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薇
摘要:人人网作为新兴网络社交方式——SNS的代表,其使用最便捷的沟通方式,享受最流行的网络生活,在大学生中俨然已经形成了一股时尚风潮。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本文将结合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人人网在大学生中迅速流行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SNS;人人网;“使用与满足”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098-02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就是说想要认识一个人,通过朋友找朋友的方式来找认识他的人,最多只需要六个人。SNS的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依据六度分隔理论,用户可以通过认识朋友的朋友来扩展自己的人脉,运营朋友圈的朋友。近年来,众多SNS网站,如人人网(原校内网)、开心网、朋友网(原QQ校友)等,在高校校园悄然走红。
作为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网站,校内网成立于2005年12月。2009年8月,校内网正式更名为人人网。目前,它已经成为国内颇具规模的交友社区类网站。调查显示,人人网已经拥有超过1.7亿的注册用户,月度活跃用户为3100万,成为Web2.0时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互动社区。
一、人人网的优势和传播特征
(一)人人网的优势
人人网建立之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用户提供特定大学的IP地址或使用大学的电子邮箱来进行注册,这样一来就保证了注册用户绝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学生。用户注册后可以发布状态、上传照片、撰写日志等。网站还鼓励大学生用户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目的就在于消减网络匿名性所带来的安全感缺失,让大学生在网络上也能充分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乐趣。
人人网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是一个强大的“怀旧求新”的交友平台。高校BBS严格的封闭管理系统使大学生离开学校后无法登录校园BBS,人人网满足了已毕业大学生的“校园情结”;同时,传统校友录网站重集体轻个人理念的限制,使大学生更加青睐校园SNS。就这样,以人人网为代表的校园SNS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
2010年底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不提示品牌名称的情况下,有三成以上的SNS用户首先想到人人网,遥遥领先于其它SNS网站,可见人人网在用户中的心里占有率极高。在SNS社区使用情况上,人人网更是以绝对优势成为行业的冠军品牌。最近半年内,有近五成的用户使用过人人网,在曾经使用率方面位居所有SNS网站首位。在最常使用率的对比中,人人网依旧以30.8%排在首位,并且具有相当高的用户忠诚度。
此外,报告同样对SNS的用户行为和用户特征进行了分析。在用户行为上,SNS网站呈现出用户黏性高的特点,接近六成的用户每天都会访问SNS网站,并以年轻化、高学历、学生群体为主。
(二)人人网的传播特征
1.以实名制为核心,强调真实性。强调真实是人人网的一大特点,通过熟人寻找熟人,传受双方都具有双向选择性。用户选择好友的标准一般是相似的兴趣爱好、生活圈以及相近的地缘关系。好友关系一旦确立并相对稳定之后,用户就必须要对自己传播的信息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发布不真实的信息可能会使自己被其他好友孤立与排挤。
人人网的出现和迅速走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真实性的呼唤与渴求,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对待网络的态度渐趋理性与成熟。随着网络社会化应用的发展,网民对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仅局限于娱乐等方面,而是希望其能对自身的工作及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撑和帮助[1]。
2.以用户为主导,提供展示平台。在通常情况下,网站的内容是由编辑来安排的,但是,在人人网上更多是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来决定。用户成为内容的主宰者,而不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人人网的内容指向明确,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激发主动型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被动型的用户更容易得到个性化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由于个体在内容之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内容与内容的关系变得更为多样化,人与内容的关系也变得更为自由、灵活[2]。
如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塑造自我形象的一个重要平台。与传统网络社区不同的是,人人网更多的是通过用户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来展现一个人的形象与思想,它实际上也成为了人们进行形象塑造的一种手段。
3.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人际关系“重新部落化”。在人人网中,信息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方式进行扩散的,即以人际传播为出发点,经由群体传播和群体间传播,最终实现大众传播。这就成功地将个性化信息以大众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成为真正展现自我价值的“自媒体”;但同时凭借着好友关系的保障,个性化信息可以得到快速、大规模的传播,又使其具有了大众传播的效果。
网络的出现,使人际传播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然而,早期的网络人际传播只是单纯地扩大了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范围,而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传播范围却逐渐缩小。但是,SNS的出现逐步打开了封锁人类的“盒子”,使人际关系“重新部落化”,并日渐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
二、大学生对于人人网接受过程中的“使用与满足”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兴起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该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受众对媒介的接触活动极其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它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
(二)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需求分析
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从关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上选出35 种需求,并将其分为五大类:1.认识的需要;2.情感的需要;3.个人整合的需要;4.社会整合的需要;5.舒解压力的需要[4]。下面将结合以上几点对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需求进行具体分析。
1.满足认识的需要。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获得与自己间接或直接相关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上存在着海量信息,大学生通过人人网的平台可以获得新信息、学到新知识。
2.满足情感的需要。大学生是一个情感需求较强的群体。他们渴望与他人沟通情感,但在现实中又很少可以进行“面对面”式的交流,而网络传播则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结识朋友的方式。借助人人网的便利优势,结识新朋友变得更为简单。通过自己的好友,不但可以找到你们共同的朋友,还有机会认识朋友的朋友,轻轻松松就可以扩展人际交流的圈子。随着交流与沟通的不断加深,大学生们对于关爱理解的情感体验也就得到了满足。
3.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即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实中这类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则成为可能。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渴望展示的舞台,人人网让大众成为记者、成为作家。在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中,用户自我确认的效用得到了充分满足[5]。通过人人网这个自我展示平台,大学生可获得高度的自我认可和个性体现。
4.满足社会关系的需要。网络的出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它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里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能保证某种程度上的安全,而这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它提供的这种真实感,让用户得以在安全隐秘的网络氛围下建立起十分紧密的朋友关系。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人脉资源通过人人网也得到了更为便捷的巩固与整合。
5.满足娱乐、缓解压力的需要。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大学生的私人空间日益狭窄,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在无形中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一旦得不到舒解,就可能转变成心理压抑,因此及时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人人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排解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极佳平台,帮助他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三)大学生从人人网获得的满足
1.人人网满足了大学生对于展现个性的要求。Web2.0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去中心化,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彰显个性的要求日益凸显。人人网设置的各类组件如分享、应用、小站等适用于不同的受众,它本身并不会将这些组件强制添加到用户的首页上,用户在注册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进行选择,这种自主参与的方式也恰恰迎合了大学生在网络中充分展示个性化的新要求。
2.人人网使大学生获得了群体归属感。人类的社会性通常表现为人们以群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因此,人们如果想要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满足,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群体。群体是满足个人需要的重要手段,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是个人自我表现的场所和手段[6]。在人人网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小团体,在成为群体成员的同时,也就获得了相应的归属感。
3.人人网是大学生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烈的自由表达的愿望,并且渴望参与社会事务,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在人人网的讨论区,围绕着各种焦点话题,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学生在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上获得了满足,反过来这也推动了人人网的发展。
三、结 语
尽管人人网的迅速流行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受众即市场,人人网争取到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是它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大学生在使用人人网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满足。这两者密不可分,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能向群.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化回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 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J].当代传播,2009(3).
[3] 刘琰.关于“QQ”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初步调研[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4] 安佳.“使用与满足理论”在SNS网站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09(12).
[5] 蔡斯韵.“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校内网的发展[J].今传媒,2009(7).
[6] 刘颖.从受众角度看我国SNS网络社区迅速发展的原因[J].电影评介,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