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及其思考

2012-04-29 00:44董榕许玮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开发策略

董榕 许玮 张剑平

[摘要]随着视频公开课在国内掀起的热潮,我国教育部近期启动了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文章从视频公开课的内涵、特点出发,就教育部关于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相关政策及技术标准进行探讨,结合浙江大学首批视频公开课建设案例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提升视频公开课质量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高校视频公开课;开发策略;开放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54-06

视频公开课在国内社会及教育界掀起一股“淘”课热潮,引起了国内学者与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以国家精品课程为典型代表,自2003年开始启动国家精品课程计划,聚集大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人力及物力资源,七年内建成39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基本实现课程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在线开放。尽管如此,国家精品课程的利用率及其反响却没达到视频公开课之成效,因此,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展示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决定启动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并于2011年5月开始组织39所“985”高校申报首批视频公开课。本文将在概述高校视频公开课相关现状的基础上,以浙江大学为例,探讨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开发策略、制作流程及实际案例,在实践中总结思考,为后续建设完善提供经验借鉴。

一“视频公开课”的内涵与特点

“公开课”一词由来已久,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公开授课的教学方式。在基础教育领域,“公开课”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即由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在指定的班级里完成相关的课堂教学任务,并鼓励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旁观摩。摄像设备的出现,使得优秀的教学公开课得以长久保存并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料收藏入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促进了教学交流,激发出更多的教学灵感,优秀的“公开课”资源开始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在高等教育领域,“公开课”有着另外一层含义。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启动“开放课程项目”,至今为止已开放免费课程2000余门,在线提供笔记、案例、测验、评价,甚至是课堂讲授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任何人无需注册登陆即可在线观看或下载。这是网络时代特有的“公开课”形式,如MIT公开课主页上所说的“Help millionsreaeh their potential”,体现了完全开放、充分共享与最大限度回报社会的教育理念。

一般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视频公开课”属于开放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也被称之为教学视频,由于这些资源存贮于国外高校服务器以及授课语言的限制,在国内难以广泛传播。随着网易等其他社会网站的介入,这些网站集中整理国外各高校开放课程的完整教学视频,并组织翻译成中文从而消除了语言障碍,最后统一汇集在“公开课”专栏,已经形成了社会上广受欢迎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在这里,“视频公开课”特指一种特殊的网络教育形式,教师在自然教学环境下授课,与真实的学生展开互动,用视频加字幕的形式如实记录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与全社会共享,以满足广大社会学习者的需求。

“视频公开课”直观真实地再现教学过程,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具备的如下特点:

(1)不受时空限制

这也是所有网络教育形式的基本特征,视频公开课随时随地在线开放,它几乎消除了学习者与世界名校之间的距离,跨越地理障碍及文化边界,将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完全无偿地开放。使得学习者无需申请入学手续,无需缴纳学费,就可以和名校在校学生一样享受优秀的教学资源。

(2)完全真实再现

视频公开课在真实的、具有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里拍摄,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授课,面对真实的学生,随时应对真实的教学问题,完全真实地记录现场授课。

(3)教学名师的精湛授课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大量的视频公开课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下完成的,不论是课堂讨论还是教师讲授,精湛的授课技巧使得学习者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聆听智者的演讲,与大师近距离的交流,无形中将知识信息内化到知识观、价值观中。

(4)中文字幕如虎添翼

教育虽无国界,但语言仍有差异。由于国内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在英语交流方面的限制,MIT于2003年启动开放课程后,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港台和大陆一些志愿者组织将其翻译成中文,降低了学习门槛,视频公开课才走出象牙塔,逐步被广大的社会学习者认识与关注。同时,该课程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实用的英语听说平台,也可透过该课程了解国外的高等教育。

二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现状

1.国外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以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中提供的国外视频公开课为例,至今已经收录一百多门国外课程,平均每门课程有20集左右的课时,其中斯坦福大学的《健康图书馆》课时数多达76集。课程主要来源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10多所世界顶级学府,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众多领域。网易公开课的字幕翻译工作主要借助社会力量,部分转载自人人影视、TLF等网站对外免费发布的字幕素材,同时还面向在校大学生招募翻译团队。仍在翻译进程中的视频公开课及时更新在“公开课最新进度”栏中,未翻译完成的课程将根据学习者投票情况来决定翻译速度。例如,早期备受学习者追捧的哈佛大学《幸福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及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近期热门课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家庭夫妇心理学》、哈佛大学的《计算机科学CS50》,均为全集翻译。

发达国家的文化特色孕育出了自由开放的教育,从课堂氛围到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课程主题到教学内容。初期的视频公开课多数是哲学、心理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具有普适性,传播思想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念。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以及耶鲁大学的《死亡》两门课程突出体现了国外视频公开课的特别之处。

Michael J.Sandel教授30年前开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被评为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的课程,他本人也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讲席教授”之一,每次均有多达上千人的选课记录,在国内实属罕见,因此他只能在哈佛古色古香的Sanders剧场开课,才能容纳选课学生以及慕名而来的旁听生。Sandel教授开篇抛出一个“两难”问题一“司机的选择”,引发学生对公正、道德以及公民权利等方面的批判性思考,如Sandel教授所说:“这堂课的难度在于,它在教你一些你已知道的事,它使我们对一些本来毫无疑问熟悉的事物,

一下子变得陌生。”问题引入,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方式,与国内高校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大相径庭,50分钟的聆听让人丝毫没有感到是在“被”学习,幽默的语言,自由的课堂,严谨的逻辑,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就是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哲学课程历来都是死板且让人摸不着头脑的,ShellyKagan教授奉上的《死亡》课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哲学课程的看法,除了Kagan教授的教学技巧外,更多的学习者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一身休闲装、运动鞋,双腿盘坐在课桌之上,开篇便希望学生称其ShelIy,而不是尊称Kagan教授,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等级芥蒂。他授课时从头到尾小动作不断,没有讲稿,完全放松毫无拘谨地侃侃而谈,Kagan教授直言,“他的观点不一定是标准答案,只是为了抛砖引玉、激发思维灵感”,从死亡的过程,探讨人的灵魂,即在死亡过程中“幸存”的某种非物质实体,逻辑严密的展开教学,有人惊叹“像是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居然有这么有趣的哲学课!”

2.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国外公开课盛行,对国内教育界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国内高校与教育部门做出反应,改善目前教学资源共享力度不足,利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2011年3月,复旦大学正式与网易合作启动“网络公开课”,向全社会公开学术资源,首批推出台湾学者的四集系列讲座《执拗的低音》,虽然不是正式课程资源的开放,但是迈出国内高校向社会打开资源宝库的第一步,成为国内首个在门户网站推出公开课的大学。2011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采取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等方式,组织39所“985”高校申报、建设首批优质国内视频公开课,并在通知附件中提供了《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历时数月的准备工作,2011年6月,教育部再次发文《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公布从985院校申报的213个选题中遴选出的103门课程,从视频公开课的目标定位、建设及运行机制、建设要求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国家首批公开课申报及建设工作刚落下帷幕,第二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即将开始,2012年2月8日,教高司发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决定在“985工程”高校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将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在“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en)及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上网。

目前,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仍在进行中,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视频专区(http://video.jingpinke.com/)同时开通,集中展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财经管理、医学、农学、工程与科学技术等六大模块的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视频。

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据人民日报载,西安交大的网络公开课开通首日点击量已达40640次,而在此前,只供教育网内用户使用的西安交大学术资源平台,5年点击量为316万人次,在网络公开课开通后,不到一个月,新增点击量已达105万人次。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建设内容的第三项明确列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每门课程投入15万至20万元,全部课程将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社会学习者免费共享。意见指出组织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旨在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将视频公开课建设列入“本科教学工程”,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对于视频公开课的高度重视。在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下,国内高校紧跟步伐,转变传统固步自封的教育理念,与全社会共享高校学术资源。高校教学资源的开放不仅促进了校际间的学术交流,而且鼓励高校更加自信地向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展示学术成果,激励学术加速创新,造就~批“名师名课”。

三视频公开课的技术标准与制作流程

1.视频公开课的技术标准

在教育部2011年5月发布的《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中,从录制要求、制作要求、技术指标、元数据填写规范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开发提出了要求:

(1)录制要求:录制场地为授课现场,光线充足,且在50平方米以上;制定录制方式、设备与制作规则,建议录制采用多机位,使用高清数字设备、专业级话筒以及非线性编辑系统;规范交付格式,以及不含字母的视频格式、音频格式、及独立的字幕文件。

(2)制作要求:片头时间不超过10秒,包含全面的信息内容;课程内容与教学相关,可采取多种新式,如系列专题讲座,总讲数大于3讲;课程形式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3)技术指标:视频信号源的同步性能稳定,不低于55dB的信噪比,色调无偏色、无色差,视频电平幅度为1vp-D等;音频信号源的多声道记录,-2db——8db声音无失真,过冲、过弱,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声画同步,伴音清晰,且解说声、现场声、背景声无明显比例失调,以及对音视频网络传输格式提出具体标准。

(4)元数据填写规范:提供表单记录详细数据,包括每门课程及课程每讲信息的完整记录。例如课程信息的元数据包括课程类别、所属学科、责任教师、制作单位及版权等信息,课程的每一讲补充元数据包括关键词、标题等信息。

《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为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总体上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较高的拍摄制作技术要求,制定统一标准,全面提出要求,大到统一交付格式,小到规范信噪比、拍摄环境面积等。

事实上,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制作单位的拍摄制作技术共同决定的,《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从拍摄制作技术方面提出要求,同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以促成教学效果的达成。例如《技术标准》里提到拍摄环境采光度问题,30分钟课程内容与10秒片头,制定科学的时间比例,避免学习者较长的等待所产生的倦怠:内容形式为教学课程或专题系列讲座,至少3讲,避免形式化讲座,浅尝辄止、泛泛而谈,在后期制作过程,明确规定要删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给予制作者适当的否决权,保证公开课的教学质量。

《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明确要求采用专业级的拍摄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以保证拍摄质量。有人质疑:仅是拍摄上课视频,与制作专题电视节目不同,高清设备大材小用,“杀鸡焉用宰牛刀”作为本次国内首推的视频公开课,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校门、迈向世界的第一步。互联网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每个角落都可以查看上线

信息,视频公开课不仅传输我国文化学术成果,也代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标清和高清虽然都可以展现教师授课过程,但在呈现效果上却有很大区别,如图1所示。高清设备拍摄画面清晰、明亮,教师形象及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加真实、具体。此外,同尺寸的画面内,高清拍摄的信息量几乎是标清的6倍,教学环境内的任何信息都会被记录在内,传达着教师或学生的信息,增加观看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保证了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质量,结合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国内高校最优质学术资源按照最严格标准的技术规范呈现给社会大众,利于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推广应用。

2.视频公开课的规划与制作

完整的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流程可分为三大步骤进行,首先高校在全校课程中筛选具有社会教育意义,适合社会公众自主学习的课程,同时考虑历年来的开课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第二步上报教育部进行审核;最后审核通过的课程,财政部拨下经费,高校投入人力物力开始拍摄制作。

各高校的制作流程依各校实际情况有所区别,下面以浙江大学为例,介绍视频公开课的基本制作流程。在具体实施之前,分组确定职责,宏观统筹制作全局,组成领导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小组、技术实施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1)领导工作小组制定相关的方案政策,选定课程、主讲教师并配备团队,确定任务目标与要求:

(2)组织协调小组调配相关资源,做好组织、协调与后勤保障;

(3)技术实施小组确定课程制作的风格、制定技术方案。制作片头与模版,并负责摄制的实施与质量。

职责确定后,具体任务落实到人:

(1)教育部高教司:出品人

(2)本科生院(教务处):制片人、监制

(3)主讲教师(团队):编剧、导演、主演、联合演出

(4)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片、导演、场景布置(美工)、摄像、导控、录音、剪辑、合成。

视频公开课的具体制作由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包括视频公开课的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及后期编辑工作,具体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六步,如图2所示。

(1)课堂拍摄:实行“三选”,选场地、选设备、选方式。在教室、大礼堂、演播室中任选拍摄场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设备和拍摄方式,例如在演播室开课,灯光布置要确保视频图像的亮色度均匀。选用BetacamSX高清设备拍摄,以确保画面更清晰更有质感。

(2)内容整理(文稿):在拍摄之前,拍摄制作人员与组织协调小组接洽,拿到授课教师的文稿,做好内容的把关、文字整理与校对工作,便于后期编辑制作。

(3)素材剪辑(毛片):拍摄完成的录像没有经过后期编辑俗称毛片,需要在后期进行降噪等操作,优化画面、声音质量。《技术标准》中要求采用非线性编辑软件,Eduis、Avid Media Composer、Sony Vegas三类软件各有优势,例如Eduis在处理视频方面功能比较强,但一般需要板卡支持,Sony Vegas,效率比较高,便于音频处理。

(4)叠字精编(成片):加入字幕,片头片尾,美化成片效果。如片头使用AfterEffectCS5制作,增强艺术感与美感,设计与公开课一致风格,使得成片更加精致、具有专业性。

(5)合成输出(定稿):音视频合成,最后校对定稿,输出《技术标准》统一要求的MP4格式。

(6)压制刻盘(成品):刻录成光盘,送交相关部门审核。

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合理分配人手,各司其职,各环节及时沟通接洽,有利于提升效率,进一步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

四案例:浙江大学的首批视频公开课

浙江大学是我国39所985高校之一,在本次教育部关于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中,成功申报了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它们分别为:公管学院余潇枫主讲的《非传统安全管理》,人文学院董平主讲的《王阳明心学》,农学院王岳飞、龚淑英等主讲的《茶文化与茶健康》,医学院郑树森主讲的《器官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工食品学院李铎、冯凤琴等主讲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公管学院郁建兴主讲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材料系叶志镇、赵新兵等主讲的《新材料与社会进步》,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孟絮予主讲的《西方学界的中国艺术史》。在教育部《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中,8门课程全部入选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总入选门数为103门。

随着开放教育运动在全球高校的推广,浙江大学不仅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还向全社会推出了开放课程平台,该平台的首页如图6所示。

该平台目前首批推出的三门在线共享的开放课程包括《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孔子与论语》和《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提供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以及参考资料(如图7所示),平台管理形式参考MIT开放课程平台,无需注册登录,无需安装特殊插件,即可在线观看、查阅,部分资料提供下载功能。

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中首推的三门课程包含有一门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这是浙江大学中通识课中的社会科学核心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块,该课程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建设的进程,普及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意识,对当前政策形势的加深了解,是一门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课程。郁建兴教授讲课思维严谨,学识渊博,以中国社会现状为引例,引入问题,结合社会政策制度进行诠释,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化认识,不仅为在校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而且对社会学习者来说,学习理解中国社会现状将会促进其人生发展,利用社会有利政策、资源,发挥自我最大价值。此外,视频公开课面向全世界开放,对国外学习者了解中国社会提供更权威的学术平台,向全球的学习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社会建设的文明之窗。

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下一步将开放更多的校内优质资源与全社会共享。

五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教育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地响应,全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将加快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进程。高校视频公开课不仅面向全国所有高校的学生、社会大众,也会如MIT公开课一样走入国际视野,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未来的国内视频公开课将会呈现百家争鸣之态,质量决定权在社会公众手中,督促激励高校奉献最优质的学术资源。我们认为,为了建设优质的、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选择

视频公开课面向全社会公众,甚至未来的世界公民,需要开放普适性课程,传播传统精神文化成果,专业性太强或需要较高基础水平的课程不利于课程的普及,不适合作为视频公开课的课程选题。例如《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精华,视频公开课将其推出校门,面向全社会普及,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2.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视频公开课的“主角”,主持控制“全场”,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对教学的设计决定了视频公开谋的欢迎程度。借鉴国外热门视频公开课,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既要系统地、逻辑严密地组织教学内容,又要借助案例,启发学习者思考,理论联系生活,从实际中激发学生发散思考,调动课堂气氛,同时,教师放松自在的态度行为也会感染学生及观看者,拉近师生关系,更加积极地探讨、主动学习。

3.制作环境

视频公开课以授课现场为录制环境,强调真实性的同时,也注重美观。依据拍摄场地选择设备和拍摄方式,现场灯光的布置、背景的色彩基调都会影响拍摄的效果。课堂、大礼堂、演播室,不同的录制环境有不同的拍摄注意事项,例如课堂拍摄中多机位拍摄以满足教师与教案投影的拍摄需要,大礼堂中无关噪声的处理,演播室里光线的投射。

4.教学应用

视频公开课只是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一种形式,它并不能代替高校课程的系统学习,而仅仅是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类辅助。国内高校在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时,需要明确视频公开课的面向对象、教育目的,从而制定课程内容以满足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需求。视频公开课面向社会大众,作为知识普及与资源共享的形式,既要满足校际问学习,也要满足社会学习者的需求。以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为例,将视频公开课与开放课程、网络课程、甚至是未来的移动课程有机结合,满足多重需求,不失为一个良举。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焦建利,贾义敏,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16-21

[3]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

[4][7]教育部,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EB\0L]

[5]MIT开放课件项目[OL],

[6]复旦大学携手网易首开网络公开课共享优质人文学术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4):74

编辑:李原

猜你喜欢
开发策略
山区小学武术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策略的研究
高中政治微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
纳溪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分析
新时期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生态体育视角下贵州体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扎龙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及途径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