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在中国从无至有、从之前的小规模到现在的规模,各方各位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中国钢琴在这个背景下酝酿出了大量创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历经了探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这条道路后,中国在钢琴音乐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本文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讲述中国钢琴的发展,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现今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之处,从而更深层次地研究中国钢琴音乐,并为之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国钢琴原创作品发展历程
进驻中国已有百余年的钢琴经历了一段艰辛而又漫长的岁月。我国第一首钢琴曲是20世纪初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发表于1915年的《和平进行曲》。在这之后,我国音乐家们为了钢琴在中国的发展,于是更加潜心于创作,勤勤恳恳、废寝忘食。
之后,俄国的钢琴家、作曲家、钢琴教育家们陆续登录中国,替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钢琴音乐人才,这为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作了《春之旅》等钢琴曲的丁善德先生于于1947年创作了《序曲三首》、《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是他赶赴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的学习时间创作出的作品。江文也的钢琴叙事诗《第四钢琴奏鸣曲“狂欢日”》、《浔阳月夜》和《小奏鸣曲》还有瞿维的《花鼓》都是同期比较有名的钢琴创作。
早期的创作手法虽然大相径庭,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首先,复调写作方面上,他们很擅于在创作中巧妙而不动神色地编制婉转动听、朴实无华的复调织体,将中国的思维旋律和西方的复调技术天衣无缝地融合,从而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的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方技法结合的偌大潜力。和声方面,他们秉承20年代作曲家的探索成果,为了达到和声民族化,他们心思缜密地运用柔软而又细致的和声配合欧洲和声,避免了民族音调与大小调之间的冲突。其次,旋律写作上,他们大都被原有的民族曲调所束缚。在乐曲的结构方面他们运用传统的旋法、音阶调式作为基础铺垫,并吸取西方作曲经验,采用西方曲式结构,为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采用了民族乐中的“合头”、“加花变奏”、“变尾”等方法,可谓妙哉。
五六十年代,一系列的钢琴曲诞生了:陈培勋以广州民间乐曲为依托创作出来的钢琴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桑桐的《内蒙钢琴曲》、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等。文革期间,一群教授、钢琴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切磋“样板戏”的唱腔和钢琴伴奏的问题。就这样有了家喻户晓的《红灯记》,后来又诞生了《甘洒热血写春秋》、《北风吹》等。另有一批钢琴家、作曲家不改变歌曲标题,采用原歌原曲改变变成了钢琴乐曲。70年代末,改编的钢琴曲起了很大的反响,这在中国钢琴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中国钢琴乐创作发展的转折点。随后的80年代末,文革结束使中国钢琴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就是创作出现了多样化。这个时候涌现了很多有内涵有影响力的经典作品,与此同时也成就了很多有才能的作曲家。今天,我国数不胜数、不胜枚举的钢琴作品证明,钢琴创作也正处于鼎盛时期,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景象。
二、中国创作钢琴作品的特色
(一)依据创作歌曲改编成钢琴作品
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乐章气势磅礴地在黄河上展开了船夫和波浪搏斗的场景;《黄河颂》(第二乐章)用大合唱当中的同名独唱的旋律作为基垫发展,乐曲层层递进、气势磅礴,以有力的和弦作为终结描绘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对于《黄河愤》而言,《黄水谣》是主干是根基,《黄河怨》则是叶子丰富着这个作品。
(二)依据民间器乐对钢琴作品曲进行编
如《十面埋伏》、《百鸟朝凤》、《阳关三叠》等。作曲家将中国传统乐曲与西方作曲法进行巧妙的结合,不仅表现了中国独特韵味,让乐曲多元化,也让乐曲意境深远更具特色。
(三)改编民歌
民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劳动人民在夯实的社会经验口头创作出来的歌曲。它受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地域、历史、习俗等。改编的钢琴曲则多以这种民歌作为素材,他们利用音型、和声、音区的不同变化将单声的韵律变为多声,从而达到新的声音效果。而装饰变奏为主的发展手法让民间的旋律有了新色彩。改编民歌出色的代表作品,非《兰花花》莫属了。
多样性是中国钢琴创作的一大亮点。因为“学堂乐歌”,自然大小调成为作品们的旋律基础。钢琴创作后期作品主旋律则采用“民族化”的特点,三音列旋律和以五声音阶为七声音阶旋律相结合,代表作有:《采茶扑蝶》、《百鸟朝凤》、《平湖秋月》、《流水》等。
三、中国钢琴音乐
作品创作问题及对策
在我看来,中国钢琴创作风格单一是因为中国钢琴创作未融入本国充满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的音乐特色。
我们应该多学习国外,外国创作有很多独特的节奏:探戈、恰恰、牛仔等,风格众多也影响到了创作的丰富多彩,但在中国创作中鲜有见到这类元素。很多民族化的创作也拘泥于本土演奏,一味的模仿缺少创新。罕见的“神韵”作品,也因而在外部形式上受到了局限。
如今的中国钢琴无论是业余的、专业的人士都层出不穷,我们要大力培养钢琴优秀人才,这利于钢琴事业更广泛的发展。对中国钢琴学派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一)民间群众基础差
西方国家很多家庭都有钢琴,每次活动派对都少不了钢琴的演奏,所以说钢琴在西方有很夯实的群众基础。而在中国钢琴引入时间短,而中国传统音乐以单线旋律为主,少有和声复调。钢琴则不仅能弹奏主旋律,而且能发出复杂的和声,所以难度比其它的乐器都要大。
(二)创作与演奏不能兼得
对于演奏者来说弹奏自己创作的曲子能更好的拿捏作品的内涵与意图,从而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令人扼腕的是中国的创作与演奏具备的能人是少之又少,这对于我国钢琴发展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专业化时间短
在中国,钢琴不用说普及,专业化的时间都不足百年,范围和规模都比西方小的多,专业院校、专业人才更是不能和西方国家同日而语的。我们要大力营造钢琴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巩固钢琴学习的群众基础,方此才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钢琴创新作品。
(作者简介:李文红,潍纺学院音乐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