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及改革途径

2012-04-29 00:44金大龙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0期
关键词:改革途径影响因素

金大龙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也是经济学界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与公平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心态平稳,进而关系着社会稳定。目前,中国国民收入差距较大并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必须对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影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国民收入分配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因素;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11-02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两会上指出:“要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使得收入分配再次成为热点问题。从现实上看,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出现差距较大并具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这种现象将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会打击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一、收入分配理论简述

(一)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从研究生产关系入手的。他认为,社会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决定,也就是说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分配关系。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在人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种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而生产方式又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那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决定了劳动者和资本家在收入分配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因此,马克思认为,造成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二)西方的收入分配理论

西方的收入分配理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当代收入分配理论三大阶段。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批判的继承了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古典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古典学派主要讨论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问题,即社会财富在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等三大阶级之间的分配。但是,古典学派并没有考察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导致了理论上的缺憾。以克拉克和马歇尔为代表新古典主义发展了西方的收入分配理论。克拉克以边际生产力为工具分析了收入分配问题,他认为工资和利息是由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马歇尔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讨论收入分配,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决定了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一系列分配变量。西方国家近代对于收入分配研究成果的杰出代表是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拉大,随后进入短暂的稳定期。然后,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之后,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趋于平等。

二、目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原因

(一)目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原始数据计算显示:1978—2009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长率达9.89%,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8.72%;1978—2009年,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3%,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9%(均按可比收入计算)。可以看到,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1980年初,中国基尼系数为0.30左右。虽然2000年之后,国家统计局再没有公布过中国的基尼系数,但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4的公认国际警戒线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共识。同时,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具有不断扩大趋势。

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表明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政策措施有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这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必须深入考察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并找出改革途径。

(二)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原因

目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较低。建国以来,中国的分配方式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发展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局面,再到目前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近三十年来,中国的GDP总量虽然快速增长,但劳动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却不断下降,相对应的资本所得和政府所得快速上升。初次分配领域的人为扭曲现象长期存在,比如员工工资远远低于企业利润,普通企业利润水平远低于石油、钢铁、烟草等垄断企业。相对来看,目前在中国劳动获取的收入越来越少,而资本获取利润越来越多;当劳动者努力获得收入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已经坐享资本收益了。也就是说,GDP高速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的大部分都流向富人,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缓慢,最后导致中国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1993年,中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市场经济主张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属于效率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注重“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属于公平的问题。因此,在重视效率的同时如何实现公平,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效率”的地位高于“公平”的地位。在实际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往往一味地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导致了诸多不公平的现象。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放弃了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原则,政策倾向某些特殊部门和行业。这些特殊部门和行业通过垄断经营的方式和不平等规则获取了高额利润,造成收入差距的非正常扩大。

3.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滞后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配套机制。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逐渐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社会保障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保障建设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远远低于同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支出速度。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普通劳动者体面与尊严的体现,它的不完善必将引起贫富差距的拉大。

三、完善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途径选择

目前,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扩大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收入分配的改革,努力探索收入分配改革的合理路径。

1.确定按劳分配的优先權。要确保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收入,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收入分配制度安排中确立按劳分配的优先权。只有如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才能明确,收入分配才有了基本的处理原则。优先按劳分配能有效调节劳动收入过低而要素收入相对过高的不合理格局,有利于缩小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

2.将效率和公平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问题,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十四大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际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认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公平的呼声愈来愈高。因此,在收入分配的改革中,要将效率与公平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可通过竞争政策减少行政性垄断,降低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水平,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邓小平指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两大基本原则。共同富裕就是要求全体社会劳动者都能体面而有尊严的生存,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改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落后的局面,具体来说,就要提高政府部门对社会保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科学管理,提高有关部门的工作能力等。

猜你喜欢
改革途径影响因素
工科院校数理基础课程改革构想
浅谈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思考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物理教学改革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途径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