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怀军
摘要: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在典型宣传中,脱离生活现实,人为地制造一些“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将其置于群众之上、现实生活之外,疏远了先进典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难以对先进典型产生内心认同。宣传先进典型,要以典型事例,真实还原人物本真;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把先进典型的报道从盲目“造神”向注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性回归,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关键词:先进典型;回归;本位
中图分类号:G2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123-02
在2010年度陕西新闻奖评选中,我和王军政同志采写的人物通讯《高原上,那永远盛开的格桑花——追记玉树救灾遇难的咸阳志愿者张亚莉》荣获一等奖。这篇报道之所以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并得到了专家评委的认可,我们体会源于作品较好地回归了先进典型的本位。
一、以典型事例,真实还原人物本真
在采访之前,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了一些情况。凭借这些情况和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写篇报道已不成问题。但是,新闻记者的职业使命驱使我们坚持深入采访,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
张亚莉遇难后,我们得知将在其老家乾县举行安葬仪式。当日即匆匆赶到其家乡,在短短三天时间里,采访了帮助料理后事的义工团队的许多志愿者,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利用安慰亲属的机会对一些有价值的事例一一进行了核实,纠正了一些看起来很生动,实际上有出入的细节偏差,为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高通讯稿件的准确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有人总感觉先进典型遥不可及,只是在书本、电影中才能看到。加之一段时间,我们的一些媒体在个别典型宣传中,脱离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现实,将其置于群众之上、现实生活之外,疏远隔离了先进典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为地制造一些“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使广大群众难以对先进典型产生内心认同,认为其不可学、不可信,以至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先进典型离我们有多远?
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并这次采访报道为开端,整个采访过程以“身边的普通人”定位,稿件写作以平民化的视觉切入,以真实准确的细节取胜,始终坚持还原张亚莉的真实面貌,给受众一个本真的张亚利。如在追寻她当一名志愿者的最初动因是,这样写:
“替我们管两个孩子吧。”
时任称多县中学校长的智明龙珠,在为贫困学生失学而忧愁时结识了张亚莉。
“行啊!” 也许就是那份曾经的老师情节和这份请求的诚挚和纯粹,善良的亚莉爽快地答应了。从此她走进了西部助学志愿者的行列。
寥寥数语,看似不经意,实则已将她个人“曾经的老师情节”和智明龙珠“诚挚和纯粹”的请求这个动因做了真实还原。
有读者评价:“这种原生态再现式的笔调,真实地反映了张亚莉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又让人感到她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普通之中的不普通。”
我们体会:让先进典型回归本位,把先进典型的报道从盲目“造神”向注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性回归,这是先进典型赢得人们信任和尊重,获取人物典型报道成功的制胜法宝。
二、以朴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人物特点
在大量的采访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张亚莉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她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小事”、“好事”,她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员。
面对这样一位典型,我们确定用白描的手法,以朴实的语言,口语式的对话,真实的细节,向读者再现一位平民志愿者灵魂深处的光点。尽管通过大量采访和全程参与张亚莉遗体告别安放仪式,我们对主人公的故事和为人有了很多感受,但为了避免人为拔高、冲淡主人公形象,我们在行文中,尽量减少记者本身的定性“戴帽” 和感情抒发。因为我们深知,比起张亚莉事迹显示出的光彩来,我们的感受肯定苍白无力。
在整个报道中,朴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贯穿始终:
她把那孩子拉过来,帮他脱掉胶靴,再小心地给脚面的冻疮涂上药膏,然后一件一件给孩子穿上崭新的袜子、棉鞋。
那孩子后来便一直紧紧地跟着她,她忙到哪里,孩子就随到哪里。当她忙完了手头工作,孩子突然比划着她听不懂的藏语,把一张精美的卡片塞在她手里。
原来,这是一张捐赠人亲手制作的卡片,就放在孩子的衣服口袋里。一旁的翻译说,孩子说很喜欢你,把这张好看的卡片送给你。
那一瞬间,亚莉热泪盈眶,她紧紧地搂着孩子,深深地感到:爱的对面还是爱。
……
这样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我们认为:先进典型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是我们的邻居、同学、同事,他们有血有肉有灵魂,他们的事迹可感可知、可学可循。这些先进典型很可能并没有惊人的举动,但他们带给整个社会的感动和震撼是持续的、强烈的、深远的。他们本身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一员,长期扎根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事迹是生动的、人格是鲜活的。但他们又超越于普通群众,较之一般群众有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更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更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科书。
三、以厚实内容,精巧解读人物事迹
在通讯中,我们以张亚莉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句话做三个小标题,解读张亚莉事迹:
“我要用自己的体温舒展孩子们幼小的身心,让每个冬天不再冷。” ——孩子们眼里她是“老师妈妈”;
“都是普通人,我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些我认为值得做的事情。”——灾民喊她是“救命菩萨”;
“当你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时候,其实,自己得到的是更多的快乐。” ——志愿者心中她是“慈善大姐”。
这样的结构安排大大增加了稿件的厚度。
曾经有这样一些因篇幅而舍去的真实:在泽库高原,面对黄昏爬在雪地上借着雪光读书的孩子(教室没有电灯),聆听仅靠一双胶靴烧水取暖亟待外界救援的期盼(牛粪已烧完),怎样撞击着一个柔弱女子的心灵,造就了她独身穿越巴颜喀拉山酷寒的坚强和勇敢。
做一个志愿者容易,做一个坚守高原十年的义工不容易。采访中我们发现,张亚莉周围有太多的好人,如果没有丈夫永恒的支持和理解,她的义举不会持续不断,没有广大义工团队的响积极应,它的慈善行动不会影响深远,没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她的灵魂不会如此光彩夺目!
这就是张亚莉成长的社会生活环境:一个民风淳朴、有助人为乐传统的大家庭,一批受中华民族美的熏陶的平民百姓,一颗善良的心,孕育了一个不平凡的志愿者——张亚莉。
我们感悟:先进典型出自平凡,但真正的先进典型决不平凡。由平凡到先进典型,有时看似偶然,但偶然之中有必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我们赞叹和羡慕先进典型头上光环的时候,似乎更应该关注和深思先进典型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艰苦磨砺与积累过程。 张思德、王进喜、雷锋,王顺友、杨善洲……如此,郭明义、张亚莉……也是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但凡那些能够流芳百世的先进典型,无不具有远大的抱负、高尚的情操,正是由于对自身道德品行的严格要求,才使得他们的先进典型壮举得以实现。因此,只要我们拥有无私奉献的纯洁爱心,先人后己的崇高品德,超越自我的勇气,就有成为先进典型的可能。当然,先进典型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我们不能片面夸大客观条件的作用,因为先进典型不一定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也是先进典型。现实生活中,只要怀有一颗利他之心、仁爱之心,随时随地都有成就先进典型的广阔舞台。
常励先进典型壮志,常怀先进典型梦想,人人都有成为先进典型的可能。本职岗位是成就先进典型的沃土,向先进典型学习,首先要当好“平民典型”。只要我们把本职岗位当作实现先进典型梦想的起点,把对先进典型的崇敬之情转化为奋发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纵然做不了“大典型”,也可以做个实实在在的“小先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者。
心态浮躁、信任危机、道德滑坡是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对张亚莉等先进典型的成功报道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让先进典型回归本位!
每一个时代,先进典型就像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了历史跌宕起伏的风貌,而且显示了那些能够经受洗礼的巨大精神力量。多变的时代、多样的思想、复杂的矛盾,激荡和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也容易让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找到藏身之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现、褒扬、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让“意志薄弱者”找到坚定信仰,让“前途茫然者”找到继续前进的力量,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有利于充分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到千家万户,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也使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们要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励社会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推动工作,既是我们党重要的政治优势、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力抓手,更是培养社会公众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基本途径。媒体和新闻记者要进一步改进创新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方式,大力颂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模范人物,将先进典型的发现、褒扬和宣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将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制度化、长效化,不断夯实社会各阶层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生动具体,充满活力和生机?对张亚莉采访报道启示我们: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实践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田沃土”,我们要积极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改进新闻报道方式,强化社会舆论引导,让先进典型成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主力军,使人人成为社会道德力量的引领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