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靓靓
摘要 网络虚拟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表看法,客观上拉近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也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融入社会的愿望。从网络舆论的定义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策略。
关键词 网络舆论;大学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39-02
Virtual Network Era How to Strengthen Students Network Opinion Guidance//Bao Liangliang
Abstract Virtual network era, college students can obtain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comment, objectively closer and realistic social distance, also meet their desire to integrate into society desire. The author from the defini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llege students; instructional design
Authors address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 Zhejiang 322100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网络,具备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和丰富的资源共享方式,被称为当今时代的“第四媒体”,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互联网内容丰富、传输便捷、交互即时、零距离接触等特点,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新趋势,因此他们也是最可能成为受到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
1 网络舆论的定义
舆论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区域范围内,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而消除个人意见差异、符合集体意识、多数人有共同意见和想法,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场所。作为舆论传播的一个类型,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简言之,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社会舆论。它覆盖广、传播快,并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力。
网络虚拟舆论场并非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式,而是由具有共同话题及兴趣的人们所组成的网络场所。网络中的成员在现实中可能散布于各地,他们可以进行交流,使大部分人达成一致观点。他们不像现实中的舆论场所那样见面交流。网络虚拟舆论场中的网民可能从来不认识对方,从来没有见过面[1]。
2 我国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另有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活动中,以分享、评论、发布状态、撰写日志等为主要手段发泄生活中的压抑、交流思想情感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3.6%;其次为玩网络游戏或社交网站类游戏,所占比例为25.1%;聊天交友(以拓展社交范围为目的)为21.8%;最后为交流学习经验,互相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19.6%。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具备很高的网络使用率,这个群体也成为很易受到网络舆论影响的群体。网络舆论盛行的互联网虚拟时代,言论自由和多元化倾向性显著,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表看法,客观上拉近了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其实也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融入社会的愿望。
3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对传统舆论带来重要冲击,使当前舆论环境变得错综复杂。大学生在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在表达情感、发表意见时,呈现出一些特点。
3.1 网络舆论的多样化
与网络舆论的突出特点相同,大学生网络舆论同样呈现多样化的特点。2005年,浙江大学曾针对该校学生校园网络信息使用状况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表明,在关于“在BBS上可以做什么”的多项选择中,高达71.99%的大学生选择“展示个性,自由讨论”,其次是“自由发泄情绪、情感”,占到了40.03%[2]。一方面,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行为是展现个性和认知自我的需要。网络传播尊重意见的自由表达,相比较其他人群,大学生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更张扬的性格,在网络中都想标新立异,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另一方面,网络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由的信息空间和言论空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媒介,多种声音”的状况,使言论自由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现,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些网民言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主题呈分散趋势。正是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多样性。
3.2 网络舆论影响广泛
大学生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表达观点、监督政府和学校,成为影响社会主流舆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网络舆论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的目标选择,强化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存在,寻求自我意义。通过网络舆论,大学生更容易了解民意,掌握社会思想倾向,从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融合,促发大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促进其对学习价值、生活价值以及人生价值等的追求。同时,网络舆论提供了价值评判的主导性标准,是否顺应舆论成为有无价值的一个考评标准,网络舆论导向与舆论压力逐渐成为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的评判标准。此外,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学习生活具有深化和丰富作用。网络是平等的,网络舆论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民主参与习惯和现代平等、自由观念的培养。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可以让大学生在论坛上畅所欲言,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以减轻对现实社会造成的压力和可能产生的危害,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表达诉求的聚合平台。
另一方面,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找到立足之地,网上大量不良信息严重干扰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尤其是当前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一些反动思想和观念带来了大学生信仰的迷失和价值观念的偏离[3]。当前有的网站疏于管理,或故意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发布格调低下、内容粗俗的信息,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网络论坛中的舆论和观点过于粗俗和低俗,甚至背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会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造成深远影响。另外,多数大学生生活阅历少,思考问题单一,在遇到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时,往往做出简单判断,加上信息来源不一定真实准确、信息收集存在片面性等,从而很可能成为网络舆论利用的工具。
4 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办法
4.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和道德的教育和引导。比如,开设校园网络的法律法规专栏,增加网络道德的专题和案例,利用BBS、新闻跟帖、聊天社区等形式,充分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理沟通与交流。利用这些专栏,实时发布最新热点新闻,充分保证网络舆论信息的来源真实可信;同时通过这些渠道,大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与同学交流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网民言论,及时跟帖,澄清事实,解释疑惑;找准社会热点,积极参与讨论,撰写有内涵、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强调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宣扬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领网上评论导向,形成一个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4.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的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课程。即发挥公共课知识传授的特点,又将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融入教学过程,使广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4.3 改革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如教学单元设计、教学案例设计等),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从而正确导向网络舆论,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可持续发展。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教学设计为例,在“识读地下室防潮防水构造”单元时,教师通过网络舆论热点“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倾倒事故”引入,向学生详细讲述事件的过程,公布官方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从中阐述“地下室类型”“地下室组成与构造要求”“地下室采光构造”等专业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教学单元。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把握住了网上信息传播的特点,让学生网民听到真实的、正确的声音,培养了学生理性地分析网络舆论事件,学会从专业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和评判此次事件。
所以,针对网络虚拟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不断兴盛,不能采取简单的舆论控制的方式,而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的办法,以满足未来高校学生管理和校园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毕晓峰.论网络虚拟舆论场[J].新闻前哨,2011(7):38-40.
[2]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3):32-35.
[3]余惠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