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案例】
周五下午一上班,午托老师就气冲冲地找到我:“张老师,你们班有三个学生中午在宿舍咬被子,把被芯里的棉花弄得满天飞。”她的身后,跟着三个耷拉着脑袋的男孩子。其中一个早上因为作业“偷工减料”刚被批评过,另一个因前两天在宿舍说笑影响他人休息而被我“谈过话”。我强压着心头的怒火,微笑着转身向正在气头上的午托老师赔礼道歉。送走午托老师,我一转身就看到几个孩子惊慌的眼神。是啊!犯错的他们,害怕的是不知将要面对怎样的“狂风暴雨”。
上课铃声响了,我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回去上课,然后迅速调整了情绪,走进教室开始讲课。一节课相安无事。然而,就在我刚要走出教室的那一刹那,无意中向那三个孩子的方向望了一眼,却看到他们正在那“眉飞色舞”。天啊!才40分钟时间,他们难道就忘了刚才的事?
课后,我去宿舍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杰作”,难怪午托老师那么生气。如何处理这件事呢?惩罚是必须的,可怎样惩罚呢?思索半天,我终于有了对策。
自习课的时候,我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宣布了惩罚措施:第一,书面汇报当时的情况;第二,向午托老师和总务处道歉,因为这已经是损害公共财产的行为了;第三,用行动弥补。对于前两点,他们连连点头,可是对于第三点,他们听后面面相觑。于是,我解释道:“这个用行动弥补不是赔钱,而是亲自缝补!”对于这些调皮捣蛋的愣小子来说,缝补可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可是,碍于班主任的“权威”,他们只能接受。我心中窃喜,连忙将一块准备好的旧毛巾剪成三块,并且根据他们啃咬的形状,分别在每块毛巾上剪出相似的碎块,交给他们,让他们回家后必须亲自将碎块补回到毛巾上,而且必须有家长的证明签条。三个孩子走后,我拨通了他们家长的电话,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
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他们的“作业”时差点笑出声来:看,巴掌大的毛巾上歪七扭八地嵌着一些或黑或白的线,好似粗糙的脸上一块突兀的刀疤。一位家长在签条上这样写道:“帅帅非常认真,这是他第一次做针线活,我只教他缝了第一针,后面的都是他自己缝的。”我板着脸评价:“第一次做,态度端正,做工尚可。过关!但是,你们咬坏的被子要自己补好,时间定在今天中午。如果在缝补过程中有困难,老师可以帮忙。”中午,小家伙们拿着自带的针线去了宿舍……
他们一个坐着、一个半跪着、一个干脆趴在床上穿针引线。其中两个三下五除二,一针就过去了,剩下一个一手拿针、一手拿线,屏气凝神,几经波折仍未果,脸憋得通红……谁也没有吭气、谁也没有求援,半个小时后,终于全部完成了任务。本来一道小小的口子,让一个大人来完成,五分钟就能搞定,他们却折腾了半个小时。我想:这份折腾是值得的。在第二天收上来的日记中,他们中的一个写道:“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不能损坏公共财物,损坏了要自己去承担责任。”另一个写道:“其实我不怪张老师,这次惩罚让我学会了做家务,以后扣子掉了,我就会自己缝了。”
【反思】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难免在繁琐的工作之余“怒火中烧”,从而对学生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其实,这样的方法往往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试想,如果在事发时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或因为怕在别的老师面前丢面子而迁怒于学生,对其一顿“狂风暴雨”,我的情绪是得到了宣泄,孩子也可能在老师的强势之下暂时收敛自己的行为,可是,这样肯定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说不定还会让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就是他们三个在这件事之前刚被我批评教育过,而时隔不久再次犯错误的原因。人无完人,孩子难免犯错,如果孩子只是因简单的外力强制干预而压抑自己的某种不当行为,而不能从错误中反省,他就不能真正成长,也很难保证以后不会出现类似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教育不可体罚,但不能缺少惩罚。惩罚是一种常态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与体罚不同的是,惩罚不是老师的变相整人,不是老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而采取的手段,更不是为了让学生出洋相,而是一位人师出于公心,在毫无私欲的状态下的一种教育智慧。好的惩罚不是“刀枪箭雨”,而是“和风细雨”,它纠正着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从行动中反省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真正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我相信,孩子们从此次事件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会“缝补被子”……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金泰丝路花城学校
陕西咸阳712000)
责任编辑黄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