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媛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日益严重,反映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研究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生命教育的内涵具有相同之处,《孝经》作为集中、系统体现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的重要文献,其文化思想反映了孝文化的主要思想内涵对高校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命教育《孝经》文化思想高校大学生
1 《孝经》的文化思想和生命教育内涵的概述
1.1 《孝经》文化思想概述
《孝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的系统专著,《孝经》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孝文化的主要思想内涵,是阐述孝文化的代表作。《孝经》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孝文化思想在《孝经》中得到充分、全面的展现。
《孝经》在开始第一章的内容中,孔子就对孝道作了总体的论述。孔子首先问他的弟子曾参,孔子说到“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句话的实际上孔子是指出了先王“至德要道”的目的和功用。随后,孔子又为曾参作了讲解:“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主要意思是说:人的身体,人的生命都是父母所给予,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对自己的父母有半点的不敬和伤害,这就是最基本的孝道。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也就是立身于世,从报答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进入社会,必须经过报效国家和社会的过程,最后才能树立起自己的道德品格。《孝经》言孝,是将孝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或层次。一为爱惜自己身体,保护自己生命,以继承父母的志向和事业。二是修德学道,增长才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三是立功于生时,扬名于后世。孝行由近至远,由卑至高,有始有终,始者近者于孝子自身言之,身体发肤之所以不敢毁伤,是敬父母之生养。
1.2 高校生命教育内涵概述
生命教育涵盖了三个层次:第一是认知层次,就是教育个体要认识和了解身体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懂得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第二是实践层次,这个层次个体要具备有维护自身和他人生命的知识能力,还要能够真正去在行动中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爱惜他人的生命,不践踏自己和别人,不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是情感层次,这个层次主要是要建立人的道德品格,体现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同时,还能够不断地自我省思,提升生命的质量,懂得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尊重他人”,勇敢面对逆境,用不懈的奋斗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不但要了解人的自然生命,更要理解生命的珍贵和不易,从而懂得尊重生命、关爱和善待生命,更要明白生命价值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完善,获取生命的意义,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和死亡,在此过程中得到生命的真谛。
1.3 《孝经》文化思想与生命教育的联系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思想的内涵有着惊人地相同之处。《孝经》从认识个体生命的本源出发,树立生命的责任意识,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伦理规范中指导生命的行为,把人的生命、生存的价值、生活的行为用“孝”贯穿在一起,实现人生命的完整、完满。《孝经》所传播的文化思想正好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自觉体会人的社会责任,而责任意识产生之根基源于大学生主体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只有当他们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才能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能够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自觉而不是被动地去完成自己应当承担的任务。
《孝经》的所说的“孝”不是简单的“养亲敬亲”的情感,而是从一个家庭最基本的亲情出发,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延伸到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把个人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个人与朋友,与社会各人,还有夫妻之间等关系结合起来,这就充分阐述出了,个体生命存在的重要内涵,这对高校生命教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 《孝经》文化思想对高校生命教育的作用
2.1 《孝经》的文化思想可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生命
一个人从小到大,他的父母付出很多,社会也将为他付出很多,个体没有理由不珍惜生命。故珍惜自我生命、重视肉体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正与《孝经》中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孝经》看来,身体不仅是自己的,更是父母所给予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擅自毁伤。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的爱便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的生命源于父母,我们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顾,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导。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的确立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存在着做事很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对长远利益和自己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思考的状况。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也会突然失去思考,这样,他们就会钻牛角尖,想到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草率的结束生命不是解脱,而是更大的悲剧,对自己,对家庭,甚至对社会都是一个悲剧,都是伤害。当代大学自我意识强,往往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亲人,对家庭,对社会都缺少考虑。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如果漠视生命,选择轻生会给社会留下种种遗憾,会给家人和亲友带来无尽的悲痛和思念,这是人自私的表现。《孝经》文化思想不仅可以教育大学生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树立理性的生命价值观。
2.2 《孝经》的文化思想可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强化生命的责任意识
既然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的给予,要对自己和父母负责任。在《孝经》这部作品中,一个“孝”字,就能统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还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还能统摄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孝”的思想内涵对人的影响是重大的,能影响人的一生。在这里,“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既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培养目标,也是作为子女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
生命是一种责任,责任意识产生之根基源于大学生主体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自觉意识。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负责,首先要启发他们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事业负责、对自己的情感负责,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对自己的亲人负责,对周围人负责,再升华到对社会、对民族负责。在这里,责任已不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它已具体化到生活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为中。《孝经》中的文化思想启发了大学生要担当生活的主体,学会负责生命每一天。生命因承担和履行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而显得亮丽、充实和富有意义。
2.3 《孝经》的文化思想可以把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充实和具体形象化
目前,从高校的生命教育内容来看,抽象化、理想化色彩较浓。那么,如何将这一抽象的社会理性意识变得具体呢?如何让受教育者能够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内涵呢?这就是我们生命教育的难点,生命教育就是要具体落实到人格品质、心理动力和行为规范之中。《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可见孝的基本含义是事亲,即规范父子关系。这一基本含义,是儒家先哲和先秦诸子的共识。孟子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墨子也说:“孝,利亲也。”为人子怎样事亲才算孝呢?“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之十)这一观点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言孝的观点是一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孝,不仅要好好赡养养,还有要给父母好的生活,而且还要时时要尊敬父母。父母病了,要尽心尽力照顾父母,要为父母分忧,要做到无微不至。而自己,就要做到则尽量不生病,更不能打架斗殴、狂饮暴食、耽于淫乐,无谓地伤害身体,免得父母为之忧心,懂的好好爱惜自己。这就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把本来作为维系家庭伦理观的孝道推向社会。所主张的“广敬”、“博爱”,就是要求每个人对待别人的父母、兄弟、姐妹,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这些思想内容正好具体、形象的充实到生命教育中,使生命教育的内容更生动、具体,更具有人性化。所以,《孝经》的文化思想正好填补了生命教育中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不足,能真正从人的身体本身出发,形象、具体地充实生命教育的内容,使生命教育有更充实的教育内涵和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