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静雅
摘 要 中学历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课程涉及众多爱国主义题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宜尽可能用史实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识要善于运用本土化教学,教学材料要做到具有时代性,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此外,开设历史活动课对提高爱国意识也很有帮助。
关键词 中学 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Using Methods, Foster Patriotism Sense in History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TAN Jingya
(Guangxi Hechi Huanjiang Senior High School, Hechi, Guangxi 547100)
Abstract Secondary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atriotic education, secondary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involves many patriotic theme, so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should be possible to develop students with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sense of patriotism. Sense of patriotism, students should be adept at localiz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to do with the times, to students of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activity class is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 patriotic awareness.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patriotism
1 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一般来说有三层含义,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爱国主义放在中国来说,其核心就是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2 历史教育中爱国主义思想宣扬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尊心,唤起学生爱国热情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中学历史教育是宣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渠道。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代历史上的有不畏强暴的晏婴,英勇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辛弃疾,保卫北京的于谦,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横戈戍边抗清的袁崇焕,少年英雄夏完淳,“也留正气在乾坤”的张煌言,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等,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近现代的历史上,特别是在当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出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从孙中山、黄兴、邹容、秋瑾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到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董必武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这些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战斗锋芒和精神力量都是宣扬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经典素材。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应试教育。 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只是一门副科,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也是理论探讨的多,教学手段千篇一律,没有让那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件在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更不能产生爱国热情。高中阶段,在高考与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教学内容多, 时间紧,历史课就不得不围绕会考来完成了。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概念就是枯燥的年份与相对应的历史事件,以及背得滚瓜烂熟的历史意义,缺乏自己对史实的思考。因而笔者认为,在这种客观背景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通,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爱国教育内容,并做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任务。
3 在历史教育时宣扬爱国主义的方法
3.1 善用本土化教学
本土化教学是以发生在本乡本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具体历史为内容的教学。
我们现在所用的中国历史教材,反映的是全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可能包容各地区的具体历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课本内容为主线,适当地开展乡土史的教学,即以发生在本乡本土的、具有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史实进行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历史教育中要善于引用本土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
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例,我国是一个有着 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不论大小,在历史上都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如果按照书本上进行说教,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如果运用本土化的教学则可以更生动,因为本地区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往更小的区域看,笔者所在的县依旧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学生当中更不缺少苗、瑶等民族。在这一块的教学中,则可以从介绍本民族的历史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民族融合的历史、国家统一的经过,其中还可以穿插对民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将学生头脑中原先存在的各知识点得到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知识面,也让其体会自身其实就是祖国大家族中的一员而非一个旁观者。
3.2 教学材料要具有时代性,能将历史与时代结合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就是通过古今的对比、抽象文字的形象化,使学生铭记过去,珍视现实,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历史事件,承前启后,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教学中我们会提到古代、近现代的众多英雄,但这些英雄事迹发生的背景与学生当今的生活环境相隔很久。不要说汉武帝出征匈奴的恢宏霸气,就连半个多世纪前红军过雪山、草地,吃树皮的艰苦征途,让如今用着苹果手机、吃着麦当劳的学生去体会当时的场景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始时期的各种文明、朝代更迭、抗日战争,对学生来说更多还是课本上抽象的文字资料,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历史与时代的结合。
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教学资源无疑还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以日常行为为例,关注日常生活和普通民众的日常行为,进而带领学生在小群体层面上探寻历史动因,就可以展示更为丰富而全面的历史。比如在教授中国汉朝的统一过程时,可以从我们常用的“汉”字、“汉”服、“汉”族着手,提出为什么汉朝一个朝代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等疑问,带领学生一起探索这些名称的起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逐步的深入,寻找汉朝统一文化、统一主权的原因和过程,这样既能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又能提高民族自豪感。
历史实物的展示、相关历史视频的播放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物、视频跟传统的说课讲学不同,它更具体、形象,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讲述辛亥革命时,可以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记录片。播放前给学生介绍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人物、大致经过,再提出几个问题,接着通过画面的解说和场景的回放,让学生边观看影片边进行思考,最后进行相互间的讨论和总结,这样在无形当中便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生活化的内容更符合学生对人类逝去生活的感受和认知,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和生疏感,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接受程度,还能使他们触摸到历史上普通民众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他们鲜活的、生动的社会行为。
3.3 辩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学中会呈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事件在最后都有一个总结和评价,我认为教师应该尝试脱离这些已经给出的评价,采用正、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地寻求答案,得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评价,在自己的思考中加深对祖国的认识。
太平天国运动时,我们都知道这是在满清统治后期的一次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但是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若讲述这一部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事情经过,但不去看最后的评论,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对该事件的理解各抒己见,并说出得出该评价的依据。引导学生去探索太平天国运动中哪些措施是正确的,正确的地方在哪;哪些活动又是不和时宜,为何不合时宜,能得到什么经验教训等等。
辩证性的教学要善于利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以正面教育为主,以反面教育为辅。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爱国光荣,不爱国、丧权辱国可耻的荣辱观。正面事例可以选取那些贴近生活的军民英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通过这些积极的人物事件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反面事例,可以选取战争年代的卖国贼、叛徒,和当今的贪污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引以为戒,端正自己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4 开设历史活动课程,亲身感受历史,自发树立爱国意识
历史教学可以以课堂上课为主,课程活动为辅。历史活动课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实践性强的特征,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教具等虚拟情境的欠缺,发挥了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学生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课本用一纸黑字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记录了下来,书本方便学生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全面理解,但却不利于他们主动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利用历史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总结反思的整个活动过程,促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自主的发展。
历史活动课可以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国庆”长假开展。如学期开始组织学生搜集家乡历史的资料,假期时则结合自己的调查,集体参观相关历史文物及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名胜古迹或是史博物馆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意识,也避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或者开展专题讨论。针对某个典型的历史问题展开专题式、开放式的讨论或辩论,如古代外交政策与国家实力的关系、辛亥革命应该采取改革还是革命、家乡发展的特点等。这类讨论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 裘萍.开发乡土教学资源追寻历史教学的“动”与“活”[J].科教文汇,2011(5).
[2] 杨艳红.初中历史乡土史材料的挖掘和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黄华雄,曾超洪.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