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恐鸣
一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读”不是一种单一、机械的行为,教师引导得法,便可令学生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待读出趣味,便会怡然自得,醉在其中。有了这种读的兴趣,还愁学生不喜欢这门课吗?
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迫于课堂教学的压力,语文教学正在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形之路。
1.读音不准,句读不分。
朗读过程中常出现语音、逻辑停顿的错误。有一部分原因是地域因素造成的,如前后鼻音不分,边音和鼻音分不开,这个问题在西北地区是很普遍的。但更多的是缺少正确的练习,如把“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冰心,《笑》)(正确读法“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错读为:“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
2.姿态别扭,情感把握不清。
主要是学生朗读时声音又细又低,神态扭扭捏捏,不自然。这种朗读容易造成笑场,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学生在高中有相当数量。当然,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也就不能进行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
二
很多学生因为课堂教学枯燥而慢慢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说不到要点上。所以我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朗读,可以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还可以通过声音触动心灵琴弦,让我们在思想上达到共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读要贯穿始终。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就要加强读的训练。初步接触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时就需要学生把课文初读一遍,通过学生的读对课文有大概了解。而且对学生提出简单的要求,让他们带着任务读,通过读获得收获。
2.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朗读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如教师范读,学生轮读、领读、自由读、默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等。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的过程来选择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参与并展示其能力。如感知阶段的“通读”多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做到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接着可以采用指名读、分段读和同桌接读的形式,做到全文的感知,读通读顺。在“通读”之后,就要进入深入阶段的“择点读”和悟情阶段的“改变形式读”。
3.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朗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学习相关篇目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选取名家的朗读视屏,让学生听读感受名家朗读的风采,再给予一些特定的指导,让他们跟着朗读,循序渐进,一定会有很好的进步。正所谓“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如有可能,老师可以亲自泛读,给学生一种现场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也可以加大朗读的力度,通过组织朗读比赛,情景朗读等方式,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点燃他们的朗读热情。
总之,要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提高朗读能力。朗读很重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语文。
三
对于高中生,朗读有以下作用。
1.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文学语言用词追求立体感,分寸感,句式讲究节奏美,整齐美,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可以说是“一字传神”,甚至“不着一字,尽着风流”。可是,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再现不出散文的意境美,展现不出戏剧角色的个性,更感受不出诗人们那如山洪般爆发的激情。所以,朗读很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还容易让学生在朗读时间中得到语感。叶圣陶曾说过:“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而语感的培养对于语言的学科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积累起来的语感,比起费劲地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语法知识,在实践运用中更得心应手,还减轻了学业负担。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言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读文句的时候可以很快地找出错误,当然在写作时也可以避免一些句法错误,真是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从朗读抓起,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这门课程,告别枯燥无味的课堂,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