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偏爱行为的危害与对策

2012-04-29 03:26徐帆曹政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0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危害

徐帆 曹政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可以看到教师偏爱行为。“偏爱”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情绪体验或出于满足一己私利的需求,对学生有意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偏爱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原因:师德的缺失、教育观念的滞后和教育评价制度的落后。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生境界,改革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学会正确地评价学生;学校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改革教师评价方法。

关键词:偏爱;危害;教育公平;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32-02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否则就容易犯主观主义错误。在学校教育中存在“教师偏爱”这一现象。工具书中对“偏爱”有如下解释:特别喜爱几个人或几件事物中的一个或一件[1]。对某一对象、某种情境的不公正、不平均的施爱而漠视其余,这种施爱常常是过分的[2]。对偏爱的解释还有:特别喜爱其中的某个或某部分[3];特别喜爱或独独喜爱某个人或事物中的一个[4]。 “喜爱”是一种主观情绪体验,可见偏爱行为是一种主观主义行为。新华字典中对“偏”的解释是:歪,不在中间;对“爱”的解释是: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所以偏爱是一种有失公正的爱,是一种失衡的爱。所谓教师偏爱,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情绪体验或出于满足一己私利的需求,对学生有意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众所周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是要真诚的“爱学生”。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体系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位于金字塔的第三层,属于缺失性的需要,是人生存所必须的。学生在学校中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博大、无私的“师爱”。由其是在小学生娇嫩的心灵中,老师是神圣而伟大的,能够得到老师的爱是光荣的。“师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态度的表现,更是一种评价,而老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甚至关乎到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

“偏爱”本是一个负面词汇,但却有人认为教师多关注一个学生,多偏爱一个学生一些,就会对这个学生有好处;在某些方面少关注一个学生,就是对这个学生的“失爱”。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要根据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对他的教育措施。对于一个在纪律方面自我控制力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多关注他一下,多提醒他一下,就能帮他改掉一些不守纪律的坏习惯,那么这就是一种正确的师爱;但对于一个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在纪律方面给与了他与纪律差的学生同等多的关注,就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可能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对于课标要求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只教给一个或某几个学生,而不传授给其他学生,那么教师对这个学生就是一种偏爱行为;如果这个知识点,属于拓展提高方面的,班里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学会并接受,其他学生还暂时接受不了,教师把这个知识点教授给了能够理解的学生,这就是一种因材施教的行为,并不是对这几个学生的偏爱。

一、教师“偏爱”的危害

(一)被偏爱的学生往往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心理脆弱

被偏爱的学生往往在老师的呵护和宠爱中成长,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可能会舍不得批评。他们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名学生,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是老师的“小跟班”,因为学习成绩优秀,班主任老师处处照顾她的情绪,袒护她的缺点。有一次在学校组织学生们进行的午间一刻钟练字活动中,她的练字作品并不出众,但是班主任老师为了照顾她的自尊心,没有选送那些书法出众的学生的练字作品,仍然让她的作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比赛,自然没有拿上名次,结果这个学生竟然痛哭流涕,随即表示不再来学校上学。这只是教师偏爱的一个例子,但可以反映出学生因为老师的偏爱而具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一旦结果不如所愿,就会做出激烈的情绪反应,心里脆弱。

(二)“偏爱”造成对“失爱”学生的不公平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处在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努力的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5]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在埃里克森看来,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业上的颓废,在学业上失落也许会促使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运动、艺术或社会活动,但也极有可能是反社会的行为。

(三)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师生关系是校园内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①学生们更喜欢处理问题公平公正的教师,有“偏爱”的教师容易遭到学生的厌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相关。长期不被教师关注到的学生,可能会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长期处在紧张敌对师生关系中的学生,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良师生关系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打击教师的工作热情,阻碍教师潜能的发挥。

二、教师“偏爱”的原因

(一)师德的缺失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3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教师偏爱长相好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他们可以给教师带来愉悦的心情。教师偏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他们可以给教师带来物质满足。教师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给老师带来荣誉,给班级增光;而那些学困生可能会给班级成绩抹黑。所以,有些素质不高的教师,从自己的私心和主观情绪出发,对学生有所偏爱。

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是造成师德缺失的原因。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长期下来,有些教师就只偏爱那些好管好教的学生。

(二)教育观念的滞后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9年高考扩招,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属于金字塔结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依旧稀缺。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某些教师只把精力放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只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好、升学有望的“精英”上;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不管不顾,弃之不理。

但是在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新的变化。高考由全国统一考试变为部分省、市自主命题,时间上个别地区也增到一年两次。考试内容也不断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就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需要的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而人才市场的需求,也会推动着高等教育向多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

(三)教师评价制度落后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听课效果和考察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師为了评职称、获得更好的待遇或者仅仅为了收获名誉,需要得到好的评价,于是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理,把所有精力和兴趣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三、解决教师“偏爱”的对策

(一)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生境界

古往今来,人们给“教师”许多称谓,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可见教师这个职业具有崇高性。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比较特殊,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人生境界。为此教师应该做到:(1)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加强自我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2)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进行自我评价,防止思维定势;(3)多方面培养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开阔眼界;(4)学会管理情绪,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性等优良的个性品质。

(二)改革教育观念

我国正在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不再单单是一种选拔工具,而是“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②在教育目的上,由精英教育转向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由应试教育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实践,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

美国学者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包括八种形式: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学校教育往往着力培养的是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对其他智力的培养往往是有限的。所以,具有其他智能的孩子经常与那些在读、写、算方面表现优异的孩子相比没有获得同等程度的重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比如说,认识人体各器官这一课,除了语言上的讲述外,还可以让孩子们动手画一画,甚至可以把人体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编成一首歌谣进行演唱,使课堂教学兼顾到具有各种智能的孩子。

(四)学会正确评价学生

教师评价要全面客观,要在事实求是的基础上,要对事不对人。对待学生之间的纠纷,不要主观臆断,要弄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再做出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激励性的语言往往比生硬的说教更有作用。笔者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学校午餐时间有一名学生忘记带餐具,而她的同桌恰有两副餐具,却很不情愿地借给她。事后,老师评价说,“你是一名助人为乐的孩子”。后来无论班里哪个同学忘记带餐具,他都会主动把餐具借给别人。

参考文献:

[1]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9。

[3]任超奇.新华汉语词典[K].武汉:崇文书局,2006:676.

[4]陈涛.古汉语常用词词典[K].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责任编辑杜娟]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酗酒的危害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