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 创新整合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故事,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具的不足,使教学难点简单化。教学设计中有意地渗透的美学教育,也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8页的内容。教材首先呈现一幅校园生活情境图,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在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都与角有关。
●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一定的表象。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通过鼠标操作电脑小游戏的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角
课件播放校园操场情景图(播放儿歌《哦,课间十分钟》,同时课件中逐一出现正在踢足球的学生,正在做操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
师:操场上的活动可真丰富呀!这里面还藏着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图形。你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三角板。
(课件:出示红色的角)当学生发现这个新图形原来是“角”的时候,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2.实践探究,认识角
活动一:找一找、说一说——角在哪里?
(1)找情景图中的角
师: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学生说到一个,课件出示一个角,如球门上有角、爷爷的剪刀上有
角、钟表的两根指针形成一个角……(如图1)
(2)找生活中的角
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身边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小组同学听。(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角?(学生汇报)
(3)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先出示三种物体,再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角。如图2)。
师:仔细观察,三个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想一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生1:有1个点。(这个点叫顶点。板书)
生2:有直直的线。(这两条线叫角的边。板书)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闪烁角的顶点和边并出示顶点、边(如图3)
活动二:折一折、画一画——角是怎样的?
(1)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
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并让学生摸一摸角的感觉怎样,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
(2)画角
师: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你们能把它的样子画在纸上吗?比一比谁画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画角,教师巡视。
教师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评一评谁画得对,并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师:应该怎样画角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
课件出示儿歌,学生齐读一遍: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让学生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同的角。
活动三:玩一玩、比一比——谁的角大?
师:同学们刚才学得特别棒!接下来我们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好吗?(教师手拿活动角的两条边)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拿着你的活动角,准备好。
学生听要求做动作:把角慢慢变大;再把角慢慢变小;快速地变大、变小;变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变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
师:你发现了什么?(角有大有小)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角谁大,谁小。(课件播放“蓝角和红角”吵架的故事,如图4)。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哪个角大。
学生争论起来,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通过课件演示揭晓答案。
课件展示并说明: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拓展应用,理解角
闯关练习,第一关判断角,第二关数角。每一位学生通过点击电脑桌面的快捷方式进入游戏完成练习(如图5)。
学习较快的学生可帮助小组内的“学困生”,还可在“角的乐园”欣赏角。
4.互动评价,总结角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给评价卡上的“我”画上表情,再请同桌或老师给自己一个评价。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恰当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闯关练习,利用信息技术将枯燥的数学寓于情景之中,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达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同时,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整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对角有了感性认识;充分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呈现过程,化难为易,为学生由直观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起了桥梁,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点评
情境教学强调按照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和生活本领。本课中,张老师通过动画创设了逼真的校园生活场景,为学生新知的建构奠定了情境基础,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难点。在本节课中,张老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整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故事,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具的不足,使教学难点简单化。
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余胜泉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一文中,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二是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三是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综观本课例,张老师的“整合”实践还基本属于第一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演示、交流、个别辅导工具)。希望张老师在今后的“整合”实践中,能够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创设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