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梅
【摘要】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诞生和倡导的,它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知识技能,并逐渐形成从未知到已知、从陌生到熟悉、从模糊到透彻的过程,同时,能够达到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防线,让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思维;培养;探究;意识
传统教学法中,一般只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灌输,事实上,学生只是学到了表面的东西,却不能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但是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并与教师产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些都离不开探究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积极提倡探究式教学,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呢?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一、运用延迟评价,激发探究意识
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给予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延迟评价. 因为短时间内就给予评价的话,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路,不能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具体的延迟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延时判断的形式,即不是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学生的答案、结论,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陈述或者解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透彻. 例如,有一道数学题:两个车间同时生产同一批零件,要求3天完工,其中甲车间生产了120个,乙车间生产了102个,试问:甲车间平均每天比乙车间多生产多少个?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都急着想说明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画线段的方法讲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分析法解释自己的思路,还有些学生用综合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有学生直接列式进行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去肯定或者否定学生的解题方法,而是在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后,分析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指出不同的加法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是应该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和选择解题方法. 通过教师的这种延迟评价,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样,数学也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事例.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进行加工设计,那么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针对这些思考题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十几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三角形拼成各种不同的图形,也可以准备几幅画好的图案供学生参考,目的都是为了帮学生建立三角形是多种多样的表象. 另外在低年级学习“认识和计算元、角、分”时,就可以利用买卖货物的情境做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假设学生用10元钱去买一个价格是8元6角的文具盒,那么售货员该找多钱?八元是多少角?8元6角一共是多少角?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既锻炼了思维又学到了知识.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把教室当成舞台,相互演示相对、相向、背相而行,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等. 学生通过这种实际的操作、真实的演示,不仅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能产生探究的欲望,感受数学学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营造探究氛围,激发探究意识
数学学习并非只是数字游戏,也充满了情感因素. 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情基础,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欲望. 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经常这样问学生:“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哪里不同于其他人?”“你认为你的方法最好吗?”等等,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的深入探究. 再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时,要求学生按照以下要求画三角形,(1)90°,30°,60°;(2)120°,40°,20°;(3)100°,25°,35°;(4)70°,65°,45°;(5)80°,70°,50°. 其中第三组和第五组无论如何都画不成三角形,但是第一组、第二组以及第四组却轻而易举地画出来,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和质疑:为什么画不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个角才能组成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到底有什么规律呢?通过学生的反思和追究的欲望,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四、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国古代学者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些质疑才有了许多伟大的发明. 对于学生来说,质疑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表现,是值得教师鼓励和认可的. 但是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一定要理智、审慎,同时也要敢疑,不迷信权威.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授“数的扩大”时说:把整数扩大至一百倍就是在后面加两个零,同学们都认可这个观念,但是有一名学生却反驳了老师的说法:零后面是不可以这样的. 是的,这名学生比老师细心,考虑问题周到.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总比被动接受强得多,也会使学生更具发展潜力. 例如,在学习“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质疑,竟然有学生主动问老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求最小公倍数呢?老师被问倒了,但是即刻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是啊,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大家看书中的例题,认真仔细地再研究一下. 于是学生都忙起来,最后发现其实还有别的解法. 显然,学生通过这种质疑、深究,对于知识的理解就能达到更高层次.
五、结语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笔者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主要还是靠教师的课堂组织. 教师提问的挑战性是否适度,是否刚好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课堂上教师的观察是否敏锐,是否能够适时地起到诱导作用,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德军. 让学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J]. 考试周刊, 2008(13) .
[2]吴慧伶.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4) .
[3]陈积春.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 科技信息,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