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认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29 08:22朱玉华
甘肃教育 2012年18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

朱玉华

〔关键词〕 数学教学;建构主义认识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79—01

建构主义认识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建构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体会。

一、搭建支架法建构教学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借用以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好像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学习结构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和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取知识以及必要的技能。

1.搭建支架。在集合课程的学习中,围绕当前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从初中已学的方程解集引入集合概念:集合的元素→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集合与集合间的对应关系→集合运算,最后引申到函数。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国是一个集合,大陆和台湾是中国的两个子集,请学生列举两个子集中的相同元素和不同元素,并说明和平统一祖国的重大意义。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确定已给定的概念的各种属性。教师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

4.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多种意见逐渐一致,最终统一。

[教学案例]通过独立思考和热烈讨论,学生们找出了许多两岸间的相同和不同元素。相同元素有:同根同祖同文、相同的地理位置、民俗、民族情结等。不同点有:政治制度不同、经济体制有别、近代历史文化环境有差别、社会富裕程度不同等。引导学生思考:政治经济制度可以长期不变,资源和市场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互补发展,社会福利将会增进更多,仅两岸对垒的军费开支就能节约巨额财富。那么,两岸关系应该怎样发展?显然,和平统一是最正确的选择。通过讨论,学生对集合及集合要素的对比、运算和两岸政策的理解更加深入,还理解了爱国主义的具体意义——人民生活安宁幸福、国家民族团结兴旺等。

二、情境式建构教学

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深刻理解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情境式建构教学由此而生,它的主要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的需要,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2.确定问题。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3.自主学习。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抓住时机,适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力量,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情境式构建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直接显示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需要通过专门测验来进行评价,只需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教学案例]本情境基于一次落水抢救事件。由3名数学教师分别带5位初三学生,到一条水渠边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目测和实测:水渠顶宽8米,底宽2米,水深1.2米,流速0.5米/秒。教师将一块重约10公斤的木盒抛入水中,告诉学生,有一位身高1.6米的学生不慎落入水渠中,以此木盒代表,要求学生们迅速想出营救办法。

第一组结绳救捞。学生将自己的长裤、皮带和书包背带等快速连接起来,此时救捞目标已冲出3米远,一学生拿上结绳追赶目标,约5秒钟后赶上目标。学生边跑边向目标抛结绳,可惜结绳较短,够不到目标,救捞失败。

第二组树干救捞。学生合力推倒一棵高约8米直径6厘米的白杨树,快速除去中间枝条,三名力壮者拖起小树跑步向前追赶目标,约8秒钟超过目标,迅速将小树梢部放入水渠,恰好够着目标,3人合力将目标拨至渠边,后两人也赶到,5人联合将木盒“救”上岸来,共用16秒钟。

第三组人体搭接救捞。学生5人同时向前飞跑,约5秒钟后超过目标,准备手拉手进入水渠将目标“救”起。由于此法过于冒险,被教师中止未能实施。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应用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