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仕兰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一方面要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要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本节中“人口最多的大洲”,着重讲述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差异;“多样的地域文化”等则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通过大量的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此教给学生人文环境研究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众多的人口和多样的地域文化”已有一些认识,能引起部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但要学生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获取地理信息,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发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来讲具有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阅读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世界上有哪些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了解亚洲各国家间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理解亚洲各国经济差异的原因;知道三类产业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比较、问题探究、资料展示等活动,使学生学会分析地理图表和数据;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其它大洲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展示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各国家风俗习惯;认识亚洲各国经济差异,激发学生建设国家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亚洲人口增长的特点,亚洲各国经济的差异;认识多样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各国经济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引入:回顾亚洲地形及气候特点,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亚洲哪些地方最适合人居住?居住在这里的亚洲人又有什么特色?
1.人口最多的大洲
读图活动:①读图6.13,比较亚洲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重,得出什么结论(亚洲人口多)?②读图6.15,按人口数给各大洲排队,亚洲排在哪里?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③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给各大洲排队,会发现什么?④计算:根据2000—2005年世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这说明了什么?
意图:利用课本的图像资料和数据,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认识,从中感悟亚洲人口众多,同时阅读这类图表也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
小结:刚才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在世界人口中占的比例,亚洲人口总数与其它大洲人口总数比较,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亚洲人口净增长数在世界净增长数中的比重)?还可以有其它方法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吗(亚洲的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怎样计算的?
过渡:亚洲这么多人口是不是均匀地分布在亚洲各国?展示亚洲人口密度图,读图可知,亚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里(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即南亚、东南亚和东亚)?读图6.14 ,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哪些?亚洲有哪几个?它们都位于亚洲的什么地方?
过渡:亚洲人口众多,增长速度快,为亚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还带来什么?学生自由述说后可补充展示材料:拥挤的马路、简陋的住房、争水的场面、庄稼枯萎等。
意图:借助形象的材料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小结: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进而转化为对环境造成压力,甚至破坏环境,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才能顺利发展。
理解运用:阅读课本第11页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把A~F各项内容,按因果关系填入第12页的框图中。
问题探究:①如何改变人口的这种现状使其进入良性循环(控制人口数量,依靠科学技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②亚洲为什么人口众多,分布又不均匀(从地形、气候、历史及经济方面探究)?
过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现在的亚洲各国经济现状如何?
2.经济发展的差异
展示材料:展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服饰等图片,比较之后说出两组图片的差异在哪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读图活动:读图6.18,将图中亚洲国家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由大到小排序;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 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计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是中国的多少倍?
小结: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少数国家为发达国家,如日本;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尼泊尔等;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中国在亚洲的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地位。
问题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展示材料:①比较南亚的印度独立前后工业、经济状况,说明经济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历史)?②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气候干旱,工农业不发达,但有大量的石油出口,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这又是什么因素影响经济(自然)?③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是什么因素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
归纳: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自然、历史及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各国发展经济的道路也应不同,你觉得中国富民强国的道路可以有哪些(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等,要根据自己的国情,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
意图:比较各国的经济水平差异,明确中国在亚洲经济中的位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富民强国的对策,建设国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过渡: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差异还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差异。
讨论:引导学生阅读第16页材料“三类产业的划分”,以日本为例教学生如何判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类产业构成图,完成16页活动2。讨论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
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现在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我国要努力发展经济,就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推进第二产业和重视第一产业。
3.多样的地域文化
课前布置搜集亚洲各国的关于服饰、舞蹈、建筑、音乐、体育、宗教、饮食、民俗等方面的材料。
展示材料:将学生按座位分成三组,分别展示上节课布置搜集的亚洲文化的材料,比一比哪个组搜集的最多,对搜集资料完成较好的小组给予鼓励,并推选资料既符合主题、数量又较多的同学介绍搜集的方法及途径。
意图: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训练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将搜集的亚洲文化的材料先按亚洲的六个区域进行划分,再按建筑、服饰、舞蹈、音乐、礼仪风俗、体育、饮食、宗教等分类。
小结:以上展示的亚洲的建筑、服饰、舞蹈、音乐、礼仪风俗、体育、饮食、宗教等,都属于亚洲的文化,可见在亚洲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如华夏文化、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文化、阿拉伯文化等。
问题探究:多样的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自然条件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读课本“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提问:{1}亚洲有哪三个文明发祥地?{2}读图分析这三个地区在自然条件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位于北半球温带的南部,气温不太高也不太低;从降水看,既没有过度干旱的沙漠,也没有过度湿润的雨林;从地形看,都位于大河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3}由此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地形、河流、气候都是影响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它们都属于自然条件)?
引导学生读图6.17,先在亚洲区域图上找出每个图片在亚洲的区域位置,再叙述看见了什么?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追问分布原因。进行该活动时可将全班分成六组,每组讨论一幅图,选一代表讲述讨论结果,全班共同完成第14页活动1。
其它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展示图片:中国的唐装、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阿拉伯人的白袍。
提问:它们中有没有相似的?为什么(唐装与和服相似。当时的唐朝很强大,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专门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两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小结:可见地域文化的形成还与历史及经济发展有关系。
过渡: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它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与地域经济、历史发展有关,那么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又是如何共存的?展示日本东大寺与我国大明寺的图片,老挝的凯旋门和故宫的图片,它们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这又说明了什么(日本的东大寺和我国的大明寺是一样的,它们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老挝的凯旋门和故宫则既有亚洲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欧洲建筑的元素。说明了不同地域文化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相互融合)?
讨论:不同的地域文化有无高低优劣之分(没有。每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有其特点和存在的价值)?目前世界上有无歧视其它民族文化的现象?歧视其它民族文化的结果是什么(影响国家之间的交往,甚至引发恐怖事件或战争)?该怎样对待其它地域文化(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它的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要求)?
思考:①人们在出国之前,都要了解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假如一周后你要去泰国,那么在一周的时间内,该做些什么准备。②就亚洲的文化中课堂没提到的方面,如体育,饮食,绘画、音乐、舞蹈、宗教、礼仪风俗等,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接力赛式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