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金湘 7岁开始学习钢琴。1947年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幼年班至1952年7月毕业于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前后五年,主修大提琴和钢琴;开始接受专业基础训练,奠定扎实技术功底;1952年9月转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任见习研究员,广泛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两年,开始接触大量民间音乐,根植于中华美学传统的美学观逐步形成;1954年9月被保送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全面学习并掌握作曲四大件技艺五年,1959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系;但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随即下放新疆20年——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饱尝人间冷暖、洞悉社会百态;为中年后开始的创作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1979年2月平反后任北京歌舞团交响乐队指挥5年,重新开始中断了20年的音乐生涯。1984年12月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并兼作曲教研室主任。1990年7月赴美国西雅图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一年;1991年9月转至华盛顿歌剧院任驻院作曲一年;翌年转至纽约朱丽亚音乐院考察访问一年半。1994年起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教授。2004年、2006年起分别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
金湘的音乐实践广泛而丰富,在近六十年的音乐生涯中,其活动涉及音乐创作、音乐指挥、音乐评论、音乐教育等多个领域。
金湘的作品体裁广泛,风格多样,从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大合唱、各种室内乐直至影视音乐,共有近百部作品问世,其中不少已出版乐谱,灌制唱片、录音带,并在各个歌剧院、音乐会、电台、电视台多次演出、播放。他的作品以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当代审美意识,以及东方优秀的美学传统与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之多样结合。主要代表作有:歌剧《原野》、《楚霸王》、《热瓦普恋歌》、《杨贵妃》,交响三部曲之一《天》,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交响组歌《诗经五首》,小交响曲《巫》,交响叙事曲《塔西瓦依》,第一钢琴协奏曲《雪莲》,琵琶协奏曲《琴瑟破》,大管协奏曲《幻》,交响音画《塔克拉玛干掠影》,音诗《曹雪芹》、《红楼浮想》,弦乐队与竖琴《湘湖情》等。特别是他的歌剧《原野》,继1987年9月在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上首演后,又于1988年8月在美国康纳狄克州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心以“舞台阅读”形式演出;1989年12月,在联邦德国慕尼黑第三届国际音乐戏剧研讨会上获“特别荣誉证书”奖;而在1992年1月至2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由华盛顿歌剧院进行的美国首演以及随后于1993年2月至3月在台湾的公演,1997年8月在德国、瑞士的欧洲首演(美国媒体高度评价:“歌剧《原野》震撼了美国乐坛,是第一部叩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东方歌剧”;“歌剧《原野》的诞生与登上世界舞台,是20世纪末叶歌剧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金湘本人亦被誉为“跨文化事业的先锋”、“一代旋律大师”、“东方的普契尼”、“当代东方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与此同时,在国内,该剧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并于1999年获文华大奖。
金湘的指挥富有激情,结构感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即在新疆、北京、广州、上海、长春等地与各交响乐团、歌剧院、电影乐团、歌舞团合作,进行了大量演出及录音活动。20世纪90年代期间,更多次在国际乐坛指挥演出其本人作品。
金湘的音乐评论文风犀利,见解独到,观点鲜明。1990年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作曲家的困惑》一书,辑有其80年代音乐论文代表作近二十篇。2003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在前书基础上增录其90年代以来音乐论文代表作约三十余篇,近四十万字。他的第二本论文集《探究无垠》辑录其自2000年以来的论文二十余篇,将于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金湘教学严肃认真,极富开拓性。对学生既坚持基本功的全面扎实训练,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学习。他提出“功底扎实,思维活跃,根系中华,视野开阔”与学生共勉。他尊重学生个性,开掘学生才能,因才施教,博采众长,二十余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曲人才,活跃在国内外乐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湘更致力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多次在世界各地考察、访问、演出、讲学;参加艺术节、歌剧节;足迹遍及欧洲、美洲及亚洲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特别自1996—1999年任纽约东西方音乐交流协会主席期间,多次在纽约、华盛顿、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举办各种类型的作品音乐会、报告会,不遗余力地推动并促进东西方音乐交流。与此同时,他更致力于“中华乐派”理论之建设,积极推动“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之召开。
金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特邀理事;国家文华大奖评委;国家精品工程评委;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1989年被“中国音乐年鉴”评为“中国音乐名人”;1992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评为“1991—1992年度世界名人”,同时被收入“世界杰出人物录”和“美国2000位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