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卫华
〔关键词〕 幼儿教育;绘画活动;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7—0053—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但在传统的绘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强调临摹,忽视了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压抑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幼儿不愿画、不知如何下笔、对绘画没兴趣、教师上绘画课很吃力等现象。幼儿教师如何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切实改善自身教育行为,将学和玩有效整合在一起, 如何使幼儿学得轻松、快乐,以帮助幼儿更加轻松更加有效地习得知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创作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幼儿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有着超强的好奇心。他们的想法往往“稀奇古怪”,超越现实。但幼儿也是好模仿的,其艺术思维容易受他人暗示。所以,在幼儿进行艺术创作时,应尽量减少干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幼儿在专心作画时,如果教师不断地问他们 “你在想什么?”“你在画什么?”他们就会产生恐惧心理,担心自己画不好,逐渐缺乏自信。在他们兴致勃勃乱涂乱画时更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这样,可能会导致幼儿放弃正在创作的主题。让幼儿尝试自由创作时,虽然个别孩子的画可能会偏离主题,但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会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简单的变化或重新的组合,这正是他们的创作。因此,教师不必打扰他们,应鼓励他们的自信心,任由他们发挥。
另外,要留给幼儿自由创造的空间,就不能太注重幼儿创造的结果。因为固定的目标会给幼儿创作带来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往往很难全部预料。因此,教师在幼儿进行创作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留给幼儿自由创作的空间。幼儿对创作的“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这种创作的“过程”能带给幼儿满足感,能使幼儿旺盛的精力得以释放。
二、把绘画看成自由的游戏活动,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他们天生就喜欢画画和游戏。因而,要把绘画活动看做是自由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主动参与到这一有趣、放松的“游戏活动”中,很好地让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了解毫无约束地表达出来,充分表现、舒展自己的情感。例如,小班幼儿在绘画创作时,经验较少,所以表现的方法比较单一,一条线可以代表小草、人或者是其他的事物。于是,许多有趣的故事就在这些线中诞生了。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些奇思妙想隐藏在他们看似简单的作品或是日常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多关注他们,听听作品中的故事,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因此,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放手让他们去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想象创作性地画出来。在教师不断地肯定和欣赏下,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得到激发和调动,就会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三、增强幼儿生活及情感经验,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
绘画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它并不是人类生来就具有的一种能力,而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在这种创造活动中,包含着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多种复杂情感。让幼儿养成观察的习惯,包括观察周围的人、事、物,自然界的变化,马路上的建筑等,还可以让幼儿欣赏名家名画等,丰富和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情感积累。如,在引导幼儿画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时,我们利用搜集的图片、优秀的儿童画,提前请家长带孩子去街上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车,引导幼儿知道“车是用来做什么的?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车?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是怎样的?”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让幼儿的情感不断增强,艺术感受力不断增加,在对作品评价中,幼儿也能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