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新谱 粤韵飞扬

2012-04-29 00:44冯长春
人民音乐 2012年12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乐团乐队

2012年9月2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粤韵飞扬”,广东民族乐团以八十余人的大阵容,由指挥家

胡炳旭和乐团常任指挥张列执棒,集陈佐辉、曹玉荣、梁玉嵘、卜灿荣、伍国忠、潘伟文等广东音乐演奏(唱)家,为首都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具有浓郁岭南音乐风格的音乐会。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与观众一同观看了演出。

音乐会:南国乐风时代新声

节目单中列出的11首曲目是经过精心准备和认真推敲的,传统广东音乐和新创作曲目大致各占一半,相得益彰。音乐会在广东传统乐曲《赛龙夺锦》声中拉开帷幕,欢腾热烈的岭南精神扑面而来。此次演出,乐队在编制上进行了较大的充实和探索,低音声部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声色彩更加丰满,从而使《赛龙夺锦》这样的作品颇具气势磅礴的震撼力,生动地表现了端午佳节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和广东人赶超争先的精神面貌。

音乐风格总是音乐创造者之精神气质的反映与写照。广东音乐既有《赛龙夺锦》式气氛热烈的豪情之作,也有《雨打芭蕉》式雅致闲逸的抒情之作。后者虽冠以绘景绘色的标题,总使人想到岭南花城雨打芭蕉的自然景观,但乐曲中恬淡朴实、喜悦灵动的情感表达实则更为动人。音乐会上,由高胡演奏家卜灿荣与乐队共同演绎了这首广东音乐的代表性曲目《雨打芭蕉》。朴实流畅的旋律时而丝丝入扣、时而抑扬顿挫,其中所透露出的观雨听声的意境与情趣,令人在初秋的北京感受到了花团锦簇、雨打芭蕉的南国风情。

流行于广东潮汕一代的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锣鼓中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这一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在民间传承和当代音乐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上世纪70年代由郑诗敏、蔡余文、林喜运创作的潮州大锣鼓《春满渔港》,也是当晚音乐会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乐曲以优美明快的旋律线条和充满活力的打击乐节奏,表现了春回渔港、渔民满怀喜悦的动人景象。特别是乐团团长、鼓乐演奏家陈佐辉司鼓领奏,让观众现场领略了其高超的鼓乐技巧。他的演奏刚柔相济、潇洒自如,技巧精湛而富于微妙的变化与对比,成为这一作品和乐队演奏的灵魂。

任何一个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乐种,总会在音乐语言和乐器组合、演奏特点等方面体现出其鲜明的独到之处。青年作曲家王丹红根据广东传统音乐《连环扣》创作的五架头与乐队《乐队扣连环》,就让现场观众一方面见识了广东音乐中“五架头”的常见组合方式,一方面感受到了传统音乐曲调在与大乐队的多声竞奏、相与应答中所传达出的现代气息。高胡、椰胡、扬琴、秦琴、笛子这“五架头”之间丝竹相和的默契,与乐队之间形成了一种“淡入淡出”的“对话”效果。与此相映成趣的是,青年作曲家邹航创作的《佛跳墙》,在运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音乐语言表现由潮汕菜肴“佛跳墙”生发出的诙谐情趣的同时,富有灵感地将至今流传于广东潮汕、福建漳州一带的古老谱式“二四谱”的唱念读音,由乐队演奏员随乐唱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和方言古韵的读音,作为一个非常独特的人声声部,表达出一种传统融入现代、现代紧系传统的寓意。不过,由于“二四谱”唱念和乐队音响的悬殊,对于不熟悉这一谱式及其传统音乐的听众而言,也只能大致感受到这一音乐手法所带来的某种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王丹红创作的二胡与乐队《弦意岭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借鉴了广东音乐《落水天》和《平湖秋月》的曲调素材,在乐队平和基调的多声衬托下,突出独奏二胡悠长抒情、充满遐想意味的优美旋律,表现出一种深远的人文情怀,特别是曹玉荣精湛细腻、人琴合一的演奏,给人以强烈的唯美感受。这种走向内心情感的审美取向,与某些总是喜欢用民族乐器和模仿技巧去描摹外物的民族器乐作品相比,给人们留下了更多慢慢回味的“弦外之意”。此外,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房晓敏创作的民族管弦乐《花朝月夕》,借用广东音乐《汉宫秋月》的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加以创造性发展,营造出一种如诗画般的乐境和略带含蓄、沉思的意蕴。上述作品各具特色,均反映出当代作曲家在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表现出共同的探索精神。

音乐会上唯一的声乐曲目是被誉为“新一代星腔传人”的青年粤曲平喉演唱家梁玉嵘演唱的《彩云追月》。任光作曲的器乐合奏《彩云追月》,因其抒情优雅的如歌旋律,使得它自1935年诞生至今已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改编版本。梁玉嵘的演唱素以声情并茂、韵味浓郁而著称,她演唱的粤曲版更是突出了原曲所具有的广东音乐优美闲逸的抒情风格,粤味十足,与那些同样以粤语演唱的流行歌曲相比,梁玉嵘的演唱带给人的是一种流行中的高雅。传统粤曲在面对并不熟悉粤曲和岭南文化的听众群时未必能够博得喝彩,梁玉嵘演绎的《彩云追月》虽非传统粤曲的经典之作,但却能令在场不少熟悉原作的观众耳目一新,此中不难看出乐团为传播粤曲而表现出的智慧。

11首曲目中的另一个“唯一”是赵季平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卢沟晓月——大宅门写意》。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曾经的热播,使这首以观众耳熟能详的剧中音乐为基础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没有审美上的“陌生化”距离,特别是京胡那刚劲清脆的音色和“锣鼓经”板眼分明的节奏渲染,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力。乐团选取这首带有“客串”色彩的“京味”音乐,或许自有其深意,但它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效应:要么在粤风和京韵两种鲜明对比的音乐风格中产生截然不同的美感享受,从而深化“粤韵飞扬”的音乐会主题;要么使人产生由于京韵作品的突兀出现弱化了粤韵主题音乐会之统一性的感受。这种不同的审美评价当然是见仁见智了。

节目单上最后一首乐曲是青年作曲家常平创作的乐队协奏曲《粤风》。作品以广东音乐为基本元素,运用协奏曲的体裁和现代作曲技法,大气非凡地表现了今日广东引领当代潮流的朝气与胆魄,全曲表现出对现代民族管弦乐队极强的驾驭能力。当代《粤风》与传统的《赛龙夺锦》,在音乐会首尾呼应的热烈气氛中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对话”。

音乐会在返场曲广东音乐的代表曲目——轻松、喜悦、充满乐观精神的《步步高》乐声中结束,寓意广东民族乐团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步步登高。正如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音乐会结束后接见全体音乐家时所说:这台音乐会富有时代精神,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广东民族乐团应引领中国民族音乐的潮流!

座谈会:

理性务实放眼未来

9月3日上午,由文化部艺术司、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联合主办,在广州大厦会议厅举行了“粤韵飞扬”音乐会的座谈会。座谈会由文化部艺术司陶诚副司长主持,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及相关领导、广东民族乐团团长陈佐辉、副团长曹玉荣以及胡炳旭、刘文金、刘锡津、唐建平、吴玉霞、景建树、于庆新、王丹红、杨光熊等部分在京音乐家和部分媒体记者共四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围绕此次音乐会的成功演出以及广东音乐的传统与新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改革、民族乐团在文艺体制改革中如何赢得艺术市场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对于这场精心准备的音乐会,与会专家学者均给予了热情的肯定与赞赏。陶诚认为,音乐会浓郁的广东音乐风格与新的音乐语言、时代精神的融合体现出“既有地域性而又‘胸怀天下”的艺术精神;刘锡津则以“岭南新风”四字对音乐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作曲家刘文金用“意料之外”的概括表达了他对音乐会的感受。他认为,音乐会在乐队编制、声部平衡等方面均处理得非常得当,从而使音乐会一改过去传统广东音乐小乐队的模式,乐队整体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在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作曲家唐建平教授认为,从广东民族乐团的演出可以看出,中国民族管弦乐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当代中国音乐创作应起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中国民族音乐要面向世界,要引领音乐创作“看中国”,而非一味“看西方”。于庆新则认为,尽管目前否定大编制民族管弦乐队的声音基本没有了,但不要因此而丢掉各种富有特色的地方乐种的小乐队形式,各种形式的民族乐队共存恰恰体现了传统音乐“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在这个前提下,重视民族音乐的新创作首当其冲。作曲家景建树对音乐会给予了热情的肯定,认为此次演出无论从作品还是演奏均鲜明地反映出广东的精神面貌,民族乐团成为当代广东的一张文化名片,多数作品都体现出“有源有流,有根有果”的艺术特色,中国作曲家不扎根民族传统就难以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二胡演奏家杨光熊教授也认为,广东民族管弦乐团对曲目地域风格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民族管弦乐如何在地域风格基础进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探索、发展过程中,乐队编制与乐器改革一直是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的老话题,这些老话题再度成为座谈会的热点话题。刘文金认为,几十年来的乐器改革有成绩,但不能说很成功;中华民族一直是最具融汇力的民族,音乐历史的长河中乐器的改革与变迁事实上一直没有停止过,乐器的使用问题上一定要心胸宽阔,不必拘泥于使用何种乐器,可以使用西方乐器,民族音乐的发展中创作应是第一位的。景建树也认为,低音乐器的改革应顺其自然,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一直是与吸收外来民族乐器联系在一起的。针对讨论最多的低音乐器改革问题,于庆新认为,放弃现有西洋低音乐器(如大提琴等)基本形制和振动原理而另起炉灶,几十年的各种探索已证明此路不通。乐器改革不能着急,广东民族乐团作为国内具有影响的民族乐团,应当挑起乐器改革的重担。此次音乐会青年作曲家王丹红的《弦意岭南》和《乐队扣连环》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赏。结合自己的音乐创作,王丹红认为,低音并不是民族管弦乐队的大问题,一些民族乐器缺乏高音的亮度也是问题,凸显高音也可以衬托出低音,二者相辅相成,乐器改革一定要与音乐创作紧密结合起来。陶诚表示,文化部、科技司等相关部门将会同有关专家,就民族乐器特别是低音乐器改革问题进行深入的商讨与探索。

如何使广东民族乐团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新的台阶?与会专家结合音乐会反映出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处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刘锡津认为,广东民族乐团在文艺体制改革的现实中能够尊重市场规律、艺术规律,已经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发展道路,但乐团应更加重视演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此次音乐会的曲目并未能完全显示出乐团的演奏实力与水平。刘文金也建议乐团应进一步拓展曲目,可以演奏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同时加强“大气势”特点的作品演奏。于庆新进一步认为,音乐会曲目选择除应注重“大气磅礴”的作品外,也要考虑到如何选择一些能够发挥乐团独奏家演奏水平的协奏曲。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则指出,弹拨乐组应注意“声向”问题,谱台的安放和演奏者的姿势都会影响声部的声音质量,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重视乐器配置、乐器的族群关系问题。这些建设性的意见理性务实、放眼未来,对于广东民族乐团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作为目前国内少数几个独立建制的最具实力的民族乐团之一,广东民族乐团此次晋京盛典演出,再一次印证了乐团多年来坚持依托“音乐季”市场运作模式,在专业性、普及性、商业性和公益性等各方面均取得良好效益的成功之路,它将成为乐团迈向全国一流民族乐团的一个标志。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建宏在致辞中曾表示:广东民族乐团将坚持“传承、创新、人才”和“赢得市场、群众欢迎”这一“两头抓”的战略思想不断发展。相信在这一信念的引领和切实努力下,广东民族乐团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图片均为王甦音摄)

冯长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特约编辑于庆新)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乐团乐队
广东音乐:风靡一时引潮流之先
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花的乐队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滚烫的交响灵魂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