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课件制作综述

2012-04-29 20:52:25梅传俊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响度音调示波器

梅传俊

● 特色与亮点

《声现象》采用“积件式”开发方案,即每一模块都形成相对独立的文件,运用时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对各部件进行选择、组合,可实现课件的再制作。该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性的学习平台,按照“双主”教学思想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用多媒体课件以弥补书本教材的不足,摒弃“演示型”课件而开发成了“平台式”学件。它具有强大的智能化交互功能,能充分发挥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各自的优点。

● 开发背景

本课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为物理学开篇的第一章,承载着保持学生“科学之旅”中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基本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重任。针对教材中频率、振幅等概念抽象又晦涩难懂,我在课件中嵌入了自主开发的“示波器”工具,便于实时获取混音器声音变化并显示波形,让学习者直接观察到声音的频率、振幅等变化,使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形象、直观,做到了让学习者“看到”声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课件涵盖了《声现象》全章1~5节的全部内容,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如何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音的危害和控制”以及“声音的利用”等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的诠释。每节虽各具精彩,但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声音的特性”一节为例来阐述。

1.试一试

本部分以有趣的水琴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做“在水杯中加入不同数量的水,水杯能发出不同的声调声音”的实验,分析其原因,猜想声音可能有哪些特性,这些特性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究实验

本部分通过“划梳子”、“按尺子”两个实验和一段“拨齿轮”视频,让学生通过实验、思考、讨论,得出“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的结论(如图1、图2)。

3.观察体验

通过体验,学生可以感知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观察它们波形变化的快慢,加深对“频率决定音调”结论的印象(如图3)。

4.小资料

通过资料的引入,便于学生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与发音范围,进而顺利地引入“超声”与“次声”概念,从而彻底解决了声音的第一个特性──音调(如图4)。

5.再探究

通过“动手试”、“观视频”研究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得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结论(如图5)。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些学生会混淆“音调”与“响度”两个物理量,课件通过拖动滑块模拟改变频率、振幅,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即随之发生变化,在听声音、看波形中,“音调”与“响度”两个特性以及影响因素泾渭分明(如图6)。

6.欣赏研究

同样一首“梁祝”,用二胡、小提琴、古筝三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却各有韵味。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观察波形变化,体验波形中的细小区别,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使音色特性的理解水到渠成(如图7)。

7.科学世界

体验各种乐器的特点与发音原理,加深声音三特性的理解。

该课件模仿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精选来源于生活的六个题目进行检测,体现“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调出“示波器”工具,观察波形、研究声音的特性,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移动其位置。课件还提供了“画笔”工具,可以选用不同颜色、线形对重要内容进行标注、演示。课件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研究物理现象,协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解释实验现象。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演示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而不能代替实验。

● 艺术布局

整个课件以蓝色为主色调,凸显科技主题。画面导航区、显示区、装饰区分割合理、层次分明。导航中的一级菜单位于右侧,二级菜单采用抽屉式设计,用耳机插头位置指示当前选择,简单明了(如图8)。

在不影响精美的前提下,采用异色、异质、异形扩大需要强调部分的反差,并且将重要内容放置在显示区的明显位置,让主体引人注目。整个课件虽内容繁杂,但各节次风格、界面布局协调一致而又富有变化,在“大同”中求“小异”,遵循“单一时找变化,变化时求统一”的艺术规则。

● 关键技术处理

交互功能是课件的灵魂,正是它将我们引入到一个如此广阔、开放、智能的学习环境中。本课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示波器”的开发,要用软件来模拟硬件的功能看起来有点高不可攀,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只要实时(帧频)获取混音器音量数据,用绘图语句实时在屏幕上画点,点连成线即表示了声音的特性:变化的快慢即表示了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变化幅度的大小即是振幅决定响度,波形的细微变化正对应着音色的不同。

1.示波器

AS3.0声音功能中最令人兴奋的新增功能之一就是可以访问声音频谱数据。这在以往的版本中是比较难实现的,或者得借助第三方工具才能完成,而现在,这些频谱功能内建到SoundMixter类computeSpectrum()里,获取混音器音量也容易多了。由于代码过多,本文就不逐一呈现了。波形图是利用API函数绘制的,利用上面获取的音量数据,实时绘制出声音曲线,其代码如下。

public function Waveform():void {

Line = new Sprite();

bmpData = new BitmapData(256,100,true,0);

bmp = new Bitmap(bmpData);

colorM = new ColorMatrixFilt

er([.98,0,0,0,0,0,.98,0,0,0,0,0,.98,0,0,0,0,0,.5,0]);

blur = new BlurFilter(7,7,BitmapFilterQuality.LOW);

r = new Rectangle(0,0,256,100);

p = new Point(0,0);

//添加显示对象

this.blendMode=BlendMode.ADD;

this.addChild(bmp);

this.addChild(Line);

}

2.水琴

水琴界面制作比较简单,关键是智能交互脚本的编写,只需用变量whichcup记住当前杯子,用变量waterlX记住相关杯子水量的多少。根据waterlX的值智能判断应该播放哪一个声音元件,给按钮添上侦听,用以接受敲击动作,其中第一个杯子的加水模块代码如下。

if (waterl1 < 8)//最多只能加到8个单位的水

{

water1.nextFrame();//播放水位上涨动画

daoshui1.play();//播放用水壶倒水动画

waterl1 +=1;//水量增加一个单位

}//减水模块和其他杯子代码类似,不再赘述。

在第一个杯子上面添加透明按钮playm1,给按钮添加侦听器,写上代码。

playm1.addEventListener(MouseEvent.CLICK,playmusic1);

function playmusic1(e:MouseEvent)

{

switch (waterl1)

{

case 1 :

var s11:m1 = new m1;//播放声音1

fl_SCS = s11.play();

break;

…… //2-7杯子代码类似,此处省略

case 0 :

var s19:m9 = new m9;

fl_SCS = s19.play();

break;

}

}

这样课件就会根据杯子水面状态,智能判断应该调用哪一个频率的声音。一个漂亮、智能、好玩的水琴就完成了。

● 评价与反思

本课件搭建了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学生能在其上进行探究、实验、交流,从而在自主地参与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或者扩大眼界。特别是“示波器”的引入,使学生看到了声音,让“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课件制作还不够精美,某些元件立体感不强,仿真度也不高,艺术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如果能够实时获取麦克风声音并进行波形化,该课件就更加完美了。

● 幕前幕后

2011年7月21日,我很荣幸地又一次参加了NOC活动的现场角逐,该赛项前身为“优秀课件评选”。赛项的更名,体现了“与时俱进”与创新,短短的三天中我看到、听到、想到和触摸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创新精神。

能参加这样全国性的大型比赛,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能与全国知名选手同台竞技本身就是一种荣耀,能现场聆听全国知名专家教诲更是人生一大幸事!

比赛是艰辛的,我精心演示课件,着重讲述课件中的创新点,从“实”和“真”处入手,在“精”和“美”上下功夫,用眼神与体态语言和评委老师交流,把自己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对教学设计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演示”给评委老师,将课件中“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的地方展示出来,看着评委老师微笑着频频点头,看着观摩老师赞许的目光,我知道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感谢评委老师和组委会的厚爱与包容,我原只想捧起一簇浪花,他们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比赛是温暖的,我为专家教授的出语不凡、舌灿莲花所惊叹,为评委老师的严谨、求实和谦虚的治学态度所感动,为组委会工作人员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折服,为选手们先进的制作理念、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所震撼。

NOC活动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教育视点,延伸了我教育视线,使我在艰苦的课件设计制作以及反复修改过程中,完成了化蛹为蝶的飞跃;在参赛、观摩、交流、研讨中认识了新形势,接受了新理念,发现了新视角,学习了新技术。我喜欢这个教师成长的乐园,喜欢这个交流、研讨、反思、提升的舞台。

点评

《声现象》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之一,课件涵盖了《声现象》全章1~5节的全部内容,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如何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音的危害和控制”以及“声音的利用”等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的诠释。本着“积件式”开发方案搭建研究性学习平台,以智能化的交互充分发挥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各自的优点,让师生在使用中路径可选、进度可调,能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课件界面以蓝色调为主,布局简洁,层次分明,各模块风格统一,方便使用者熟悉和掌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思想。课件封面乐队演奏紧贴课件内容,色调、布局让人感觉清新、惊艳。

从内容上看,每一节都有小实验、小资料、小视频等工具或资源,让学生直观形象进入到场景中,能亲自参与、动手操作等,让学习者感觉物理是如此好玩、有意思。尤其是“示波器”和几个小实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兴趣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这个课件体现了这种思想,让学生感觉物理不难,而且很有意思。

个人感觉课件还有一点点不足之处。第一,视频在观看完之后没有关闭按钮,如第一节“纸发声的视频”在视频开始后无法关闭,只能靠转换场景来关闭。几乎所有的视频都是如此。第二,示波器能在所有环节打开,却不是都能使用,易误导,最好能在应该有效的时候出现。例如,封面上也能使用示波器,但是声音就与封面背景音相混。第三,不断滚动的五个小节的标题可以不要,只要把鼠标移动到每个数字上面即显示每一小节的标题更好,这样画面更简洁。第四,作品好像还有点小Bug,进入任何一章节,点击右键,“返回”,场景不变,却可能会在背景中出现课件封面,而且能影响主场景。有些窗口弹出后不能关闭,如第五节的“趣谈”弹出后,再点击主菜单转到其他章节却不能关闭“趣谈”这个窗口,而且新转到的章节也不能进行任何操作了。第五,“帮助”做得很好,却只有封面的“画笔”、“示波器”的说明,课件内的一些视频如何关闭、弹出窗口如何关闭等却没有进行说明,需要进一步完善。然而,瑕不掩瑜,在由学校教师独立完成的作品中,这个课件无疑是一件顶级的作品。

猜你喜欢
响度音调示波器
春的呼唤
新航空(2024年3期)2024-06-03 22:25:26
响度在节目制作和播出中的应用
一款教学示波器的Y通道设计与实现
电子制作(2017年13期)2017-12-15 09:00:08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可携带式虚拟双踪示波器
电子制作(2017年20期)2017-04-26 06:57:46
数字时代中节目响度平衡浅析
新闻传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36
台内音频响度控制方式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电视伴音响度测量及控制技术
演艺科技(2012年10期)2012-09-19 09:48:38
20世纪十大超囧的发明
源流(2012年1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