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探究

2012-04-29 08:15张瑞婷
现代语文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词类辨析教与学

摘 要:本文以施光亨、王绍新《汉语教与学词典》“比较”栏为例,重点分析了该栏在词语辨析上突破本体同(近)义词辨析模式的特色:词对凸显外向性,辨析“跨词层”“跨词类”词语,辨析重用法且凸显同中之异。这种分析使面向汉语为非母语学习者的词语辨析更具针对性。本文尝试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通过分析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的特点及原因对易混淆词进行分类,提出更适切、更具针对性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词语辨析模式。

关键词:词语辨析模式混淆特点针对性

二语学习者受母语、目的语、教材、工具书等因素影响,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易将词义相同(近)的词语混用;对词形、读音相似,甚至词义相远的词语学习者也很容易混淆,故面向汉语学习者的易混淆词辨析相对于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涉及词语辨析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在辨析视角上凸显了一定的外向性,但更多地沿用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模式,使辨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教与学》“比较”栏特色

(一)词对凸显外向性

《教与学》在辨析词对的收录上凸显出从本体同(近)义词向基于汉语中介语视角的易混淆词转变,即凸显了外向性特点。通过分析《教与学》所收词对,笔者发现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同(近)义关系的词对,且为数不少,其中包括:同素单双音节词,如“声调-声”;音近(同)词,如“切实-确实”;语义相远的词,如“出来-进来”;还有一些汉语母语者习而不察的词,如“盲人-瞎子”等等。笔者将737①组词对与面向汉语母语者的《新华同义词词典》(以下简称《同义词》)和二语学习者的《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②(以下简称《近义词》)中所收词对作了横向对比,《教与学》与其有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词对两种情况,见表1:

表1:《教与学》与《同义词》《近义词》所收词对对应分布

词典 总词列 完全对应 部分对应 对应 对应词对占《教与学》比重(%) 对应词对占本词典比重(%) 完全对应实例 部分对应实例 《教与学》

相应词典

《同义词》 1310 117 99 216 29.3 16.5 节约-节省 特别-特殊

特别-特殊-特异

《近义词》 421 78 70 148 20.1 35.2 时候-时间 马上-立刻-立即

马上-立刻

《教与学》“比较”栏中29.3%的词对仅与《同义词》的16.5%对应,而20.1%的词对与《近义词》对应的比例达到35.2%,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所辨词语的外向性。

(二)收录“跨词层”“跨词类”词对

《教与学》“比较”栏真正从对外汉语教与学的实际出发,收录了一些“跨词层”和“跨词类”词语,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必须相同范畴的主流观念。笔者对737组词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发现在构组上,“比较”栏中737组词语不仅涉及语素与语素、词(组)与词(组),即“同词层”构组,如“父-夫”“巴不得-恨不得”等;也涉及词与非词成分(语素、词组)构组,即“跨词层”构组,如“是否-是不是”“逼-迫”等。具体分布如表2:

表2:进制“同词层”“跨词层”构组词层分布

分类 “同词层”构组 “跨词层”构组

关系 语素-语素 词-词 词组-词组 语素-词 词-词组

个数 2 704 1 5 25

总计 707 30

比重(%) 95.93 4.07

《教与学》“比较”栏的“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做到了“要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同时,704组词-词“同词层”构组的词对在词性上,也不局限于同词类,兼有不同词类词语构组,即“同词类”构组和“跨词类”构组并存,如:“白白-白”。具体分布如表3:

表3:“同词类”“跨词类”构组词类分布

分类

分布 同词类构组 跨词类构组

词类 连-副 形-动 形-副 代-副 数量-名 代-名 代-形 动-副 数-副 名-副 介-副 介-连 名-形 名-助 动-名 名-量

个数 662 3 4 10 1 1 2 1 4 2 4 1 1 2 1 4 1

总计 662 42

比重(%) 94.03 5.97

尽管737组词语在“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分布上并不显著,但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相同范畴构组的藩篱,启发我们外向型学习词典在词语辨析上应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辨析。

(三)辨析重用法且凸显同中之异

张博(2005)指出,“面向本族语者的汉语同义词词典在词义辨析上用力较多,而用法的辨析则相对薄弱,这种辨析取向不太适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语使用和语言生成,因此,积极型对外汉语词典要特别加强同义词和近义词用法的辨析”。“比较”栏中辨析内容主要从语义、用法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了描述,但更加偏重用法对比,对715组词语用法进行了对比,笔者粗略统计了每组词语在三个层面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

表4:“比较”栏词对辨析层面的分布

层面分布 语义 用法 语用

异 同

个数 387 708 505 135

比重(%) 52.5 96.1 68.5 18.3

在“比较”栏中,由于词语辨析紧承相应词条之后,编者对词对的释义多承前省略。而在用法呈现上着墨最多,且对715组中96.1%的词对都作了不同点的描述,即在辨析策略上凸显“同中之异”,如“机会-时机”组:

比较:机会、时机:二者都指难得的好条件,有时可互换,如“这么好的机会(/时机)千万别错过”“好好儿利用这个机会(/时机)。说“机会”时,强调不容易得到,要充分利用,如“机会难得”“偶然的机会”“有机会”“乘……机会”。“时机”更强调好条件的出现和消失,有很强的时间性,常说“时机(不)成熟”“不失时机”“等待时机”“掌握时机”;不说“机会”。

呈现语法搭配异同时,强调组合规律的说明,以“认识-认得”为例:

……“认识”后面可加动量词“一下”,可以重叠为“ABAB”式……“认识”前面可有“正确、全面、真正”等状语,后面可带“到、得”等补语,表否定时可用“没”……

诸如此类的规律总结能有效地辨别词语在具体用法上的不同,有助于学习者把握规律用法。对一些在语用上有差别的词对,该栏也做了辨析,如“外祖父-姥爷-外公”,词对指出“姥爷”是北方话,“外公”是南方话,并且二者是口语,“外祖父”为书面语。这些注重用法的辨析,有利于学习者正确句子的生成。

二、词语辨析模式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不同于以往本体同(近)义词辨析模式,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教与学》“比较”栏在所辨析词对的收录和辨析细则上提供了诸多可鉴之处。张博(2008)指出“真正基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语混淆现实进行的词语辨析还十分欠缺。”我们尝试在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前提下,分析学习者词语偏误,探究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词语辨析模式。文章将其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两大类进行分析。

(一)“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跨层/类”词语辨析首先应当定性,即交代词语所跨的具体词类和词层,对于“跨层”词语的辨析当以辨析词对的用法为主、辅以语义区分,而“跨类”的词语应参考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远近和导致词语偏误原因等因素来确定辨析的重点。辨析模式呈现如表5:

表5:“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定性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因素

①跨类 具体词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②跨层 具体词层 目的语、母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如“朋友”和“陪伴”是母语背景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容易混淆的一对词语,出现“阿里朋友我们”等这样的词语偏误。其中“朋友”表示“彼此有交情的人”是名词,“陪伴”表示“随同做伴”是动词,二者在语义上关系不大。在汉语中二者很容易区分,我们从学习者母语分析二者混淆的原因③,发现“朋友”对应印尼语名词“teman”、“陪伴”对应动词“menemani”,“teman”是“menemani”的词根,印尼语名词“teman”添加前后缀“me-i”,可使词性由名词转变为动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以为“朋友”也可作为动词使用,从而出现了汉语“朋友”和“陪伴”的误用。外向型汉语学习者词典针对这类词对,应首先明确词语的词性,然后分析词义的远近和可能导致混淆的原因,从而确定辨析的重点和方向。

(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同层/类”词语辨析与“跨层/类”词语辨析一样,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的词语偏误,分析所要辨析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并考虑致误因素,最后确定辨析重点。同范畴词语辨析模式如表6:

表6:“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主导因素

③同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④同层 词语层 同类 见上③同类

跨类 见上①跨类

词组层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以上我们总结了“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张志毅、张庆云(1994:230)指出辨析易“罗列烦琐,不得要领;浮于表面,不深入;说解粗疏,缺乏缜密。在共同意义范围内的细微差别,往往被忽略”。刘缙(1997)指出“辨析时应突出重点,切忌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张博(2008)指出“要找准混淆点,以义项或某种搭配关系为单位进行辨析,尽量少涉及其他义位或词语的其他组合关系。”我们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要辨析的词语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两类,认为锁定词语的混淆特点是有针对地进行词语辨析的关键所在。

三、辨析模式示范

下面以“见-见面”为例,示范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

通过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及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目标词进行筛选共统计出49条混淆误例。分析发现:“见”和“见面”属于双向混淆,其中当用“见”误用为“见面”的误例有45条,是混淆的主流;而且细加甄别所有误例,二者的混淆点聚焦于用法上,“见面”是离合词,学习者将其视为可带宾语的动词,出现了如下偏误:

(1)我的父亲一旦来美国的时候,在很长时间不能会去韩国,只有祖父母来美国,父亲才能见面他们。

(2)晚上我见面朋友。

(3)过了几天,我们在电梯前边又见面了,从此以后,我没有见面过她,我们这样陌生了。

(4)孩子一般出生后见面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父母。

(5)我想尽早见面你们。

(6)我想尽早跟你们见。

偏误显示“见-见面”的混淆点在用法上,即“见”后可以跟宾语,“见面”则不能带宾语,偏误例(1)、(2)、(5)将二者混淆;“见”可以带结果或趋向补语,而“见面”不能,偏误例(3)、(4)将二者相混;“见面”有固定搭配“和/跟……见面”,而“见”无,学习者不知道对此固定结构就很容易产生诸如例(6)的错误。所以辨析“见-见面”应将其用法的区别置于首位,使辨析直接对准学习者的错误,增强辨析的针对性。而语义、语用的不同可附于其后简略说明。辨析如下:

“见”后面可加宾语也可以不加,不加宾语时一般多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有限的句子中,如“明天见”“改天见”“一会见”,或者出现在“不见不散”“百闻不如一见”等固定短语当中。而“见面”后面则一定不能加宾语,“见面”常常出现在“跟……见面”“与……见面”以及“和……见面”的格式中,“见”则不能出现在这个格式中。表7以直观的方式将“见-见面”的组配关系呈现出来:

表7:“见-见面”的组配关系

易混淆词 ~朋友/~同学/~父母 ~一~ 明天~/一会儿~ 下班~/回家~ 和/跟/与朋友……~

见 √ √ √ √ ×

见面 × × × × √

四、结语

《教与学》的“比较”栏对笔者启发很大,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本文强调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词语偏误对辨析的重要性,但目前从学习者的词汇偏误出发进行词语辨析的工具书尚属空白。文章最后所呈现的词语辨析模式,比较粗略,进一步细化辨析参项中致误原因,如义位误推、义域误推(张博,2011)、学习者母语因素如汉字词等,会使辨析更有针对性、使词语辨析模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扎实的二语功底或与母语者合作,也需要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笔者水平有限,对此都尚未涉及,有待做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得到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经费支持,特此致谢。)

附 注:

①《教与学》引言中为740余组,据笔者统计,有“二-两”“两-

二”两组重复,算一组,共737组。

②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赵新,李英《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新华同义词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在收词数量上相当,具有可比性。

③在“朋友”和“陪伴”混淆原因分析上,得到印度尼西亚玛拉拿

达大学萧频老师对本文的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施光亨,王绍新.汉语教与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3]张博.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同(近)义词”处理模式分析及建议

[A].郑定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博.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J].汉语

学习,2008,(1).

[5]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11,(3).

[6]张志毅,张庆云.词和词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张瑞婷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100083)

猜你喜欢
词类辨析教与学
楷书的教与学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