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自由之诗

2012-04-29 00:44朱玉宁董维拿
上海戏剧 2012年2期
关键词:阿伯全剧泰戈尔

朱玉宁 董维拿

2011年11月下旬,正值泰戈尔诞辰150周年之际,他的重要剧作《牺牲》呈现在了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这是其1890年问世以来首次与中国观众相遇,中国观众可以通过这部“自由之诗”,不仅了解到泰戈尔诗剧中的伟大哲思,而且可以感受印度文化的魅力和宗教信仰的巨大影响,并藉此展开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牺牲》是泰戈尔根据自己的小说《贤哲王》改编而成的戏剧,被誉为泰戈尔非象征主义戏剧的最高峰。泰戈尔戏剧的英译者和研究者汤普森(E.J.Thompson)认为,《牺牲》是孟加拉文学中最伟大的戏剧作品。该剧的全本演出可达四个小时以上,场次变化多,载歌载舞;而中国观众看到的舞台演出,只有两个多小时,叙事清晰、节奏紧凑、冲突激烈、形象鲜明,从中可见导演对于剧本的删节与重构取得了突出的戏剧效果。《牺牲》开场就有出现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有人抢了女乞丐阿伯尔娜的羊作为祭品,这只阿伯尔娜的心爱之物被残忍杀害了。阿伯尔娜去寺院评理,强调自己是山羊的真正母亲,而不是那个所谓的“圣母”。这个场面被国王歌汶达看到,感于杀生献祭的残酷,毅然下令在全国禁止这一行为。国王的决定使祭司拉果拍第极为愤怒,于是怂恿国王的弟弟挪克夏特拉篡权,同时联合王后共同反对国王。于是,一场围绕杀生献祭的存废问题而展开的矛盾开始了。最终,祭司与亲王事败被抓,但亲王还是叛逃并利用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军事力量发动战争,逼迫国王歌汶达退位。为使人民免遭涂炭,歌汶达毅然将王位让给亲王。那个一意孤行的祭司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失去了自己从小抚养长大视为己出的加依辛。加依辛的死使祭司幡然醒悟,他感念国王歌汶达的伟大与仁爱,与王后都追随国王而去。

经导演张仲年整理改编后的《牺牲》,人物个性鲜明而又丰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各种形相不同的矛盾冲突,推进剧情层层递进直至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全剧矛盾冲突的焦点,是向迦梨圣母献祭这一制度的存与废。围绕这一焦点,国王歌汶达与祭司拉果拍第成为死敌,王后葛娜娃娣、亲王挪克夏特拉和加依辛等人则不断被卷入这一矛盾漩涡,他们或拥护“存”,或坚持“废”,或在两者之间游移不定、充满矛盾,这一切让全剧好像一张无形的网,把观众牢牢抓住。此外,歌汶达与葛娜娃娣夫妻之间的冲突、歌汶达的王权与拉果拍第的教权之间的冲突、加依辛与阿伯尔娜的爱情与加依辛肩上的责任之间的冲突、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冲突、暴力献祭与非暴力献祭之间的冲突,种种冲突构成强烈的戏剧性,或重合或独立,形成独特的戏剧样貌。

在该剧中,张仲年导演着力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明君形象——歌汶达,他反对暴力、热爱人民,最后为避免战争而将王位拱手让给弟弟。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泰戈尔所推崇的博爱和舍弃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形象就代表着泰戈尔自己。导演对国王收养的孤儿德鲁瓦作了几笔重点的描绘,寄寓着把孩子的天真无邪来象征人类原初理想的深意。而对于寺院侍者加依辛的塑造,导演和演员则选择运用语言与肢体表演紧密结合的方法突出其矛盾心理。他虽不是莎翁笔下忧郁而高贵的哈姆雷特,却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痛苦与延宕以及与哈姆雷特相同的悲剧命运,“to be or not to be”,对他而言,确实是个问题。爱神还是爱人,对他而言是一个无法化解的矛盾。女乞丐阿伯尔娜可以说是全剧最为光彩动人的形象之一。她对圣母提出怀疑,勇敢地追求自由与爱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体现了泰戈尔对自由人生的呼唤。王后葛娜娃娣、祭司拍果拉第在导演的诠释中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反面人物,王后忠于自己的信仰,她向圣母献祭的缘由只是祈求圣母帮她实现为人母的愿望。拉果拍第固守杀生献祭的制度,因为他是婆罗门。为此,他不惜以圣母自居以胁迫加依辛与挪克夏特拉。而加依辛的自裁使他幡然醒悟,说明人在信仰之外还有爱。

全剧的舞台美术简约而不简单,用写意手法传达出丰富的内涵,这与泰戈尔本人对舞台简洁的追求相契合。阿庇亚式的平台与戈登·克雷式的条屏共同组成了节奏感很强的经典立体空间,在灯光、音乐音响的自然衔接转换下,演员能够灵活自如地表演。全剧采用片段式的结构,使得叙事流畅不拖沓,舞台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演员上下场犹如电影中的入镜和出镜一般。例如,当国王的弟弟向国王下战书时,站在舞台左侧的歌汶达手拿战书,此时舞台的右侧出现挪克夏特拉的形象,战书的内容由挪克夏特拉朗读出来。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舞论》认为,“这种有苦有乐的人间的本性,有了形体等表演,就称为戏剧”。而《牺牲》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瓦格纳在一百多年前所提出的“整体戏剧”的标准。全剧不但传达了泰戈尔剧作中的诗意,而且做到了音乐、舞蹈、语言的珠联璧合,比如第四场中加依辛与阿伯尔娜互诉衷肠时的音乐与舞蹈,烘托出了他们纯洁、美好的感情;众人在寺院祭祀前所跳的一段舞蹈,热烈而又明媚,让人想起宝莱坞那些著名的歌舞场面。总体而言,整台演出追求在诗意简约中又不失浓郁的壮丽,很好地传达了泰戈尔原作中所要表现的思想。

有部分观众对该剧的结尾处理作了激烈的讨论。歌汶达为了和平舍弃王位,加依辛为了和谐舍弃生命,拉果拍第与王后最终也舍弃了自己先前的观念。这样的舍弃,这样的牺牲,让中国观众进入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对此,张仲年导演给出了他的理解——意味着舍弃的牺牲精神,正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和谐与自由,而这恰恰体现了泰戈尔的哲学思考:“人的最大的自由存在于为了更大的和谐而牺牲个人自由的能力之中。”这也是泰戈尔美学思想核心中“万物和谐”观念的最重要体现。是的,在如今这个如此纷杂的世界中,如何去创造和谐乃至如何于和谐之中保持自由的姿态,这是我们每个真诚面对生活的人都需要思索的。我们不仅仅经历了一次探寻异国文化的历程,更经历了现实生活和我们自身的一次心灵之旅。

猜你喜欢
阿伯全剧泰戈尔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听不见的橹声
庙祝阿伯
这样,可真好啊
看见校园霸凌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糖果阿伯和他的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