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雁 邹宽生 肖会员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观赏树木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了高职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实践
一、观赏树木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教学大多是按照教材的排列顺序进行的,一般采取先学习理论,再集中进行实践的教学次序。这样讲理论时不能随机实习,错过了树木的各个物候阶段,使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对园林树木认知的深度、广度及熟练程度不足。观赏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受时间、地域、资金等条件限制,校外实习场所开辟得较少,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园林专业学生数量比较多,实施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手段单一。园林专业各课程分段排列,自成体系,缺乏必要的沟通。观赏树木学总论中关于大树移植、观赏树木配置等内容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教学中有相关章节内容;各论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如梅花、月季、山茶、杜鹃等在花卉学中也属于教学内容。因此观赏树木学中一些理论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花卉学相互交叉重复,造成时间及精力的浪费。“黑板 + 板书”式教学是以往的观赏树木学教学的主要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以教师为主体的一味讲解、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背,使多数学生养成了“不观察、不分析、不归纳”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生产、应用、营销、管理等职业岗位的合格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此相适应,我们将观赏树木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能够识别常见观赏树木150种,了解常见树种的生态习性,具备应用观赏树木进行园林景观造景的能力。教学目标遵循必要、够用的原则,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与手段改革。(1)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观赏树木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形象、直观、具体地观赏树木形态特征,快捷、高效地接受相关知识,充分展示观赏树木的树形、花、叶、果及整体景观配植的艺术效果,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采用现场教学与直观教学。在讲授各论的树种时,教师先讲重点,让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看一遍,然后带学生到现场或采集实物标本进课堂,仔细观看相关的树种,最后以提问的方式,把相关的内容讲完,从而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灵活地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在现场教学中指导学生不仅要观察树木的部分器官,还要注意整棵树木的整体形态以及所处的立地条件,让学生对于树木个体的掌握更为全面。(3)采用讨论式教学。对于观赏树木地理分布的知识及不同地区的园林应用形式等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课本、参考资料、网络等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某一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教学。(4)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观赏树木学教学实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随课程教学进行的实验(16学时),主要在校园内及实习基地进行;第二部分在学期末以集中方式进行的课程实习(36学时),主要在南昌市人民公园、八一公园、红谷滩新区赣文化长廊、农大校园及树木园进行。16学时的观赏树木学实验教学,占总学时的29%,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观赏树木是活体植物,具有季相和生育周期的变化。通过观赏树木的物候观测与记载(2学时)、观赏树木的冬态识别(2学时)、叶及叶序的观察(2学时)、茎及枝条类型的观察(2学时)、花及花序的观察(2学时)、果及果序的观察(2学时)、观赏树木检索表的编制(2学时)、当地观赏树木的应用调查(2学时)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树种典型特征的理解,掌握树木四季的形态特征。36学时的教学实习“观赏树木认知与应用实训”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集中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以期达到对该门课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和深化,既使学生掌握了中部地区主要园林树木的识别,也了解了观赏树木的主要应用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课外学习的拓展。开放实验室和标本室,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观赏树木学的研究是从树种识别开始的,理论性很强,需要记忆。同时又要通过看实物才能理解形态特征描述的要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平时学习中鼓励学生采取“六多”的方法,即多采集、多观察、多解剖、多鉴定、多比较、多画树种配植图。开放实验室和标本室,提供必要的鉴定工具和工具书,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树种和合理运用树种的能力。(6)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主要是变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为开放型的多样化考试形式,使课程的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避免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同时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实现教考分离。根据观赏树木学课程的特点,选择笔试、口试、调查报告、标本采集、标本识别与鉴定、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实习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逐步完善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合理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见表1)。
在课程考试中,为提高考核的客观公正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场教学后期鼓励学生分组采集压制标本,展开竞赛,这样既巩固了前期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作为检查每个学生识别能力的材料,也为下一届学生学习观赏树木学提供了教学用标本。每个学生从各组所采压的标本中随机抽查20种进行科、属、种的识别考核。为防止学生只认标本不识别树种特征,灵活采用现采新鲜枝条进行考核的办法。通过以上改革,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观赏树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观赏树木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付晓云,周广柱,李智辉等.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5):585-587.
[2]周蕴薇.高职“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7(1):67-68.
[3]余明光.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讲师,2008(S1):242.
[4]苏宝玲,范业展,唐强.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的综合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06):70-72.
[5] 费芳,李永红.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职教论坛, 2009,(27).
(责任编辑 付淑霞)