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凤云 王 冬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及提升他们的素质,我们通过课堂实践的形式,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与计算机教学进行整合。本文探讨学习迁移理论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指导意义,总结了促进计算机教学中产生学习正迁移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正迁移;负迁移;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84 — 02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把“掌握某些经验和学习的结果会对以后进行的其它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称为“学习的迁移”,简称迁移,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通常,学生的学习是有计划和有系统的过程,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原有的学习可能促进也可能干扰后继的学习,同时新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又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策略、品德和态度产生影响。从迁移所能产生的影响效果来看,迁移可以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例如:掌握了Excel的If函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的选择分支结构。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例如:VB中允许 “变量隐式声明”,即变量不经过声明就可以使用,则可能干扰了学生对C语言变量声明的学习。许多教育工作者所说的“为迁移而教”实际上就是指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将计算机教学与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整合有着以下意义:(1)有利于教师把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2)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有利于学习者将习得经验加以概括化和系统化,并应用于不同的实际情境,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1-3〕
二、迁移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家历来都非常重视学习迁移现象,他们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对迁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迁移的本质、基本过程以及影响迁移的条件等诸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解释,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迁移理论,如:形式训练说、相同元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说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深入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迁移现象进行研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对认知结构及其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变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变量1即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观念,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程度越高、包容程度越广,就越容易同化新知识,亦即越有利于迁移。变量2即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如果原有知识按一定的结构、分层次地严密组织好,则在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不仅能迅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巩固点,而且也易于辨别新旧知识的异同。变量3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利于促进新的学习,如果原有的知识本身不巩固,则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反而可能产生负迁移。〔1-2〕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每一个过程,都应考虑认知结构的构成状况及认知结构变量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学习迁移的各种因素。首先,影响学习迁移的学习者内部因素有:(1)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旧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2)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而这些知识基础又提供了与新知识相联系的可能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就特别强调对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他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概括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其次,影响学习迁移的外部因素有:(1)要学习的材料本身应具有逻辑意义,它应在人类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当学习材料组织得有意义,认知结构也具备适当的观念,学习材料就对学习者构成了潜在的意义,当学习者具有相应的学习心向时,这种潜在的意义就变成了现实,最终实现了知识的学习;(2)有關学习迁移的许多研究都表明,两种学习材料在客观上的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通过共同因素促进迁移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教学方法、形式应随教学内容、环境的不同而不断改进。〔4-5〕
三、学习迁移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
确立明确、具体和系统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可以使学生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即有一个先行组织者。由于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连续、分步构建的过程,因此,某一单元或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从教学系统的这个整体出发,为所要构建的学生心理结构这个整体服务。例如,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C语言教学,应该以实际应用作为最终目标,使学生在学习C语言之后,能够编写适用于本专业的应用软件。而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可以侧重于讲解C语言的编程技术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编写系统软件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基础。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让学生领会基本原理和方法,实现学习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1〕,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是基础的,新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研究适应性就会越宽广,产生学习迁移的范围也更广泛。例如,在学习《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时,C语言掌握的越好的学习者就越容易产生迁移,将C语言中的知识应用到数据结构的描述上来。因此,《数据结构》任课教师授课时,也要适当复习一些C语言知识,这样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2.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在确立了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就要科学选取教学材料以实现教学目标。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懂得学科的基本原理就可以使学科内容更易于接受,也就可以得到更广泛的迁移。根据以上要求,我们选择教材时应该注意:1、应该把计算机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在此我们所说的科学成果,不仅仅是指学科的基本原理,它还应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2、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还要注意使用科学的最新成就来代替过时的材料,使之符合科学发展水平。3、精选教材要突出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以及学习材料的应用价值,使之符合不同学生的实际要求。〔6〕
在选择好教学内容后,我们还要合理组织这些教学材料,其基本标准是:1、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应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关系,能体现出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内在关系;2、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应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既要防止严重脱节,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材顺序一般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教师如果按照常规的讲授方法,以教材顺序讲授,在讲“计算机基础知识”及“Windows操作系统”时,学习者往往还没有对操作系统及其支持的应用软件有实际的认识。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还不具备同化这些新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条件,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甚至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先讲汉字输入法及Word文字处理,让学生在接触实际操作的基础上产生学习需求,提高学习兴趣。这样一来,老师讲授轻松自如,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
3.抓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区分其共性和个性
在教学程序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干。在此基础上,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的教学。同时要注意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另一方面,在讲解原理时,我们要枚举各种变式,使学生在正确掌握其内涵的基础上能将之用到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例如,计算机语言的算法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其语法和实现的手段,如果学生已经学习过某一门计算机语言,就很容易在学习另一门语言中产生学习迁移。又如,VB中各个控件具有很多相同的属性,同时也有个别自身独有的属性,如窗体控件和标签控件都具有caption、name、font等属性,而文本框控件同样有name、font等属性,却少了caption属性,多出text属性。通过比较共性和个性,可以避免新旧学习之间的干扰,有利于促进学习新知识时产生正迁移。
4.启发学生概括总结所学内容
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几门课程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便对后继学习产生比较广泛的一般性选择。根据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越有利于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因此,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具有概括性的例子,枚举各种变式,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使他们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新情境时,能准确运用原理、原则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增加感性认识,才能真正领会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和基本的思维方法,从而避免负迁移的产生,实现将所学的原理、原则正迁移到计算机新知识的学习中去。〔7〕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整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习的正迁移,避免或减少负迁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并将课程整合的理论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脑海之中。初步的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整合其它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獻〕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1-120.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7-110.
〔3〕王金钊.浅析迁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03) :77.
〔4〕张志洁.计算机教学与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探讨〔J〕.现代远程教育,2006,(06) :51-53.
〔5〕荆卫东,陈桂芳.奥苏贝尔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13-15.
〔6〕李海兵.学习迁移理论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04) :97-98.
〔7〕曹敏志,吕会军.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2004, (03) :64-66.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