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012-04-29 23:51曾家勇陈梓维
科教导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跨文化

曾家勇 陈梓维

摘要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水平存在相关关系。自尊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有效指标之一,它是一个跨文化的变量,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在西方国家与东方社会环境得出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我国未来的关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应该重视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和跨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化、研究工具科学化与本土化。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自尊跨文化

在经历了一系列将精神从蒙昧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和对物质财富无止境的追逐之后,不同国籍、种族、信仰和文化的人们又开始不约而同地回归对于“幸福”这一人性的内在需要的关注。①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的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前人的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与很多因素均有关,如成长环境、社会地位、内外显认知程度、收入水平和自尊水平等。其中,自尊对个体的社会认知、情绪反应、行为取向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自尊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有效因素之一。

1 相关概念

1.1 主观幸福感

所谓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可简称为SWB),就是指评价者根据自身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性评价。②而生活满意度作为一个人们对其生活质量的直接评价指标,在众多研究中也往往用以反映主观幸福感的水平。

1.2 自尊

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说,自尊是个体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性体验,由自我效能以及自爱两个部分构成。③从认知评价来说,自尊是以自我意象和理解自我社会价值为基础,对个人认为其值得尊重的程度所做的评价,表明个体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程度高低。

2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的早期研究

大多数关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单一影响上。其研究结果表明,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的关系,自尊确实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2.1 早期理论探讨

沙利文(1953)提出,当自尊下降的时候,幸福感也会随之消失。赫曼斯(1992)表示赞同,他认为不能在忽略自尊这一关键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去理解主观幸福感。同时,桑福德和多洛文也是对自尊于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给予了肯定的态度。④

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具体相关关系描述问题上,Huvbert(1992)⑤经研究后发现了一种不幸福的自尊,给出的结论是部分个体呈现出来的自尊是一种不幸福的自尊,它与抵抗、愤怒等负面情绪有关,而这种不幸福的自尊相应地与低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相关。

2.2 早期实证研究

随着对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进一步深化认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的涉及面进一步扩大。Kernis, Grannemann &Mathis(1991)⑥在自尊和压抑之间呈负相关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者应该从原本仅局限于自尊水平这一维度进一步拓展,延伸到自尊的稳定性这一角度。由此,自尊的稳定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普及使世界各地的交流和影响更加紧密,实证研究也开始往跨文化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向发展。其中Diener对31个国家的1311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跨文化式研究,发现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为0.47。⑦

回归到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关系问题上,另外罗森伯格(1995)研究支持高自尊和高SWB之间关系密切。Dutton和Brown⑧的研究结果发现,低自尊个体在面临失败时会比高自尊个体面临更强烈的情绪困扰因为失败使得低自尊个体自我感觉糟糕,同时低自尊也很可能导致个体抑郁。

20世纪中叶至末叶的这些研究成果基本都一致认同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是正相关关系的观点,即自尊水平越高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越强。其后续研究大致往认知心理学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内外隐自尊以及跨文化自尊、自尊的稳定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方向发展。

3 当前幸福感与自尊研究的现状

3.1 西方国家研究现状

Furnham以406名14~28岁的青少年为被试,结果表明自尊的确是幸福感的一个最有力的预测因素。⑨Athanasios、Karatzias等人在以425名小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心情和幸福感的最强预测因素是自尊。国外的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⑩研究发现,个体总体自尊与快乐感的相关系数是0.50,而跟消极情感的相关系数是-0.43。豘

而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关系描述问题又有新进展,Baumeister等认为高自尊个体倾向于从积极方面看待自己,相信很多方面的表现比其他人要好,在面临失败时就更为自信,同时倾向于改变情境,能较好地解决各类问题,导致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豙

Kernis、Mchael(2003)就高水平自尊的稳定性和脆弱性进行探讨,他们认为高水平自尊可能是脆弱的,而非绝对地稳定。而只有稳定的高水平自尊才是最佳的自尊。这是心理学界在自尊稳定性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新认识。但目前并没有后续的关于脆弱的高自尊与稳定的高自尊之间关系的详细研究加以证实。豛

在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占优的社会环境里面,自尊与主观幸福感都呈现高相关关系。维恩霍文(1994)早已提出二者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5或者更好,后续的关系研究基本都延续了这个结论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西方国家的相关方面研究里,自尊因素大多数是局限于作为个人心理因素来研究的,并没有拓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自尊的范围。

3.2 东方环境研究现状

Diener豜在经过研究后提出,自尊是一个跨文化的变量,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即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之下,人们对于自尊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以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或者行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不同。迪尼提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的结论虽然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数据支持和验证,但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进行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不同,这导致国民的价值观有所差异,自尊水平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自尊水平是一个随文化差异而改变的变量,积极自尊不具有文化的普遍性,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有自我提升的倾向,而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有自我批评的倾向。豝

3.2.1 我国研究进展

张雯、郑日昌(2004)豞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幸福感指数与自尊总分显著正相关, 其中总体情感指数与自尊的相关最高( r = 0151)。陈丽娜、张建新( 2004)豟研究结果现实,一般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0.379),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其一般生活满意度也比较高。何群杰等豠对湖南某大学的学生群体进行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究时发现,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P<0. 01),自尊与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P<0. 01),自尊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P<0. 01),自尊与幸福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

我国目前对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是先采用地方性的小样本进行问卷派发,较多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自尊量表(SES)和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中国版),然后采用统计学手法算出其相关关系,再展开讨论。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建议根据我国社会环境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民情况的自尊量表,建立常模,用以数据的测量。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研究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但也已有一定自主研究的成果。

3.2.2 其他亚洲国家研究进展

心理学家也曾在集体主义文化占优的国家进行过关于自尊的研究,结果与在西方国家得出的结果不一致。如萨黑尔( K.Suhail)曾以巴基斯坦地区的人们作为被试,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作了一定的研究,其结果表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并没有相关。豣这结论与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为主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联,因为中东的传统宗教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则相对处于次要地位。在讲求奉献集体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倾向于自我批评,其自尊的体现与讲求个人至上的西方社会环境不一样,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伸延至群体性自尊的领域方面,Kyeong - Ho Cha( 2003)豤在考察韩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结构水平以及与人格变量如自尊、集体自尊和乐观之间的关系时发现,集体自尊是积极情感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 自尊则是消极情感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4 研究趋势

4.1 重视自尊的稳定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自Kernis, Grannemann & Mathis( 1991)豥提出研究不能仅仅着眼于自尊水平,而需要进一步拓展至自尊的稳定性方面之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描述更加丰富。Paradise & Kernis( 2002)豦考察了自尊稳定性、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稳定且高自尊的个体更可能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自尊的稳定性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目前的研究已经拓展到自尊稳定性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方向继续深入探讨。其中Crocker( 2002)豧发现,个体在追求高自尊的过程中可能会减弱自身的调控能力,降低生理健康水平,以及追求自尊目标的失败可能会出现惭愧、愤怒等消极情绪,从而使自身评价降低,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水平。

4.2 重视内隐、外显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关于内隐、外显认知的学术发展使得之成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又一新角度。Schimmack & Diener(2003)豨探讨了个体内隐和外显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是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 而内隐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并不显著。

而我国心理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探讨,从内隐社会认知出发,得出的结果发现,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高内隐自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低内隐自尊个体(t = 2. 13,p = 0. 03),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SWB(t = 0. 96) 。豩

内隐、外显认知的角度为探讨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提供的一个全新的方向,而随着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日渐成熟和高科技测量技术的引入,相关研究将会继续进一步深化。目前的内隐、外显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拓展。

4.3 重视开展跨文化的研究

Kwan eta.l(1997)豬在考察美国人和香港人的自尊、人际和谐在预测生活满意度时发现,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在香港,自尊与人际和谐都是生活满意感的预测指标。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其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因素、标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比在国内,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整合各种方法,开始进来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阶段。国内心理学界关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都有待深化和拓展。因此,国内心理学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应该开始对跨文化地从自尊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予以一定的重视,参考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国际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水平接轨。

4.4 研究群体范围的扩大化

现阶段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特殊人群,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居多。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广大群众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应该把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使被试的结构组成更合理、更综合化,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用以分析解释。

4.5 研究工具科学化和本土化

目前大多数已有的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数是采用自陈式量表来测量,但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以自陈式量表所测量出的数据更多地受被试反应倾向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存在偏差。豭近年来,出现了如经验样本测量法和日重现法,为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研究方式。豮另外,如何避免社会期许性、认知偏差、施测情境因素或者题目编排顺序因素等所带来的测量不准也是有待解决的重点。而未来的研究也可以更多引入高科技心理测量技术以及生理学测量方法。

在对国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我国多数是用国外所编制的量表。但是这些量表并不符合我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例如,西方人的价值观思维与东方式思维就有很大的不同,同种提问方式或语气也有可能导致理解偏差。还有不同的具体国情也有可能使被试无法理解问题的原意,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无法很好理解消费水平差异、贫富悬殊等问题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所以今后应该重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量表编制,继而获得我国群众的主观幸福感的常模。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跨文化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