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当前,伴随着大学生的扩招,我国各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多,素质也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发现了创新型人才的稀缺,当然这和我国过去一段时间教育体制的落后,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适应新形势人才的培养,我国目前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这对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无疑提出了新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过去的只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只有批判才会有创新. 而批判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搭建了让学生质疑的舞台,留出空间,设置悬念,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批判.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学生学了规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41 ÷ 2 = 20……1,4100 ÷ 200 = () ……(),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运用”规律填入4100 ÷ 200 = 20……1,当学生谈想法时,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句话中没有提到余数,那这样做对吗?于是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通过笔算检验4100 ÷ 200,算出得数是20……100,这引起了大家的疑问,最后通过大家共同的讨论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是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但它的余数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应的倍数.
在教学中,我通过这样的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它从对立、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问题,打破学生思维定式,逐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取近似值时,在学生学会了四舍五入的取近似值的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5.3,请问:原来的数最小是几?最大是几?在这里,我改变了以往给学生精确数,然后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做法,学生经过逆向思考,从而确定原数范围在5.25与5.34之间,于是得出原来的数最小是5.25,最大是5.34.
又如在教学“求长方体棱长和”这一课,在学生得出长方体棱长和 = (长 + 宽 + 高) × 4的公式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60厘米,它的长是6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很显然,学生直接用公式顺向思维是解答不出来的. 于是,我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得出长方体的宽 = 棱长和 ÷ 4 - 长 - 高,然后学生便顺利地解答出来了.
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令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并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学生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类比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新问题与已经解决的或其他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认为:“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归纳,进而发现本质,加深理解.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去观察、比较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通过讨论,自己用“剪、移、拼”的方法,并结合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运用类比的思维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样的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轻松的,开心的,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断得到提升.
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给出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答案的一种思维,它富有较多的创造性元素,是创新思维赖以发展的基石. 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别具一格,寻找不同寻常的解题思路,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学生在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发散思维训练题:小华过生日,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分成8份,小华吃了其中的2份,请同学们根据条件自己提问题解答. 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小华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2)还剩下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3)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妈妈每人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体验到的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快乐无比,学生的思维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到实处. 正如叶圣陶说的“人人是创造之才,时时是创造之机,处处是创造之地”. 让我们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