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重点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2012-04-29 02:57:58赵燕湘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校级精品课程重点

赵燕湘

由于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量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对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及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要想在教学条件和办学资源都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建设效益及成果,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必须在教学建设及管理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同时还要在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建设和改革。

重点课程的建设过程

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研究及论证的基础上,把量大面广的重要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主干课列为学校和学院(部)的重点课程,并在1988年、1997年和2005年制(修)订的《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办法》中作出了明确规定。从2003年起,学校陆续投入近500万元课程建设费,主要支持重点课程建设。为了严格控制建设质量,讲求建设效率,学校制(修)订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制度,制定了学校的课程建设方针以及各级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包括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标准)。为了提高建设效率,通过项目立项的方式,把符合精品课程立项标准的重点课程,通过评审、立项及项目实施的运作模式,在1年~2年内将它们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再选拔特色鲜明的校级精品课程申报北京市精品课程。此外,将课程建设的各级成果与教师的考核、聘任、晋级等进行挂钩,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质量保障与激励机制。

重点课程的建设成果

1.创建了“重点课—优秀课—精品课”的金字塔型课程建设架构

建立了符合学校定位及行业特点,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以重点课程为主导的特色与精品课程建设架构,即将全部重点课程建成校级优秀课程,进而再建设和提升为精品课程。

2.对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改革

坚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与工程实际应用并重的原则,建立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城市建设专业人才的教学理念及其质量观;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调工程实践,结合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的修改(订),引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突出行业特色,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对本科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全面修订,对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等进行了规范。

3.课程整合及系列化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加强课程的系列化建设、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等,如土建类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通过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3门课程进行贯通、融合和渗透,建立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打破了相互独立、彼此重叠的现象。该项课题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教学改革项目试点,并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4.精选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突出行业和学校特色的教材建设

重点课程建设迫切需要优质和特色教材,重点课程中的基础课程优先选用了国家级经典优秀教材。同时,为了适应扩招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除在教学方法上改进外,学校还组织编写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各种辅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为加强实践教学,还积极配套编写了各类实践环节教材、多媒体电子课件等。

5.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重点课程中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弥补了课堂教学因学时压缩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学校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络学堂和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平台,在重点课程建设中大力开展了课程网站建设和网络学堂的教学活动。通过在网络学堂中师生的教学互动,大大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网站和网络学堂中,除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学习要求、教学课件、教学资源、仿真实验等丰富的内容外,学生还可以在教师发起的教学讨论、在线测试和教学博客中,跟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可以提交教师在网上发布的作业或测试题等,还可以按主题分小组交流讨论、进行研究型的学习,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应用效果很好。

6.用“理论、实践、应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通过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增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及内容,采用了“基础、综合及实训”的阶梯式实践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综合技能方面则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理论,完成一定难度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内容,突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在工程应用训练方面,在建设各类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让学生接受实际操作的工程应用训练。通过有力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学生的工程意识、操作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在考核方式上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逐步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7.建立了课程考试分析与评价系统

建立“课程考试分析与评价系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学校从2006年以部分课程作为试点,直到现在全面使用,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此系统的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清楚地了解班级(年级)课程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优良率、最高分、最低分、偏态系数等各项评价指标值,了解考试分数分布及评价出班级(年级)课程考试的质量;二是可以清楚地了解整个试卷、各道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考试信度和效度等各项评价指标值,从而评价出试题、试卷和考试本身的质量;三是此系统已经在学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中得到应用,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便于操作及管理,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8.重点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果

目前,学校的校级重点课程已全部建成为优秀课程,其中23%的课程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3%的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院(部)级30门重点课程中也有10%的课程建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43%的课程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同时在重点课程建设方面还取得了一批教学成果,其收效显著、学生受益广泛。

改革的创新点及特色

1.形成了“重点课—优秀课—精品课建设的金字塔型”课程建设架构

通过精选重点课程,以优秀课程建设为主体、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创建金字塔型的优质课程体系,长期坚持并侧重抓重点课程建设,以有限的财力及资源,加快课程建设速度,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进程。

2.形成了“课程内容整合与内容更新为主体,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队伍与条件建设为两翼”的课程改革模式

加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建立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打破了相互独立、彼此重叠的现象。

3.建立考试分析系统、严把教学质量关

建立了“课程考试分析与评价系统”并实现了网络化。该系统与现行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教学质量改进以及质量监控,是学校的独创,现已在重点课程中普遍使用,对保证课程考试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4.形成了“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师生均受益,质量有保证”的课程质量监控机制

学校通过制定的课程建设总体方针,形成了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该项目的有效实施,使得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快和较大的发展,师资队伍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应用及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校级精品课程重点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今日重庆(2017年2期)2017-03-04 01:59:12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3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24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2014 年西安航空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一览表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