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维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7年至1962年、1963年至1966年、1991年至1992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三次活动的历史背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给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021-0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以增强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巩固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本文意在通过对我国三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对比,凝练成功的历史经验,反思留下的深刻教训,期望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一、三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对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相对集中地开展过三次教育活动。
(一)1957年~1962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1957年至1962年,中国共产党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以“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为形式,以开展两条道路的斗争为主线,以反右、“三面红旗”、反右倾、整风整社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农村社教不是一次连续开展的活动,而是分三年分别进行的。1957年8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8月27日,教育部、团中央发出《关于对中学和师范学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联合通知》;9月4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关于在连队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企业中进行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可见,这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是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1958年开始实施的人民公社化过程中,一些干部贪污盗窃、损公肥私、多吃多占;一些社队干部对搞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对发展集体经济态度消极,中共中央认为有必要采取措施消除干部中这些不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思想和作风。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在农村中普遍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明确近十个月来的农业生产形势“充分证明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挂帅,是做好一切工作,完成一切任务的基本保证。” 〔1 〕 (P451 )1958年10月30日,毛泽东为湖南省委关于开展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的意见批示“插红旗、拔白旗”,对湖南做法予以肯定,社教活动进一步在全国范围的农村展开。1961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再次发出《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要求“结合秋季分配、秋季征购、冬季生产、整风整社和春耕生产准备工作,针对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中间还存在的思想问题,普遍地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教育。” 〔2〕(P765 )这次活动于1962年后演化成了更大规模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二)1963年~1966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1962年冬和1963年春,河北保定等地区在运动中进行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工作,发现一些干部有多吃多占、铺张浪费和贪污盗窃等行为。毛泽东肯定了这些地区的做法,1963年2月,中央召开会议介绍他们的经验,决定在农村普遍开展以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为内容的“四清”运动。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对农村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极其夸大的估计,对“四清”运动的任务、政策、方法作了规定,实际上是在为大规模的“社教”运动作准备。9月,中央根据“社教”运动的试点情况,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一方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社教”运动中必须执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出团结95%以上干部和群众的重要性。此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分别派出大批工作队,在部分县、社展开了大规模的“社教”运动。针对农村社教运动中出现的问题,1964年底到1965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集全国工作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讨论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对打击面过宽的“左”倾错误作了一定的纠正,但又将“四清”的内容规定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1964年5、6月间的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社教”运动问题时,对全国基层的政治形势的严峻性作了夸大估计,提出要放手发动群众彻底革命,追查“四不清”干部在上面的根子,到1966年春,全国1/3左右的县、社进行了“社教”运动。这场运动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而结束,历时近四年。
(三)1991年~1992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党的十三大以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形式主义导致的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针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弱化的问题,中共决定从1990年冬季开始,用两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分期分批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以中共中央、国务院1990年12月下发的《关于1991年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和1991年2月中央发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意见》为标志,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展开。仅在1990年冬天到1991年春季,据1991年2月中旬的一项数据统计,已经对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调60.7万名干部组成工作队下乡驻村,投入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村有41万个,占统计地区村数的69%,占全国村数的54.9%。之后,农村社教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分期分批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教活动。1992年1月14日司法部发出《关于在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开展民主与法制教育的通知》后,民主法制教育成为社教的又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部分地方的教育活动又加入了学习南巡讲话精神的内容,这次教育活动于1992年基本结束。
二、三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之比较
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三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在增强农民社会主义意识、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这一大的目标方面没有差异,但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要求各有侧重,其历史背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
(一)历史背景不同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始终是中共和毛泽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1956年农村合作化运动进入高级社阶段以后,农村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出现了闹社、退社等风波,粮食统购也出现了困难,党的部分领导人做出了“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判断,1957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正是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开展的;1958年农村社教是在大搞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中,针对干部群众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看法,为了统一思想而实施的;1961年农村社教是在遭受自然灾害、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实施的。
1963年开始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是在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七千人大会全面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的背景下开始的。这一时期,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出现,截至1961年底,最早在全省范围内对包产到户加以支持和引导的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贵州全省达40%,甘肃、浙江、四川的个别地、县达70%,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在1961年11月13日中央《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中就强调,“目前在个别地方出现的包产到户和变相单干的做法,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原则的,因而也是不正确的”,并要求“逐步地引导农民把这些做法改变过来”。然而,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责任田”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得到了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同志的赞成和支持,到1962年上半年,包产到户不仅未被真正制止,反倒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不满,加之这一时期苏联党的“变修”,使得中共在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大规模的阶级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一度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也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不协调现象,加上党在农村的某些政策不够完善等原因,致使农村普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到了广大农村的繁荣与稳定。1991年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在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针对农村出现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淡薄、社会风气不正、治安秩序较差、村级财务混乱、村级组织不齐不力等消极现象进行的。
(二)教育目的不同
1957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辩论,旨在通过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和乡社干部进一步弄清国家和农村中的大是大非,说明当前国家所实行的各项根本政策的正确性,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只能使极少数人发财,使大多数人贫困和破产,而社会主义才是劳动农民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让爱国、爱社和爱家的观念在群众中统一起来。1958年社教的目的是“通过鸣放辩论,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人民公社比原有的农业社具有更伟大的优越性,自觉自愿地把农业社转为人民公社,并且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来解决与转为人民公社有关的各种经济问题,反对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1 〕 (P453 )1961年农村社教的目的是“统一农民和干部的认识,发扬他们爱国爱社的热情,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鼓舞他们发展生产的干劲,促使人民公社更加巩固。” 〔2 〕 (P766 )
1963年开始的农村社教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指导,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城乡社会主义的阵地。” 〔3 〕 (P21 )1963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就明确提出,“根据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北戴河会议上所作的关于阶级、形势、矛盾的指示,党中央认为,必须在农村中普遍地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教育,分清敌我矛盾,分清人民内部矛盾,分清是非,以便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共同对付社会主义的敌人,继续贯彻执行六十条修正草案和关于基本核算单位下放的决定,发展农业生产。” 〔4 〕 (P318 )
1991年社教的指导思想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次农村社教主要目的是解决三个问题,即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帮助党内外群众提高觉悟、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逐步培养造就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全面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农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加强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教育内容不同
1957年农村社教的中心题目是:“第一,合作社优越性问题;第二,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统购统销问题;第三,工农关系问题;第四,肃反和遵守法制问题,等等。” 〔5 〕 (P528 )1958年社教主要围绕农业社的收入分配问题和是否建立人民公社问题为中心内容进行,实际上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社会动员,这次社教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1961年社教主要是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后果而开展的,是农业经济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63年社教运动最初称为“四清”运动,把“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作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小四清”运动),后期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大四清”运动,重点是开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91年农村社教活动突出四个重点,即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现阶段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工作重点为“三整顿、一完善”,即:整顿农村基层组织,整顿集体财务,整顿农村社会秩序,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后期加入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如陕西省委农村社教办公室在1992年就提出了“抓社教、打基础、促发展、奔小康”的口号。
(四)工作方法不同
1957年农村社教是农民群众和乡社干部的社会主义自我教育活动,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冬季和春季农闲时间在全体农村人口中举行大辩论,提问题,提意见,摆事实,讲道理,回忆、对比解放前后和合作化前后农民生活的变化。1958年党在农村开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用“拔白旗、插红旗”的方式,进行鸣放辩论,引导农民自愿地把农业社转为人民公社。鉴于之前群众在社教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1961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是以整风整社为主要形式,明确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绝对不许开斗争会、‘辩论会,不许进行典型批判,也不要贴大字报。” 〔2 〕 (P770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
1963年农村社教运动起始要求我们对于犯错误的干部应当采取的政策是:“说服教育、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教育的方法,就是要把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中央关于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六十条修正草案,以及中央现在作出的这个决定,同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事例,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向干部和群众讲解,启发他们,边讨论,边提问题,让他们能够掌握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懂得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学会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同时,使犯有轻重不同、多少不同的毛病的干部,洗手洗澡,放下包袱,直接同群众见面,解决多年存在的许多干部和群众之间不正常的关系问题。” 〔4 〕 (P318 ) “在运动中,要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批评错误缺点,揭露坏人坏事。但是,也要防止逼供信,严禁打人和采用任何变相的体罚。要允许被批评的干部申辩,让群众民主公议他的申辩是否正确。” 〔4 〕 (P323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些地方工作队一下去就“夺权”,干部统统靠边站,工作队包揽一切,导致了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趋势。
1991年农村社教活动是一次干部、群众的自我教育活动,明确要求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办事。各地工作组贯彻思想教育、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和不整干部、不整群众的方针,对暴露出来的一般性问题,主要进行说服教育和批评、自我批评,不搞“无限上纲”和人人过关。同时组织开展了面对面宣讲、办骨干培训班、组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团、举办展览会、发动群众自我总结等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虚实结合、注重实效的教育活动,真正把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五)教育效果不同
1957年至1958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澄清错误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农民的理论水平,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加快粮食征购速度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广大农民掀起了农业生产的高潮。但由于其指导思想是当时出现的急于过渡、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在群众中开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也严重脱离实际,片面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和精神的作用,极力宣传脱离实际的高指标、高速度和急于求成思想,提出了“兴无灭资”、“政治挂帅”等政治口号,出现了严重的“左”的偏差。1961年的社教把经济、政治上的纠偏与整顿干部作风密切结合起来,对于改变干部作风、推动农业经济调整、稳定农村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中,也“相当普遍地犯了一个‘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 〔6 〕 (P539 )
1963年到1966年党在农村开展的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对于纠正干部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欺压群众等作风和解决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对于打击贪污盗窃和刹住封建迷信活动等歪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7 〕 (P730 )广大农民受到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当然,这次运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国内政治空气更加紧张,不少干部群众受到打击,影响了一大批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1991年农村社教是党针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还不适应新的要求的状况,集中开展的一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通过这次思想教育,“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初步得到了纠正”。〔8 〕 (P528 )〕然而,客观地讲,这次活动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992年2月,《求是》杂志就曾发表评论员文章对这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了分析,认为“总的看,发展是健康的。但是,不可估计过高。有些同志对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抓得不够得力;有的群众反映搞得不够好,走了‘过场。”
三、三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对当今的启示
上述三次集中开展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认真总结、反思其中的得失,可以为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长效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农民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确立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要常抓不懈
“农村的思想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就必然去占领。” 〔9 〕 (P1166 )因此,在农民占绝大多数人口的中国,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就要常抓不懈。早在1961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中就提出“不断地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不断地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这应当是我们一项经常工作”。〔2 〕 (P770 )1991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参加部分省区市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座谈会时讲到:“在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认真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十分必要。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思想,要善始善终、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把这项工作搞好”。〔10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召开后,《求是》杂志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对于农民,不从经济上帮助他们不行;光靠经济帮助,放松政治领导和思想教育也不行”,提醒全党同志对搞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一定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当前,我们也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长效化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牢把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动权。
(二)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必须与农民的实际利益挂起钩来
三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均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在1957年的社教活动中,中央在《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中明确这个运动“应该成为随着目前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高潮而来的生产高潮的主要组成部分。” 〔5 〕 (P567 )同年10月,中央还制定了《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全面指导农业工作的开展。1958年社教过程中,中央接连发出了关于水利工作、深耕和改造土壤、肥料问题的指示,要求做好农业生产工作。在1963年的社教运动中,要求“自始至终要抓生产。同时,要注意抓当年分配(生活问题)。如果不抓生产和分配的问题,势必脱离群众,势必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害。” 〔3 〕 (P23)各级党委、政府和“四清”工作队认真贯彻毛泽东把“增产,还是减产”作为搞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六条标准之一的指示,从来没有放松对生产工作的领导,委派专人抓生产,使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农业生产一直是向前发展的,没有受到大的影响。1991年农村社教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社教队帮助农村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扶贫帮困、恢复乡镇企业、创办村组企业等,把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告别温饱奔小康的劲鼓起来了。如陕西省在社教中,干部群众感慨地说:“农村社教好,‘歪人‘怪人学好了。账清了,路通了,多年问题解决了。坚定信心跟着党,社会主义走定了”。历次农村社教的经验表明,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只有与农民最关心的利益相结合,才能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认同感,调动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三)加强对农村社教活动的组织领导,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每次农村社教活动均在较短的时间内起到了动员干部和群众的目的,究其原因,工作队成员的作风是重要因素,他们深入实际,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拉近了与农民朋友的感情距离,把解决面上的问题与解决点上的问题相结合,既密切了党群关系,又为基层单位和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在一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地方,许多同志反映有三个“没想到”,即“没想到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会发动得这样广泛深入!没想到农村干部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热情这么高!没想到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对农村各项工作会产生这样大的推动力!” 〔12 〕在农村社教的组织领导过程中,离不开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支持,要相信绝大多数农村干部是好的,在农民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紧紧依靠他们,坚持把先进性教育和广泛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作用。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展的农村社教中,中央《关于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具体政策规定的修正草案的通知》明确要求“解决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干部中的问题”,“领导带头,洗手洗澡。省、地、县三级领导机关的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洗手洗澡,端正阶级立场和改进思想作风,才能够领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顺利进行,否则是不可能的。” 然而,部分工作组踢开基层组织,导致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可见,农村社教只有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干部,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如果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农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四)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防止将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化
群众运动蕴含着强烈的非理性、非秩序的危险因素,一旦失控,将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所要解决的绝大部分是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矛盾,只能用正面教育的方法,而不能采用类似“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一类的运动方式进行,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我们分析的三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就中央起初发布的文件而言,都强调是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自我教育,都强调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差别很大,一方面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如历次农村社教中采用了正面教育、自我教育、点面结合、抓两头带中间、树立典型、与生产密切结合等好的方法,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和借鉴。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如“逼、供、信”等不好的方法,特别是1963年开始的社教过程中,部分地方出现了打人、罚跪、捆、吊等粗暴办法,导致对干部的打击面过大。1991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之所以没有发生过激行为,就是因为活动一直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办事,有组织、有领导地分期分批进行,较好地坚持了思想教育、正面教育的教育原则。正反的历史事实证明,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一定要对形势有准确的判断,以便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恰当的方法,防止将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化,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我国三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是建国后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其中既有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有惨痛的深刻教训。系统梳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历史脉络,对于澄清历史,以史为鉴,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6〕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7〕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8〕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十分必要〔N〕.光明日报,1991-11-15.
〔11〕一心为民〔N〕.陕西日报,1992-02-09.
〔12〕扎扎实实地搞好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J〕.求是,1991,(11).
责任编辑 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