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林立红
摘 要:隐喻在制造和解读过程中往往带有认知主体的主观性。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融合了作者的主体性认识,同时读者对隐喻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视角为出发点,对《小王子》中的两个经典意象进行解读分析,认为从隐喻视角对其解读能更为准确地理解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隐喻 玫瑰 小王子 意象解读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认知语言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Lakoff&Johnson的语言概念隐喻理论、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以及Fauconnier&Turne的概念合成理论等理论框架的不断提出,认知语言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王馥芳,2008)。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核心之一,已经不再被看作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或美化手段,也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产物,而是被看作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借助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王文斌,2007)。可以说,隐喻伴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有语言的地方就有隐喻。隐喻的产生直至最后的理解离不开施喻者、受喻者以及认知对象的参与,而施喻者和受喻者是认知主体。隐喻通过认知主体间的沟通、交流,达到隐喻间性(intermetaphoricity)的实现,即意义的最终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主体的主体性差异往往导致对认知对象理解的不同,也就是异隐喻性(heterometaphoricy)现象的产生。因为即使认知对象是一样的,但施喻者和受喻者个体性差异的存在,社会、文化背景的迥异,学识修养的高低以及认知方式和角度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意义解读。但恰恰是这种主体性(subjectivity)和异隐喻性的存在,才使得隐喻及其意义的构建与解读的创造性、多维性和多样性成为可能(王文斌,2007)。这也是缘何在文学作品的意象解读中会出现一喻多解的现象。换言之,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同一位读者处在不同的心境、年龄,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也会产生理解的差异。这也是经典文学作品经得起反复阅读的魅力源泉。
二、以隐喻视角解读《小王子》中经典意象的意义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小王子》自1943年于美国纽约出版发行以来,已被翻译成百余种文字,受到了全球读者的广泛喜爱,后又被拍摄成影视剧,依然博得了观众的青睐与认可。甚至有人说,《小王子》的发行量不落任何畅销书之后,阅读量仅次于《圣经》。从对《小王子》略带夸张的褒扬中不难看出作品虽历经近70载的时光洗礼,其魅力依然巨大,对读者产生的共鸣、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毋庸置疑。从故事情节上看,《小王子》是一篇寓有深意的哲理性童话小说,文中充满各种隐喻,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对书中隐喻的理解会受其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的影响。从隐喻的解读过程而言,受喻者(读者)随着自身知识的积累,社会阅历的丰富,人生经验的获取,将越来越接近施喻者(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与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不但是一位蜚声文坛的作家,更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翱翔蓝天,游历世界的飞行员。他在美国养伤期间创作的《小王子》,用简单的意象勾勒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书中出现的意象看似笔墨简洁,言语朴素,实则以隐喻的形式暗藏了作者对生活,对爱情,对家庭,对社会的诸多见解和感悟。作者形象鲜明,不失可爱的隐喻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很多人从此记住了书中那个金色头发,皓齿明眸,系着长围巾的小王子;记住了那朵娇弱美丽,俐齿伶牙的玫瑰花;还有那只聪明狡黠而又不失真诚的狐狸。同时也对爱情、友谊、妄自菲薄、骄傲自大的社会心态,甚至对生死、生命的价值等,都拥有了自己新的理解。这是施喻者(作者)对受喻者(读者)完成了关于认知对象的从始源域直到目标域的隐喻投射。并且,隐喻中的两种特定客观事物(本体和喻体)不管处于何种相似性关系,它们均是隐喻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关照和体悟,是认知主体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观感知(王文斌,2007)。因此,站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视角,以更贴近施喻者(作者)的姿态,再次解读《小王子》中的经典意象,能更加接近作者表达的真实意义,也更具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小王子》中的经典意象的隐喻解读
(一)玫瑰花
在小王子居住的星球上,什么都是小小的。花儿常常都很单纯,它们只有一圈花瓣,占的空间很少,也不会打搅任何人(圣埃克苏佩里,2000)。作者对小王子所在星球的花朵采用的是简单朴素的语言,但书中交代玫瑰的出场却与众不同: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一粒种子,它没多久就开始萌芽、生长……而这朵花对自己落在这片绿色的地方来展示自己有所不满。她仔细地选择自己的色彩,认真地打扮,修饰着每一片花瓣……她希望自己一出现就光芒四射,风情万种(圣埃克苏佩里,2000)。后续作者又使用了“娇态动人、娇滴滴、美丽动人、充满魅力”等词来描写玫瑰。作者笔下这段对美丽又略带骄傲的玫瑰花的描写,映射了他内心对爱人和对爱情本身的看法。众所周知,玫瑰在西方象征着爱情,在传统的情人节来到之际,情侣间会以互赠玫瑰花的形式表达内心的爱慕之情。但在圣埃克苏佩里的心中,这朵带刺的玫瑰背后的隐喻,不单单是浓烈的爱情在心理层面的投射,更表达了爱情在他内心独特的地位,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因为,花的种子是从别的地方吹来的,且一落地便生根发芽,盛放出婀娜多姿的形态,这和星球上原生的花朵与众不同,小王子对花的好感便油然而生。后文中又出现小王子疼惜玫瑰,为她浇水施肥,加盖遮风御寒的玻璃罩的情节,可见小王子心中对玫瑰无限的包容和爱意。书中作者对爱情的观点始终是赞美,呵护,充满理解的,因为他对玫瑰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他更认为这是一种对爱情,对爱人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即爱情是美好的,柔弱的,需要呵护;男人在爱情中应该负有责任,对保护爱人、家庭责无旁贷。作者笔下的隐喻往往是他在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带有自我的主观认识。所以玫瑰花成了作者对爱情,对爱人以及家庭责任感这些认知对象在书中的隐喻投射。在现实生活中,圣埃克苏佩里对爱的责任感更是展现地一览无余。他和初恋情人、诗人、小说家路易丝·德·费尔莫琳,两人一度订婚,但最终分手。1955年,费尔莫琳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了分手的原因,她需要安适宁静的家庭生活,而圣埃克苏佩里却追求天地间恐怖的瞬间(圣埃克苏佩里,2000)。圣埃克苏佩里最终放弃和初恋情人永结同心,共浴爱河,更展现出他对爱的宽容和谅解。他给了爱人再次选择的权利。这是他对爱,对家庭负有责任感的体现,因为他希望爱人能得到她所期待的爱情。这是一种大爱,也体现出了作者性格中博爱的人文关怀。
(二)小王子
小王子作为书中的绝对主角,是最迷人、最复杂,也是最深刻的隐喻。这样一个勇于追求自我价值,探索世界,对爱情呵护备至,对友谊忠贞不渝的形象不但是作者本人在故事中的隐喻投射,亦是一种伟大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小王子》成书之际,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全世界。在飞行生涯中多次负伤,目睹过挚友葬身蓝天的圣埃克苏佩里并没有对飞行感到绝望和恐惧。他暂时抛开畅销书作家的光环,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反法西斯战争中。而他笔下的小王子,也离开了他迷人的小小星球,告别了令人心疼的玫瑰花,踏上了游历宇宙的冒险旅程。小王子和作者本人追寻的都是生命价值的最大化,渴望将一生奉献给自由、友谊和爱情。而这些,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星球,一朵玫瑰花,一个家庭或是一个爱人。小王子跋涉千山万水,不远万里来到地球,结识了沙漠中的飞行员、蛇、狐狸等众多生灵。他与飞行员结下深刻的友谊,猜透蛇的谜语,“驯化”了狐狸。最后,小王子选择以肉体消亡的方式,让他的灵魂返回到自己的星球,与他日思夜想的玫瑰花团聚。小王子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他对友谊的理解,对爱的奉献,甚至不惜舍弃肉体的束缚。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和传奇的故事不但富有哲理,而且也是作者在现实中所做的重大选择及其结果的隐喻投射。圣埃克苏佩里曾说:“人类的生命固然是无价之宝,但我们总是要行动,总是要有所作为……只有行进中的事情才有意义。”(圣埃克苏佩里,2000)。于是,他选择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为捍卫自由,捍卫千千万万个家庭而战。在法国败退,流亡美国之后,仍不忘尽己之力,加入盟军空军,在蓝天上继续同法西斯战斗。其实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那朵玫瑰——他在现实中的妻子康素爱罗。他投身沙场、浴血奋战,实则是把心中的爱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是对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最佳映证,是把生命价值最大化的最好反映,也是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由此可见,小王子的隐喻形象不仅仅是圣埃克苏佩里的自画像,更是他心中对自由、对爱、对社会的奉献,以及不畏牺牲、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浓缩。
四、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视角,站在施喻者的角度,从作者(隐喻制造者)的主观认知和社会经验等方面出发,重新剖析了《小王子》一书中的两个经典意象。《小王子》成书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书中丰富的隐喻艺术值得广大读者的研究和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浩如烟海,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对隐喻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读者站在施喻者的角度,以隐喻制造者的认知方式解读隐喻,必将进一步接近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
参考文献:
[1]王馥芳.认知语言学发展近30年综述[J].中文自学指导,2008,
(4).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7.
[3][法]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小王子
[M].薛飞译,萧望图文编撰.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王巍 林立红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