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琼
摘要: 在新课程初中政治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不能把自己看做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支配学生的一切,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时仅起帮助、引导的作用,应提倡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初中政治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改就要把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重要一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辅导、指导作用,必须把改变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
一、重新定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认知思维,忽视了学生的发现与探究价值,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学习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始终把学生看成是独立学习的个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例如,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案例;课上结合教学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事实与案例,组织学生作案例评析;课外结合教学内容延伸探究,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这样,在合作中探究交流,在学习中联系生活,便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寓教于乐。这样,又能让教育回归生活,凸显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寓教于生活。由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得以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可见,重新定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十分重要。
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是转变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辅导、帮助、引导的作用。教师不能把自己看做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支配学生的一切,而应提倡师生问、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以初中政治教学为例,教学八年级(下)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可采用联想的方式导入新课,即教师提供两组信息,引导学生联想相关的知识。第一组信息,从学生收集的贺卡中选择一位同学熟悉的名人图片;第二组信息,提供几个文艺界名人姓名。使学生懂得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之一,姓名是每个姓名人的基本标志。这种导入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去可采用情境创设、激思辩疑、案例评析、感同身受等方法,把教材知识和生活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在思索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活动要始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主动选择。自主构建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果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侧重于简单的知识记忆和机械训练,不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方式就很难转变。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关注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平常课堂提问,教师做好记录;课堂的学风,班委成员记录下来;期中期末的重点测验,教师记录下来;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学生互评成绩,汇总后对学生做出综合性评价。评价学生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根据平时记录做出终结性评价等。
四、用真诚的爱心,转化学困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加快,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极大地冲击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着改变。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后进生大都怀着一颗渴求上进的心,只要老师把真诚的爱奉献给了他们,他们就会有进步;只有把更多的爱奉献给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为达到此目的,我已矢志不渝地奋斗了十多个春秋。
对学困生最重要的是平等、真诚、理解和关爱。“平等、真诚、理解和关爱”能拨动每一个学困生的心弦。学困生最怕人瞧不起,特别关注班主任对他们是否平等相待。为此,班主任在工作中绝不能疏远他们,也不能忽视他们,更不能歧视他们;相反,要多接近和亲近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同时,还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利用他们身上的优点抑制弱点,实现教育中的自我调控。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通过举办唱歌、书法、手工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上进心。也可以利用班内座位的安排和班团职务分工等手段,让每一个学困生都感受到班主任的平等和公平,使其能够在人前直起腰杆,昂首做人。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的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热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情感,越是学困生就越需要教师的关爱,尤其是班主任的诚挚关爱。真诚的师爱能融解他们心灵的坚冰,赢得他们的尊重与信任。“亲其师,信其道”,相互理解了,情感接近了,学生就会愉快自觉地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学生政史地.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