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
想必你已经参加过不少考试了吧?你的老师有没有要求过你,字迹要尽量写得工整、清楚,卷面一定要整洁、规范呢?你有没有感到疑惑——只要答案正确就好,为什么非要纠结字体和卷面呢?
其实,这一传统自古有之。在古代,考官对考生字体和卷面的要求会更加严格。为了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考生往往会下很大的力气练字,甚至由此形成了專门的书体。在明朝,这种特殊的书写风格被称为“台阁体”,到了清朝则被称为“馆阁体”。
馆阁体像什么
馆阁体究竟像什么呢?
首先,由于馆阁体精丽秀美,如同坐在镜前向发髻中插花的娴静女子,所以又被称为“簪花格”;其次,除了秀美,馆阁体还是一种特别规矩的书体。虽然是手写而成,但由于其用笔丰润饱满、结字平稳匀称、章法整齐均衡,所以在视觉上已经接近于现代的印刷品了!
用馆阁体书写的作品,无论是考卷、奏折还是诗文,不管是几百字、几千字还是几万字,从头到尾,都圆润均匀,笔画一丝不苟。欣赏一件馆阁体的作品,就如同观看隆重庄严的阅兵式,那叫一个步调一致、严整有序,简直是秩序之美的典范!
“首席”书法家来了
说到馆阁体,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就是张照。他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其得到乾隆的喜爱。乾隆夸奖他的书法已经超过了书法家米芾和董其昌,甚至将他和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乾隆署名的作品,实际上都是张照代笔完成的。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张照的楷书《千字文》册。这件作品是张照的用心之作,也是他送去恭贺亲友五十大寿的礼物。可以看到,这件作品颇具唐人楷书严整法度和清健爽利的风格,笔力遒劲,姿媚动人,骨力洞达,功力非凡,令人叹服。
除了张照,同时期著名的馆阁体书法家还有汪由敦、董邦达、梁诗正、董诰等。他们的书法风格是当时最主流的书法风格,以至于全国的科举考生纷纷效法,影响甚广。
究竟如何评判它
那么,馆阁体究竟好不好呢?这恐怕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
从一方面看,馆阁体的流行以及与科举考试的深度结合,使得清朝文人的小楷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不仅出了一批专擅此道的书法家,就连普通的文人学者,大多也能写一手工整娟秀的小楷。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科举考试中过分追求书法的严整规范,难免流于形式。更主要的是,我们看馆阁体书法,总会留下“乌、方、光”的印象,且千人一面、万手雷同,感受不到书写者的个性和生命。所以,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发达,曾经盛极一时的馆阁体就逐渐走向了消亡。
我们现在当然不用花那么大力气去练习那略显死板的馆阁体啦!不过,如果遇到考试,把字写得规范,让卷面整洁、赏心悦目,肯定能帮你多拿一点儿分数。
(感谢天津博物馆提供图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