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南管寻踪

2012-04-29 00:44陈敏红
人民音乐 2012年12期
关键词:馆阁台南传统

陈敏红

湾是南管最大传播地,也是南管文化圈的主要阵地之一。早在郑成功时代南管就随闽南人的脚步移居到台湾。三百多年来,台湾南管的传承经历了成长期、转型期、由盛而衰微时期,直至六七十年代,台湾在经济上逐步以开放姿态对外?熏而在政治上则加紧控制?熏西化风潮席卷全岛?熏直接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急速式微,此时的知识分子们产生忧虑并开始反省。70年代是台湾文化寻根、回归乡土的年代,也是民间艺术重振的年代。近年来,台湾政府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使南音传承活动相当旺盛。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出现,台湾的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模式逐渐被工业化社会模式所替代。至此,在娱乐信息的多样化、行政权力的深入、人际关系的淡化以及社会的都市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湾南管的发展与传承被寄予在一个开放的、文化交融的、动态的、充满动力的社会环境中。但与发源地泉州一样,出现南管乐人的断层、传统曲目流失、程式趋向简化的传承危机。虽然南管受到社会结构改变等种种冲击,使其传统形态与生存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闽南区域文化特征以及南管乐种的特殊性,使其在早期就得到了台湾同胞珍护,并在地域、社会、行为、个体、仪式等因素相互关联下,形成特殊的传承结构。

台湾现代性社会中促使南管传承与发展的原因不仅仅是南管人自发性的传习,也体现在台湾文化政策的推动,以及学术界的关注上。目前,台湾有62个南音馆阁,分布在台北、基隆、新竹、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澎湖、金门等地②。其中包括传统馆阁形式、个人开办形式、职业化形式以及政策引导下的新生南管团体或南管研习班、才艺班。2012年2月21日笔者赴台进行为期1个月的访学,曾先后拜访了台湾14位知名南管乐人和15个南管社团,并试着从这些参访中去寻找南管在台湾的传承踪迹。

一、台湾南管传统馆阁艺术形态的保存

南管馆阁,作为台湾南管活动和存在的主要载体,是南管的直接操纵群,主要活动于台湾人最基层的社会环境中,它的存在是台湾南管的勃兴、南管人才的培养、南管的传播传承的关键。作为南管文化圈的重要传习部分,传统馆阁在运行中都具有一套可行的文化行为,一旦这种文化行为被肢解,将会导致馆阁中的人、音乐和传习改变。台湾传统南管保留了日常的南管活动,包括拍馆、仪式性活动、婚丧、生命礼仪以及民俗性活动。从鹿港聚英社、雅正斋、南声社以及闽南乐府等台湾南管传统馆阁的实地考察中,以台南南声社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坚持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保留南管的礼乐之道,维系着传统南管生态,不接受馈赠性的餐饮表演。同时,台南南声社保存了南管许多的“指”、“谱”、“曲”等南管音乐艺术,其经过百年不间断的传承,南管艺术成就已受到台湾音乐界及欧美研究传统音乐者高度肯定,因此,南声社每年春秋二祭的整弦活动,都足以召集全台湾弦友的参与。台南南声社在工业社会的艺术变革中精确地保存传统弦管音乐的艺术之内涵的同时,培养出几位重要的南管表演人才,如蔡小月、黄添福、陈允、苏荣发等。

台南南声社每逢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弦友们都会到馆阁“拍馆”,还经常参与其他社团的春秋两祭以及宫庙的祭祀活动,如:2012年3月4日南声社参加普陀寺南乐清和社春祭活动中的排场;2012年3月7南声社日常南管活动,闲聚之后,以南管合奏为主,保留排场时的程序,即“起指、过曲、煞谱”以及南管“不断声”的演奏形式;2012年3月11日(农历二月十九)在水门宫祭祀观世音菩萨,奏谱〔阳关曲〕自【三叠尾声】前三节、曲【南海观音赞】、谱〔阳关曲〕自【三叠尾声】第四节,都为女性演奏。不仅如此,台南南声社的大记事上也进一步得出南管人内力的执着,外力(包括政策、社会、学者)的推动与服务,使台湾南管在早期就进入国际舞台。自1979年由台湾学者许常惠教授推荐,参与亚洲曲盟的演出之后,南声社一夕之间声名远扬,是两岸南管第一次从隐身于民间活动中站在了国际舞台上,之后,南声社又先后受邀到法国、英国、日本、韩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国演出,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他们带去的南管艺术得到了国际的认同,成为南管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一个强盛的团体对南管乐种的传习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南声社在清雅古乐的合奏中,逐渐蕴育成台南南声社文化圈典雅的南管气质和对南管艺术执着的精神。自1915年创办至今一直没有断过,它需要几代南管人不断的努力,也以此体现出传承个体与传承团体不可忽视的亲和关系,它是维系馆阁常胜不衰、历久弥新的关键。无论是日常的拍馆,还是春秋郎君祭祀,或参加民俗活动,台南南声社在传统馆阁文化圈融洽温馨的气氛中,保留着南管人最朴实的“礼、乐”品质,它是南声社自开办至今一直保持着活力的保障之一。

二、台湾南管艺术形态的推广与发展

在台湾文化政策的推动下,南管社会化现象层出不穷,相继出现了汉唐乐府、江之翠南管乐府、心心南管乐坊等职业性南管团体,其以南管音乐为主体,结合舞蹈、剧场、戏剧、昆曲等形态的跨界合作方式,重新展现南管“精致化”的一面。例如,由南管名家陈美娥创办于1987年的汉唐乐府,自1995年首次推出古典乐舞《艳歌行》以来,便奠定了南管乐舞的基础,它以典雅的南音乐音与典雅细腻的梨园科步相结合产生。大型南音古乐舞《韩熙载夜宴图》更是在陈美娥的带领下进故宫、登宁寿门、入皇极殿隆重献演,成为弘扬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尝试。近30年来,台湾汉唐乐府足迹遍及世界各国高级学府、大剧院,并屡登欧、美、亚地区国际性重要艺术节。成立于1993年的江之翠剧场将南管与梨园戏结合的艺术形态置于真实的环境中,如《后花园絮语》,呈现南管与现代剧场的结合产生的环境艺术形态;2003年,作为泉州南管人到台湾发展的代表性人物王心心,创立了“心心南管乐坊”,除了致力恢复清音雅乐的传统,也尝试让南管有新的面貌。不仅创作出南管与古典诗词结合的作品,同时陆续与其他领域艺术家包括编舞家林怀民、罗曼菲、吴素君及古琴演奏家游丽玉跨界合作,其精湛的唱功以及精致的剧场表演,呈现了南管的精粹与完美,作品有《昭君出塞》、《琵琶行》、《葬花吟》、《声声慢》、《羽》等。

这些职业性南管团体呈现出的新的南管表现方式,正吸引着不同层面的观众群体,并进一步拓宽其职业方式进行营务活动。职业化南管团体在两岸及世界各地巡演,在南管的推广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不仅符合时下大众的艺术口味,同时也让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对南管形成一个认知了解的过程,赋予了南管这一传统乐种新的生命力。

三、台湾南管保存者的保护

目前,南管造诣较为资深的是作为台湾重要传统艺术文化资产南管的保存者张鸿明先生③。张鸿明于1920年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马巷(现同安翔安区)。幼时在父亲张在珠的启蒙下习南管,后随堂叔学习散曲,十二岁拜泉州南管名师高明纲为师,历经十二年,尽得其师的南管精髓。张鸿明1948年到台湾,50年代初期开始活跃于台南地区南管界,1961年起担任南声社助教,自1971年南声社馆吴道宏先生过世后接任南声社馆先生一职。据2006年台湾黄钧伟硕士论文的统计,张鸿明熟记南管指套32套、谱12套、曲210首。其中除了到台湾之后习得指套9套、谱2套及曲4首外,剩余都是张鸿明在23岁以前,在同安东园村与高铭纲以及张在珠先生习得。在南声社期间,张鸿明同时任教于台南、高雄地区众多馆阁,一生沉浸于南管,淡薄名利,因此,对整个南部馆阁乃至台湾南管发展影响很大,许多南管先生或造诣较高的弦友都来自台南南声社。目前,台湾在南管保存者项目实施中,透过台湾文建会实施的南管保存者项目及补助计划,张老师招收的三个艺生都是从南声社选出,周三、周六在南声社上课。保存计划实施一年半来张先生教过艺生们【一纸相思】、【只来生长】、【为君去时】、【纱窗外】,今年开始教【孤栖闷】、【娇养深闺】、【起手板】、【颠言倒语】,透过补助计划,不仅给予传统艺术保存者荣誉,更让保存者的南管技艺传承下来,成为南管保存者项目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真正实现南管实质性的保护。

四、台湾南管在民俗活动中的地位

南管馆阁每年春秋两季会固定举行“郎君祭”,2012年3月4日有幸参加台南县安定乡海寮村普陀寺南乐清和社的春祭活动,该馆阁主要的任务是参与西港庆安宫三年一科的刈香活动,是“西港仔刈香”历史悠久的南管阵头,也是唯一接受礼炮,并可进入王府参拜的阵头之一,是王醮祀王时的专属司乐。其南管乐神“郎君”就祭祀在普陀寺主殿内,在寺庙的大门有一对联:孟府焕新祠香火千秋荣封北阙,郎君传旧调管弦一阕竞谱南音。殆祭祀结束后,是南管“整弦大会”,此次排场除了普陀寺南乐清和社外,还包括台南南声社、台南市湾里和声社、台南振声社,散曲拍法以“一二撩”为主,女性“曲脚”居多。排场后增加了寺庙理事长及理事的祭拜和祝文。体现了这一区域及民众对南管的认可,赋予它神明的色彩,进一步提升南管民俗性地位。

结 语

台湾文化政策对于南管的抢救和保护,使南管在传承形态上不仅处于地域民间文化艺术形态,而且赋予她社会化和时代性的生存形态。如运用现代传媒的技术对台湾南管音乐以音像文字等记录方式进行抢救;一些知名台湾南管人以不同的传承行为带动新一代南管人;吸收南管及其他优秀艺术元素为我所用,实现南管形式的创新。

二十多年来,两岸南管界的互动和交流已从个别到频繁,从民间到学界,从陌生到熟悉,通过南管交流这一载体,促进了两岸同胞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台湾和大陆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学术观察角度和研究、文化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有所长,两者应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并逐步形成共通性的南管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馆阁台南传统
馆阁体:整整齐齐才最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馆阁体的兴盛、极致与消亡
宋代馆阁藏书流失探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民众排队3小时等吃台南早餐 只为1碗咸粥等8则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宋代曝书会及其社会价值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