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丹顶鹤的故事》的理解与指挥

2012-04-29 15:47丁岩
飞天 2012年2期
关键词:引子丹顶鹤控制性

作为合唱指挥,就是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分析了解了作品之后再以指挥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处理,最后再进行行之有效的排练。

通俗歌曲《丹顶鹤的故事》(陈哲、陈雷词,解承强曲)创作于1990年,原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更名为《丹顶鹤的故事》)。原型作品是根据真实的故事创作而来,作品中的主人公——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毕业的徐秀娟,自小受父亲影响,对丹顶鹤情有独终,1987年的一天,徐秀娟为了寻回从扎龙带至盐城的二只在天黑之时没有按时归巢的丹顶鹤,不幸滑进沼泽地,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此后,这两只丹顶鹤再也不夜不归宿了,而徐秀娟在扎龙的“朋友”——远在扎龙的丹顶鹤“赖毛子”,自徐秀娟去世的那天起,就从此变得郁郁寡欢,不久后,也无疾而终。解承强先生根据徐秀娟感人的故事创作了这首通俗作品,经歌手朱哲琴细腻凄美的演唱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震撼。

陈国权先生于2008年将通俗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改编为混声合唱《丹顶鹤的故事》(陈哲、陈雷词,解承强曲,陈国权编合唱,黄怀朗配钢琴伴奏),作品成型后被众多合唱团所演唱,在国内很多大赛中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一、作品基本处理方式

合唱改编作品《丹顶鹤的故事》为“AB结构的二段式”,从曲式结构图来看,合唱《丹顶鹤的故事》与原型作品相比结构上有所扩展。

(一)作品的表现情绪的处理

原型作品的速度标记是:Moderato(中板),合唱作品的起始速度标记是:Andante(行板),指挥应当区分二者的不是,排练时要注意的是,应采取比原型作品更为舒缓的速度进行演唱。这样的速度带来的音色必然是暗淡中充满着怀念,缅怀中充满着不舍。作者使用这样的速度的另一用意是人声引子进入后还有一段独白:“有一位女孩她从小爱上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指挥在该作品的表现情绪上应该有明确的了解,同时要把握好这个尺度才能有效还原作者的意图

(二)对合唱各声部及作品高潮的处理

作品的引子较为庞大(18小节),4小节的钢琴引子结后,女低音用弱力度(p)开始演唱“呜”(6小节),第10小节女高音用中弱力度(mp)继续用“呜”进行演唱,男高、低音声部演唱复调化长音,15小节旋律交替至男低音声部,女高、低音声部演唱复调化长音。18小节人声引子结束。19—20小节为连接部,主题从21小节开始首次进入,两小节连接部后主题开始进入,男低音休止,女声声部用旋律化音型辅以演唱,音型用在此处的效果似乎是在呼唤、在追寻,旋律音型在此处的运用对主题来说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如远山中的回音,在处理这个部分时一定要控制好音型声部的音量,要做到“情”大于“声”,只有这样才能对叙事性旋律起到铺垫作用。

A段的b部分作者得用上四度转调(e—a)形成了A段一个小高潮,随后旋律走向开始呈下等状态,A段结束。处理这个部分时在谱例的第1小节处可根据力度正常演唱,但是在谱例的第4小节,虽然形成了乐段的高潮但是谨慎处理,遵循的原则依然是“情”要过于“声”。

作品的A与A1段结构完全相同(两段之间由2小节的音型进行连接),作者选择在这里将故事再叙述一次,但与A段不同的是:1、歌词用的是原型第二段歌词;2、A1段的主旋律由女低音演唱在34小节旋律转为男高音演唱,两段织体相同,但声部演唱的内容进行了调换。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让旋律在声部音区相符的情况下进行对调,丰富了音乐行进中音响的变化效果,不论从演唱还是观众的角度来看,都会让人耳目一新,换言之,同样的材料、同样的主题,在不同声部中的交替演唱会带有不同的效果,多声部音乐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B段在作品中使用了新的材料,从作品结构图中的小节数可以看出,A段18小节(A1同样),B段24个小节,可以说B段在全曲中规模最大,其所处的位置更为重要(全曲的高潮乐段),这个对比性乐段与前乐段的不是同首先在于节拍,作品的引子、连接、A、连接、A1均采用了4/4拍,是叙事性,抒情性的描述。B段起始处就采用3拍子,尔后不断更换节拍(在渐快中),最后通过新调将全曲推向高潮。三拍子本身具有舞蹈性的元素,B段通过节拍的改变以及速度的逐渐加快、力度的增强,为作品增加了动力,将作品从原型单一的缅怀、悲鸣形象中解放出来。

作品的再现部分(A2)仍然在新调上进行,如前所述,作者在调性布局上并没有让其进行回归,从织体写作上来看,声部开始减薄。再现伊始就由女高音声部单独演唱,随后在86小节开始分别进入男高音、女低音声部进行复调化长音演唱,99小节由男低音声部演唱旋律,其他三个声部作同节奏补充,与旋律声部相呼应,在处理这个部分时要注意力度对比,同节奏补充的位置轻声用“呜”来演唱,男低音声部因为音色属性的问题,我认为实际排练时可以考虑稍加一定力度,用“mp”力度演唱即可。作品再现部分除了调性没有回归,可以将其称为开放性结束之外,在材料上也没有进行完全再现,作者只选用了A段b部分的材料进行了再现,使用了局部再现的方式,从排练的实际效果来讲,使用这样的方式再现显得较为干练,从全曲整体音乐效果来看显得清晰而不混乱,随着音乐的结束却让人们的思绪还在延绵之中。

二、控制性虚拍、虚拍、实拍

在《丹顶鹤的故事》中的运用

指挥的击拍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实拍;虚拍;控制性虚拍。所谓实拍是指有“拍点”和“反弹”的击拍,而虚拍则与其相反,是无拍点的,跟随性的击拍。

我们大致的了解了一下控制性虚拍、虚拍、实拍的定义,目的在于探讨合唱《丹顶鹤的故事》是否适用这三种击拍方式。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合唱《丹顶鹤的故事》是一个中板的叙事性作品且意味较深,通过分析也基本可以选择以“控制性虚拍”为作品的主要击拍方式,同时以“虚拍”作为辅助。作品中的钢琴引子(4小节)和作品中的两个连接部分(共4个小节)以及结束处的3个小节均可以使用虚拍,如谱例中所显示。A、A1、A2均可使用“控制性虚拍”,尤其要指出的是:B乐段d部分(全曲高潮处),在使用“控制性虚拍”的同时还要对当前所用的图式进行扩大,换言之,就是要加大指挥的幅度。

只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诠释作品,从而进行有效的排练。希望我们能不断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来更好的学习作曲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同时来探寻合唱艺术审美的一面。

【参考文献】

[1](苏)基里尔·彼得罗维奇·康德拉申.指挥家的境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朴东生.乐队指挥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陈国权.陈国权教合唱指挥[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4]陈国权.合唱编配[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丁岩,湖北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引子丹顶鹤控制性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分析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丹顶鹤
丹顶鹤受伤,3D打印来帮忙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它们如此眷恋着湿地 丹顶鹤与白枕鹤:和而不同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