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儿童的心灵世界

2012-04-29 00:44沈丽新
中小学德育 2012年2期

沈丽新

曾经接受过《中国教师报》的“在线访谈”:教师对学生的爱,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你能列出你认为的最重要的关键词吗?

当时我列了八个关键词:温情、善意、敏感、理解、尊重、呵护、随顺、体谅。这些关键词,是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秉持的信念,是自己面对学生时秉持的姿态,也是我在《中国教师报》个人全年专栏“石梅笔话”中的主要话题。

向来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其实就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应该具备的专业姿态。或许,我的这些关键词,可以浓缩成一句话:秉持专业的姿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温情、善意——给予儿童足够的温情与善意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缺少了内心的善意,是一种没有多大意义的生活。”确实,一个人如果心存善意,他就会发散出对人世更多的善意。身为教师,就该给予儿童足够的温情与善意。

教师在没有足够的能力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是在耍赖还是撒娇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面对孩子们自己难以真切描述与表达的内心世界,必须要小心翼翼。而在面对犯错的孩子时,如果教师能持以温情的教导与善意的批评,如果教师足够心平气和,那么无论是班级里的学习气氛还是同伴关系都一定会更和谐。那些学业优秀的孩子也不敢再随意对成绩差的学生大呼小叫,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可以更多一点地享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

我愿意多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多体察他们的处境,多同情他们的感受,努力维持他们对自己所授学科的兴趣,也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传达更多的温情,陪伴他们成长。在适当的时候赋予“学困生”“问题学生”一定的任务、责任,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不管怎么样,对这些孩子仍然要心存幻想——幻想他们总有一天会突然觉醒,懂得追求上进。

美国年度教师莱福·艾斯奎斯说过:“事实上,在大多数学校,决定教师成败的不是孩子是否喜欢你,也不是你教得好不好,而是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也就是说,学校对于改变学生的命运几乎无能为力。”可是,只要我们还是教师,就必须尽最大可能去尝试、去改变、去坚持、去心存幻想、去付出善意与温情——尽管会经历很多失败。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走过来,而不是带着“好学生的标准”让他匆忙赶路。

敏感、理解——以慈悲、敏感之心,理解儿童的世界

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直喜欢这个词:慈悲。用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觉得贴切极了。慈悲,比所谓的爱、责任、对教育事业的忠诚……都更好。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真的应该对孩子们慈悲一点,敏感一点。教师应该敏感地面对每一个敏感与不敏感的孩子,即使只是一抹受伤的眼神、一个微不足道的表情,都该留意。留意孩子们的眼神、表情甚至体态,如果他们有烦恼、生气与痛苦,主动去询问、去关心、去帮助;及时感受他们的欢乐、兴奋与激动,记着去分享、去祝福、去喝彩。

面对学生的错误、过错、疏忽,我愿意站在儿童这一边,真心体谅他们,耐心教导他们,而不是漫不经心地走到孩子们对面,去批评、去指责。

其实我很多时候真固执,甚至从不肯对学生说“爱”——爱这个字,觉得应该更慎重些,不可以轻易说出口。但是我却真愿意以慈悲、敏感的心,去真正理解孩子们的世界。

尊重、呵护——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细心呵护他们的成长

我坚持不因为一个孩子的分数而去批评他,允许他学不好这门课,允许他没有学习这门学科的天赋。不爱学习不是罪过,学不好也不是十恶不赦。我会努力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但不“以成绩论英雄”。一个“学困生”会因为没写作业、上课纪律不好而被我批评,但绝对不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被我批评。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会简单、直接地传达明确的观点,而不是就事论事地批评。批评,一些叛逆的孩子会本能地拒绝接受;而温和地传达观点,或许更能够潜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更多的时候,我会积极拥护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性,培植和保护孩子们的独特性、个体性和不规则性,努力不伤害儿童,让学生因为教师的呵护而安心、自在。

儿童的相貌、身体状态、家庭背景等很多是无法改变的,有些缺陷是一生无法克服的。教师要保持对于儿童这些决定性东西的尊重,保持对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的敬畏。

随顺、体谅——在适当范围内对儿童保持随顺与体谅

“随顺”不同于“放任”,它只是正视每个孩子的发展差异。教师不能要求所有的生命都如出一辙,本该允许一些孩子就是懒惰,就是不勤奋,就是需要你多提醒。教师不要试图彻底改变一个习惯不好的孩子,过于直接的目的会导致教师强烈的挫折感。与其接受最后的失败,不如一开始就不抱太大的希望。

我从不指望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问题孩子”,也不想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任由他自生自灭。只把自己定位于“慢慢陪他成长陪他学习”的那个人,在我的视线里,这样的孩子能够略微有所进益,就好。允许孩子犯错,在适当范围内对孩子们保持随顺与体谅。

不奢望所有的孩子能够以一般面目统一前行。面对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差的孩子,应该保持更多的随顺与体谅。这样的孩子,本质上大多数也是愿意上进的孩子,只是他们缺乏良好的自制力。教师应该持着体谅之心面对他、帮助他,而不要把对他的要求放到最低。

在问题孩子诸多的行为问题后面,同样有独特、美好的品行,教师不能放任这些独特品质因为他的行为问题而被遮掩。应该看到他的问题,也看到他的独特,在一开始,就因为他自己的模样去喜爱他,然后,慢慢陪伴他、引导他——而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已经不持希望。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很多教师挂在嘴边的词。爱的愿望并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很多时候,教师不一定要说爱。那种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的爱,对学生何尝不是一种施舍、一种伤害?

我更认可教师面对儿童时必须秉持专业的姿态。这样的姿态,可以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诠释得更具体。如果真能秉持这样专业的姿态面对儿童,我们的师爱一定不会流于形式,一定不会走向误区。

期待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正确的姿态面对学生,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江苏苏州215020)

责任编辑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