009:82)。其中最重要的是可取消性特征。如果在原话上附加上某些前提或话语,原话语的语用含义就会被削弱或被取消。例如:

(1)Open the window,will you?

(2)我想他不会来了。

(3)I rather think its hopeless.

(4)我从不对他抱有希望。

例(1)和例(2),在原话上附加了某些前提,原话语的语用含义被削弱了。例(3)和例(4),加上了某些前提或话语后,原话语的语用含义被取消了。以上例子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取消了句子的命题,产生了能取消某一命题,或拒绝承担讲话者在其话语中完成或担当这个命题的责任等这么一种言外之力。

(二)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说话人遵守合作原则,使交际顺利地进行下去

为保证会话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为此,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它包括量准则(Quantity Maxim)、质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四个准则。会话中使用模糊限制语并不是对合作原则的违背,恰恰是对它的竭力遵守。谈话者使用模糊限制语,有时遵守了某一准则,同时又会违反另一准则。例如:

(5)A:When are you leaving for Paris?

B:Sometime next month.(下个月某个时候。)

(6)To be absolutely clear,she will not let you take her daughter away.

(明确地告诉你,她是不会让你带走她的女儿的。)

(7)By the way,have you been to Australia?

(顺便提一下,你去过澳大利亚吗?)

例(5)中,B不知道A动身的时间,他完全可以说“I dont know”,但是可能会导致交际的中断,这时,他使用了模糊限制语“sometime”,虽然违反了数量准则,但恪守了质量准则,从而达到了合作需要。例(6)遵守了方式准则,避免了模棱两可,模糊不清。例(7)则恪守了关系准则,显示了命题的变动。这些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表面上似乎违背了合作原则,实际上是对它的遵守。

(三)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说话人恪守礼貌原则,取得好的交际效果

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说话人恪守礼貌原则,或使说话人在清楚表达会话含义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将意见强加于人,避免过于武断以及伤及对方面子,以取得好的交际效果。例如:

(8)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do me a favor.

(9)Your coat is a bit dirty.

(10)Im afraid I cant.

(11)我今天要考试,恐怕不能送你了。

例(8)中模糊限制语“I was wondering”以非常礼貌的方式表达了说话者的请求,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Tact Maxim)。例(9)中使用了模糊限制语“a bit”,避免伤及对方面子,使对方容易接受,便于交际顺利进行。例(10)和例(11)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模糊限制语“Im afraid”和“恐怕”,既清楚地表达了“拒绝”的会话含义,又不至于使拒绝过分伤害对方感情,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模糊限制语具有广泛的语用价值,其语用功能还取决于说话者的职业。不同的职业如医生、律师、外交官等,当他们不能或不愿意确切解释某种事情时,便使用模糊限制语。据调查,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与性别有关。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会使用模糊限制语多于男性,表现得更为礼貌、谦虚或得体,所谈内容易于被他人接受。(Zadeh,1965:55~59)

五、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探讨了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功能,但需要指出的是,模糊限制语也有它消极的一面,若运用不当,有可能使交际中断。在一段医生和病人的谈话中,由于病人用了“I guess”“kinda”“pinkish”等一连串模糊限制语来描述一种药水,医生始终摸不着头脑,最后只好不耐烦地把话打住,致使交际无法进行下去(苏远连,2002:29~32)。另外,虽然英汉模糊限制语有同样的语用功能,但由于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等原因,也可能引起语用失误。例如,当你夸奖一位好友的新居时,就不应该说“It seems quite comfortable”(陈治安、冉永平,1995:18~24)。因此,我们既要了解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也要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减少或避免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和失误。

参考文献:

[1]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A].In P. Peranteau,J. Levi & G. Phares (eds).Papers from the Eigh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2.

[2]Fraser,B.Hedged perfomatives[A].In Cole,P.and

Morgan,J. L.(eds)[C].Syntax and Semantics,1975,vol. 3.

[3]Brown,P. & Levinson,S. C.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In Goody,E.N.(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House,J. & Kasper,G. Politeness markers in English

and German[A].In Coulmas,F.(ed).Conversational Routine[C].The Hague:Mouton,1981.

[5]Blum-Kulka. S.& Ohlstein,E.Requests and apologies: a cross-

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atterns[J].Applied Linguistics,1984:vo1.5/3.

[6]Franken,N.Vagueness and approximation in relevance

theor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7,(28).

[7]陈治安等.模糊语言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8]戴建东.试论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11).

[9]高晓芳,张琴.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含义及其

使用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

[10]蔡龙权,戴炜栋.关于模糊限制语精确话语信息的可能性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11]林波,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8).

[12]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外语教学

与研究,2001,(1).

[13]Zadeh,L.A.Fuzz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

(8).

[14]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1994,(5).

[15]苏远连.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2,(4).

[16]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7]陈治安,冉永平.模糊限制词语及其语用分析[J].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 1995,(1).

(李敏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根源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外语教学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探讨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谈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英语商业广告模糊限制语及其功能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