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陕西高等教育的振兴和校报发展

2012-04-29 16:55:54严琳
今传媒 2012年2期

严琳

摘要:1977年,恢复高考、恢复与新建高校、恢复与整顿教育秩序和教学工作等“三个恢复”举措的实行,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混乱局面的结束,高等教育秩序得到迅速恢复,这一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作为高校舆论中心的高校校报也在这一大环境中经历了“复刊转轨”到“变刊为报”的飞跃。

关键词:“三个恢复”;划时代意义;复刊转轨;变刊为报;飞跃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113-02

一、序 言

十年动乱,中国的高等教育是重灾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度陷入停滞的局面,高等教育规模急速减缩。

1971年全国高校由1965年的434所减至328所,1966到1976年间,各高校大学生停止招生达六年之久,研究生停止招收达12年之久,国家少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合格大学毕业生。“文革”后,中国的各行各业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从业者的素质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中国的高等教育百废待兴。

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工作后,一方面推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另一方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龙头,采取恢复高考、恢复与新建高校、恢复与整顿教育秩序和教学工作的决然举措。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恢复,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一轮春天。

1977年冬和1978年夏,全国有1200万被“文革”耽误的年轻人先后参加了高考,其中60余万人成为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批通过高考入学的大学生。

1978年底,国务院一次批准恢复和新建高校169所,到1981年全国高校已达704所。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教六十条”经修订后重新颁布,迅速结束了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混乱局面,高等教育秩序的得到恢复,实现了高校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转移。

二、改革开放初期陕西高等教育的振兴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陕西的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春天。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和增设了55所高校,其中包括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地质学院、宝鸡师范学院、汉中师范学院、陕西财经学院等。1980年,西安石油学院、西安邮电学院等院校先后恢复建院。这一时期,作为陕西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不但数量增加,规模也呈扩大态势。

更为重要的是,陕西各高等学校致力于恢复“文革”破坏的高等学校教育秩序,恢复和发展学校的科学研究,开始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于此同时,各高校还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整顿学校领导班子,恢复和建立健全校内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在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中,陕西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按照中国的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自身改革,得到相对系统与平衡的发展。大力培养急需人才,推动国家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已然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5月第一次全教会召开,陕西的高等教育和全国一样处于拨乱反正、恢复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1985年以后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积极发展、大力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三、改革开放初期陕西校报发展的飞跃

陕西的高等教育事业恢复和振兴,给陕西的高校校报事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作为高校舆论中心的高校校报正是在这一大环境中经历了第一次飞跃,得到了恢复发展并逐渐走向正规。

1978年到1984年是陕西高校校报的“复刊转轨”期。这一时期,陕西高校在文革中被勒令停刊的高校校报基本全部复刊,1978年3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校报复刊出版,报名改为《西安交大》,同年同月西北农学院校报《西北农学院》复刊,1978年4月9日,西北大学校报《西北大学》正式复刊,1979年10月1日,西北工业大学校报《西北工大报》复刊……这一时期,一些新建高校校报也相继创刊,如西北纺织工学院校报,一些在文革中停止招生,改革开放后又恢复招生的学校校报也先后复刊,如西安石油学院校报等。这一时期,陕西高校校报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到1984年年底,陕西高校校报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十余家发展和恢复到40余家。

陕西高校校报工作者积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觉消除“左”的思想影响,在办报实践中,校报工作者不断坚持“转轨”:办报的主旨由为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服务转变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校报的新闻内容上,从经常地、大量地宣传政治运动转变为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等中心工作。虽然这一时期陕西各高校出版的校报,也有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的报道,但报道内容和篇幅已明显减少和下降,高校校报已开始逐渐扭转过去主要配合学校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倾向,把新闻报道的重点转向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转向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学生活动等方面。

政治活动不再是高校校报的主角,反映学校科研活动、教学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学术交流、探讨研究方法的报道占据了校报的主要版面,这些在“文革”中曾一度成为高校校报的“禁区”。那些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 “反动学术权威”的著名专家教授成为校报闪耀的明星,他们勇攀科技高峰、潜心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被广为宣传,他们的科研成就、教学业绩,特别是科研团队协作攻关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事迹被争相报道。

为满足师生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热情,许多高校校报还专门开设理论探讨之类的专栏,广大师生积极撰写文章,理直气壮地在校报上探讨教学、科研发展思路和学习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国进修、访问、考察的教师不断增多,外国友人来校访问交流的人数也逐年增多,校报外事活动的新闻报道明显增多,不仅如此,学习出访回国的教师们还认真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向校内师生介绍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先进的科学教育情况,这些文章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高校校报的一个新亮点。

陕西高校校报的大发展,给校报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80年代初,陕西高校编辑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对字纸媒体特别是高校校报的性质、特点及新闻规律了解不深。因此,校报“简报式”、“文件体”的报道较多,主要表现为会议消息多,领导讲话多,转载文件多,大块文章多,这种居高临下式地报道,势必造成报道面窄,信息量小的缺陷,从而使报纸的可读性大打折扣。从实质上讲,大部分高校校报还是以“公文汇编”为基本特征的期刊,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报纸。

为了满足广大高校师生的需求,把校报办成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校报工作者从转变观念入手,锐意创新,不断改革,为校报质量的不断提高努力。为了积累和交流工作经验1985年9月,陕西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全省42所高校校报编辑部成为首批会员单位。陕西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后,通过学术年会、评选好新闻等活动,组织全省高校校报工作者开展高校新闻研究,探索高校新闻规律,有力地提升了新时期陕西高校校报队伍的专业化和学术化水平,促进了陕西高校校报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陕西省高校报研究会在全国率先加入了省记协,把高校好新闻纳入“陕西新闻奖”评选之中,此举强化了校报工作者的精品意识,促进了校报质量上水平、上台阶。

经过校报研究会的不断努力,在省委宣传部、省教工委、省新闻出版局的重视和关心下,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将高校校报工作者纳入省新闻系列职称评定,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校报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极大的调动了陕西省高校校报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结 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师生员工思想也不断解放,办报经验也日渐丰富。各校报逐渐注意按新闻规律办报,注重新闻的鲜活性、及时性,积极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努力把师生员工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生动事迹和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在校报上反映出来。稿件的体裁方面,除了消息、通讯之外,也开始出现调查报告、言论等形式。许多高校还开设《要闻简报》、《在科研战线上》、《科研成果介绍》、《兄弟院校》、《学术活动简报》、《校园新鲜事》、《系、部、处风采》等栏目,就学术问题和校园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栏目开始在许多校报出现,有力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至此,陕西高校校报基本上实现了的飞跃。随着陕西高等教育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陕西高校校报的发展也完成了 “复刊转轨”到 “变刊为报” 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姚远等.西北大学学报的孕育、诞生及其社会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 刘安琴.秦中官报的创办、务实与社会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4).

[3] 杨汉名 魏天纬 陕西教育志资料续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4] 杨汉名 魏天纬 陕西近现代高等学校沿革[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 《延安大学史》编委会.延安大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7] 颂橘,劳人等.电大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