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洪
不久前,在某杂志上看到特级教师蔡宏圣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认识负数”一课的练习设计,很受启迪.
练习再现:
[练习一] 排球的重量
比赛用的排球规定了标准质量. 下面4个排球的质量和标准质量比较后,记录如下:
1号2号3号4号
-3.5克0克+0.7克 -0.2克
根据上面的记录回答问题:
(1)2号排球的质量真的是0克吗?
(2)几号排球最重?几号排球最轻?
[练习二]
李叔叔在5楼,从5楼往上两层计作+2层,从5楼往下1层计作(),这里把()楼看作0层.
李叔叔在2楼,如果把2楼看作0层,往上2层计作(). 同样是4层为什么一会儿被计作“-1层”,一会儿又被计作“+2层”?
一、练习点评
构建负数的理性认识,困难之处不在于概念本身的高度抽象性,而在于人怎么跨越和扩展自己的已有认识——怎么把负数的意义和0的认识沟通起来. 练习一中设计了排球的质量有“0克、-3.5克、-0.2克” ;练习二设计了“将5楼看作0层”;“同样是4层为什么一会儿被计作‘-1层,一会儿又被计作‘+2层? ”直面了负数认识的认知障碍,习题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学生感悟到正数、负数是和大家约定的一个标准比出来的,比这个标准高的、重的、多的、好的等就是正数,而比这个标准低的、轻的、少的、差的等就是负数. 蔡教师以数学知识的本质为基点,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并能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境设计练习,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练习设置,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二、深度思考
数学中的“四基”已经被一线教师所熟知,“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方向,而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只有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向数学思维的深处漫溯,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培养深度思维谈几点认识.
1. 沟通学生知识起点,让学生“学会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人的思维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借助学生知识起点,发展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学会思维”. 过去常听人说,一年级的儿童是一张白纸,想在上面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事实上,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虽然他们的经历很少,但却有着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见解. 经过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更经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影响,我相信,大部分的学生对本课1~10的数已有了较好的认识,本课的目标也不应在于教学生学习,而在于通过学生观察、数数、读数等活动,了解他们已有的认数情况. 因而,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是在寻找数的过程中,还是在对身边事物的体会中,对他们提出的意见、见解,只要是合理的,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激昂的情绪下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学会思维.
2. 借助日常活动理解数学,深度思考概念本质
借助日常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千米认识”的时候,先让学生量一量自己一步的距离,再带领学生用步测的方法去环形跑道,看一千米有几圈,体验、理解一千米的长度. 再例如在教学速度、路程、时间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沿着一条路量出一千米,再让学生沿着这条路用自己平常的走路习惯走完这一千米,并记住自己所用的时间. 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步子的大小、走路的快慢、(速度的快慢). 出现了先后到达终点的现象,教师提问,为什么在路程相等的条件下还会有这种现象呢?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讨论,不仅理解了这一概念,也弄清了这一概念中各数量间的关系,深度理解了概念本质.
3. 利用生活经验拓展空间,深化学生思维
现实生活空间为学生学习位置和方向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资源,学生认识“图形位置”的过程就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 如在教学“东南西北”时可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夜晚在星空下找北极星以及观察校园教室的坐落朝向. 再如,在“认识路线”教学中,可以用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环境为背景出示校园平面图,指出图中有几条不同的线路,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线路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画出学校到家、学校到少年宫等路线示意图,并注明学生所熟悉的参照物. 这样能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对周围环境感知经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际空间感,深化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