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骅
这是一场江浙沪长三角滩簧戏的盛会。
2012年1月15日,兰心大戏院,下午是浙江滩簧专场;夜晚是江苏、上海专场。这次汇演共涉及了12个滩簧剧(曲种),分别为衢州滩簧、杭州滩簧、兰溪滩簧、宁波滩簧、余姚滩簧、绍兴滩簧、金华滩簧、长兴滩簧、湖州滩簧、苏剧、沪剧、锡剧等。
演出的节目中有一部分是多年未见于舞台的骨子老戏。《卖青炭·朝奉吃菜》、《卖草囤》、《卖冬菜》、《卖桃子》这“四卖”尤为引人关注。高兴发老先生表演的湖州滩簧《卖青炭·朝奉吃菜》是一次精彩的无实物表演:除了桌子没有多余的道具,全凭演员的眼神、表情、动作、语言把吃8道菜的过程一一呈现给观众。演到吃鸡时,双目圆睁、青筋暴露,头一个劲地往后拗,两手握成拳头一个劲地往前扯,生动地表现出鸡肉太老咬不动,朝奉很懊丧的情景;演到吃螺丝时,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放到嘴边,发出“嗦”的一声,然后两个手指分开往后一甩,几次三番,速度越来越快,动作越来越娴熟,表情也越来越惬意,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朝奉吃到美味的快乐;吃粉丝时,右手做出拿筷子的样子,不断地举高举高再举高,同时眼神也随着右手不断地上移上移再上移,直到演员站到了桌子上,粉丝太长朝奉吃得辛苦又委屈,这一滑稽的过程逗得戏台下的人哈哈大笑。
如果说《卖青炭·朝奉吃菜》胜在做功,那么沪剧《卖冬菜》、《卖桃子》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们的唱词。沪剧传统戏有著名的“九计十三卖”,《卖冬菜》、《卖桃子》便是“十三卖”中的两卖,现在能唱这两出对子戏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坦率说,《卖冬菜》、《卖桃子》剧情结构雷同,并无新意。可它们的唱词太棒了!太鲜活了!两出戏中都运用了【流水】这个曲调,把大量的民俗、俚语、民间笑话、传说加入唱词之中,风趣活泼,极其贴近生活。《卖桃子》中卖桃汉一段“热得来”尤为精彩,87岁的演员朱一飞一口气唱出三十多句“热得来”,从市井百态唱到琴棋书画再唱到衣食住行,珠玉落盘,行云流水,不但听来一点也不令人厌烦,反而如青橄榄般,颇有回味。另外,这些剧目保留了滩簧戏的原始演唱形式,演员的表演和演唱往往带有很多即兴成分。兴致一起,演员随时都会加词进去,这虽忙坏了字幕员,却令台下的观众看得过瘾。剧评家翁思再先生在看了晚上的演出后,大加赞赏,称其为“宝贝”。他认为这些滩簧很细致,抽丝剥茧,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的气息,反映了上海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些原生态的生活和文化状况。
这两场演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汇集了许多“高龄”演员。据统计,此次演出70多岁的演员4位;80多岁的演员5位;演唱《卖冬菜》的两位老先生邱晓云、丁根本更已是90高龄。这些老先生的演唱和表演大大出乎了观众的预料,声音洪亮,咬字清晰。舞台上,90岁的邱晓云一个“小跳步”,76岁的丁甲飞一个“抢背”,这些“高危”动作引得台下惊叫连连。
这“老当益壮”的盛举令人大开眼界,背后却也有着不少无奈和悲哀。据记者了解,这些老先生大都有家传,早年舞台经验丰富,解放后加入了各种剧团,文化大革命使得他们纷纷转业,改革开放后他们在戏曲舞台上也就逐渐边缘化了。如今,他们的生活都还不错,可是谈起滩簧只剩下一声叹息。他们大都没有徒弟,那些滩簧也很少有传承。“传下去干嘛?学了又养不活自己,不要害了孩子!”“滩簧是好,唐诗宋词好嘛?也不就这样了”也许是气话,但质朴而直接。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但寒烟芳草凝绿,弹簧老艺人们也就这样一个个被“绝版”了,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