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强调接受式学习,忽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来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探究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获取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一、激发探究兴趣,提出探究课题
兴趣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成功的秘诀。一个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能运用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学生一旦对物理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其潜能,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那么物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就能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就能和谐发展,达到物理教与学的双赢。
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物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发掘出很多能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例如: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光是怎么样传播的;凸透镜是一种很重要的光学器件,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的镜头,都是凸透镜,但为什么它们所成的像各不相同呢;冬天,戴眼镜的人进入温暖的房间时为什么镜片上会模糊不清;灯泡用旧后,为什么灯丝会变细,玻璃内壁会变黑;为什么刹车时坐在车里的人会前倾,而突然启动时会后仰,等等。所以,学习物理时可将身边的物质世界与物理课本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概念的探索欲望。
二、巧妙创设探究情境,轻松引入探究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对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途径,有以下几种。①通过设立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是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②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物理教材的内容也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课堂中通过讲述生活故事或提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这一节的液体的沸点时,可以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高压锅为什么能缩短做饭的时间。③利用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哪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了解一些,但仅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在这个结合点上产生问题,它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有效地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究。比如讲授“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学流程,回顾欧姆定律的探究及结论。④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来源于生活,只要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⑤利用物理学史创设情境。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都是与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分不开的,坚忍不拔地探求科学真理是一切伟大科学家的共同追求。所以,利用物理史料可以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供一条捷径。⑥利用媒体创设视听情境。借助现代电教媒体,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和领悟所教内容。这提高了教学效率,创设了课堂教学的活泼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⑦利用其他学科创设问题情境。注意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讲《磁场》这一节时,引用历史知识创设情境。南宋文天祥在抗元失败后,曾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学生们就此发表见解,并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本,了解我国的磁文明。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没有情景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奠基石。
三、注重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趣味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但也不能按部就班,枯燥乏味,除了要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之外,还应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要避免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产生厌倦、反感等负面影响。
合作探究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探究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是,初中学生的认知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探究,应不追求活动的完美性。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学生的实验数据有时误差较大,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因而会出现编造数据,或按规律推算数据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并及时重新安排实验,完成探究。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这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的意识,让课本知识得到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深远意义。
(通渭县常河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